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茶知味     
肖浪  IF 《收藏》2013,(12):82-91
提到茶禅,不免让人联想到茶道的繁复和旧日气息,但是谁说传统不能简洁大气,将日常慢慢砍去,留下自己的初心,也许才是现代设计的禅意精髓。在洋话里,很少有人能将"茶"(cha)和"禅"(chan)分清楚,虽然聪明的译者将禅翻译为"zen",但是说出口也少了翘舌那份余韵。在亚洲,茶和禅从来都密不可分,禅茶一味,浓茶清志,清茶清心,酽澹相宜。于是将精神与实物联系在一起,又或者是"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东方人爱屋及乌般对于茶的所有器物都讲究异常,这种讲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将其奉到了"神"般的精神高度,深深植入骨髓之中。  相似文献   

2.
“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是理解中国茶道的一条主线。文章通过分析“五行”学说在制茶、泡茶、品茶、以茶养生等过程中的外在体现,探讨了“五行”学说对中国茶道的影响和应用,不仅有助于人们科学饮茶和深刻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运用五行哲学思想于茶道生活美学。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8,(12)
正导语:本文依据清宫档案详细分析了清代御窑大运琢器的烧造及品种变化情况,并考证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来37种大运琢器的名物对照关系及烧造时限。琢器是瓷器中相对于圆器的一个器型大类,泛指不能一次拉坯成型的立体造型,清宫档案所谓"尊瓶罐"之属,而圆器则清宫档案所谓"盘碗盅碟"之属。相对于主要用于茶、膳宴席的圆器,清宫中的琢器则更多为陈设、赏玩之物,数量也较圆器稀少得多。清代御窑大运琢器,伴随着清宫用瓷需求的变化和御窑厂的兴衰,也经  相似文献   

4.
少柏 《集邮博览》2012,(3):32-33
公元753年,唐僧鉴真东渡,始将寺院饮茶之风传入到日本(图1、2)。1191年。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从中国带去陆羽的《茶经》及茶籽(图3),13世纪初用汉字写成《吃茶养生记》。从此。日本民间饮茶场所日益普及(图4),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茶道(图5)。  相似文献   

5.
《校园足球》2011,(9):66-67
【正】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传统=民族,传统文化类的社团近几年发展迅猛,年轻人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国际影响力;茶道或者古琴社、书画协会、象棋社,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最深沉的积淀,作为后人,我们有...  相似文献   

6.
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传统=民族,传统文化类的社团近几年发展迅猛,年轻人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国际影响力;茶道或者古琴社、书画协会、象棋社,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最深沉的积淀,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这些民族文化,并将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7.
余光仁  余明泾 《收藏》2009,(3):64-67
五百多年前,日本有位被誉为“茶汤之祖”的高僧,他酷好中国文化,尤精中国茶文化,在他的主持改造下,日本茶道得以完善光大。这位高僧名“村田珠光”。相传珠光极喜使用的中国茶盅是一种枇杷黄、釉色润、深腹、敛口、小圈足的小碗,碗口以下弧线内收,器内壁划刻简笔记草间配“之”字形篦纹,器外通体划刻折扇纹,这种特色的中国瓷应“珠光”大师之名被誉为“珠光青瓷”,驰名世界。  相似文献   

8.
品茶与品棋     
茶在中国历史悠久,渊源甚深。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中国人也大都兴于饭后或是闲暇时光。端一杯茶,抑或对酒当歌,抑或静静凝思.无论是高官达人,还是一介莽夫,对此也都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3,(13):11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曾独步皇宫600余年,是专供皇帝使用的帝王之器,被誉为"皇家艺术"。张同禄,人称景泰蓝张,是景泰蓝这门"皇家艺术"诞生600余年来,完全掌握其所有工序的国宝级大师,被誉为"景泰蓝第一人"。2012年9月9日,张同禄七十华诞之际,在"皇家艺术·永恒经典——张同禄十大经典作品评选"中,"太平有象"被赞为"器形繁复、恢弘大气的华贵之作",荣耀入选张同禄"十大经典"作品,成为大师彪炳后世的永恒经典之作。"太平有象"六象来仪,首开六象驮宝瓶之先河,六头白象身饰金丝嵌宝鞍辔,背置描金流苏搭披,一派富贵景象;六象昂首、抬足、扬鼻,似仰天  相似文献   

