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燕祥 《教育文汇》2004,(10):47-48
曾昭奋先生的《清华园随笔》是一本感慨的书。其中,核心的是从1994到2003这10年间,逐年为清华校庆写的10篇文章。无异于带着读者在清华园里走了一遭。  相似文献   

2.
早期的清华园里,不仅拜访女生受到很多限制,就连看小说也在禁止之列。小说被认为是“闲书”,学校怕青年人看了以后思想上会出乱子。曾在清华学习生活了八年的梁实秋先生在其《清华八年》中写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两所最高学府.即北大和清华有何异同?任彦申在《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书中作了有趣的论述:北大更看重在认识世界方面有什么新思想、新见解,而清华更注重在改造世界方面有什么新方案、新成效。北大思想解放、思路活跃、务虚能力较强,喜欢坐而论道,往往想法多、办法少,醒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清华园里,不仅拜访女生受到很多限制,就连看小说也在禁止之列。小说被认为是闲书,学校怕青年人看了以后思想上会出乱子。曾在清华学习生活了八年的梁实秋先生在其《清华八年》中写道:有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偷看,字小,纸光,灯暗,倦极抛卷而眠,翌晨起来就忘记从枕下捡起,斋务先生查寝室,伸手一摸就拿走了。当天就有条子送来,要我去回话,我还不知道是什么事。只见陈先生铁青着脸,把那本《绿牡丹》往我面前一  相似文献   

5.
法意人生     
侯闻 《留学生》2011,(6):62-62
适逢清华百年校庆,又是已故校友端木正先生归国60周年.清华法学院举办了“从清华园到法兰西——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校友”专题展览,同时也首发了《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的纪念文集.以追怀这位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大师。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了一本书——《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读罢细细品来,令人甚是感慨。早年的清华园是何等的佳境,不但环境怡人,更可贵的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充满着智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考入清华读博。初入清华园的我,闲暇时常在各大图书馆看书自习。清华有大大小小图书馆七个,分别为逸夫馆、经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中心、建筑学院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馆、美术学院图书馆和医学院图书馆。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教室里教养出来的,人才是大师所物化的一种环境熏陶出来的。”季羡林这样说,他著文回忆道:每次回到清华园,就像回到我母亲的身边,内心深处油然起幸福