10.
徐冶敏 《上海集邮》2004,(10):31-34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竞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2,(21):184
滴水穿石荣誉:仁海十八式斗茶壶规格:12×19×8 cm专利号:201130142327.6版权号:13-2011-F-1347限量:18件原始首发价:18万元起/件品酒斗茶——酒醇茶香:千秋乐事!谈古论今——成就伟业:滴水穿石!你一定听说过"愚公移山"的传说,却不一定有万里跋涉、一步一个脚印的经历;你一定听说过"铁杵成针"的故事,却不一定有坚忍不拔、虽万死而不辞的意志。当你端详这把斗茶壶,端详它上面的题字"滴水穿石";当你观赏这把斗茶壶,观赏它茶盖上的滴水涟漪;当你提起这把斗茶壶,轻轻松松却又举轻若重:你岂止想到千年名茶培育不易,你岂止想到千古茶道形成不易,更会想到千载兴替,悠悠往事,都写着"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大字!茶道、人道——同一理!滴水穿石——古今一!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3,(5):9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曾独步皇宫600余年,是专供皇帝使用的帝王之器,被誉为"皇家艺术"。张同禄,人称景泰蓝张,是景泰蓝这门"皇家艺术"诞生600余年来,完全掌握其所有工序的国宝级大师,被誉为"景泰蓝第一人"。2012年9月9日,张同禄七十华诞之际,在"皇家艺术·永恒经典——张同禄十大经典作品评选"中,"太平有象"被赞为"器形繁复、恢弘大气的华贵之作",荣耀入选张同禄"十大经典"作品,成为张同禄彪炳后世的永恒经典之作。"太平有象"六象来仪,首开六象驮宝瓶之先河,6头白象身饰金丝嵌宝鞍辔,背置描金流苏搭披,一派富贵景象;六象昂首、抬足、扬鼻,似仰天长啸,欲举步前行,极具动态之美;象鼻喷出水花,托起鲤鱼、莲花,锦鲤奋力跃起,背拱元宝,口衔珠玉,祈愿富贵有余;宝瓶置象背,两侧以寓意长寿长久的绶带鸟为耳,其鸟美冠长羽,具金凤之姿,宝瓶似被双鸟衔来,与六象妙为呼应。一时宝象啸天、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称谓。  相似文献   

14.
茶禅一味     
茶道,始于中国,盛行于日本。在日本,茶道有严格复杂的规程,要有典雅的茶室,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茶师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点炭火、煮开水、冲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客人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饮茶完毕,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  相似文献   

15.
邱向军 《收藏》2012,(10):82-87
造型特征 康熙青花瓷造型丰富多彩,器物种类之多、器型之繁杂冠于有清一朝。其造型也分琢器和圆器两大类,器物的名称根据其用途、器型变化、时代的更迭而有不同的命名。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云:“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牺尊、象尊,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作者曹雪芹多才多艺,涉猎甚广,小说中所涉及的医学、烹调、茶道、养生等众多领域,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从本期起,我们将从红楼故事入手,分两期跟大家探讨小说中蕴含的饮食、茶、酒、药膳、健身等养生之道以及长寿秘诀。常人可借此了解并掌握健身防病的知识,而钟爱小说本身的人则可以从更深层次领悟作者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7.
改之 《收藏》2012,(9):123-125
从紫砂壶诞生的明代开始,紫砂装饰就已出现。紫砂壶"花货"从壶身到壶嘴的多部位皆有采用仿生原理制作的;"光货"与"筋囊器"则是通过立体线条对紫砂进行装饰,此点现今也成为鉴别与考量一把紫砂器物优劣的标准。除了壶体自身的紫砂装饰外,另有几项技术,于外在对古朴、淡雅的紫砂器进行装饰。  相似文献   

18.
张静 《收藏》2021,(1):52-59
在青铜器的诸多类别中,有一类是古人专为嫁女而作的青铜礼器,统称为"媵器"。如《仪礼·燕礼》:"主人盥洗,升。媵觚于宾。""媵"意为相送,媵器作为陪嫁之物是伴随着媵婚制而出现的,其自身所带铭文不仅显示了作器者的身份、器物名称,也表达了长辈对女儿婚姻的祝福。媵器根据铭文有无"媵"字,可分为"狭义的媵器"和"广义的媵器",根据作器者与被媵者的关系、铭文体例、国与姓等判断其是否属于媵器。  相似文献   

19.
朱有仪 《收藏》2012,(9):112-117
世间产茶地多,产陶地也多,可产陶地不一定产茶,产茶地也不一定产陶。两者皆有者唯独中国著名的陶都——宜兴了。中国人饮物重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或许正是因此机缘,宜兴一带的先辈们才将茶与器有机结合,创造了紫砂用器,其中以紫砂壶使用广泛,最为驰名。紫砂壶历史悠久,想以一文将其发展脉络细述,难度很大。为此,笔者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1,(9):175
洋彩之冠,被博物馆列为"瓷中极品"洋彩被誉为"彩瓷之冠",这一工艺的出现,将我国的瓷器艺术上升到极精妙的境界。清宫洋彩的名贵,不仅在于宫廷御制的身份,更在于它存世极少。据史料记载,洋彩瓷器用料珍贵,工艺要求极高,与本品器形和图案类似的洋彩瓷器,全世界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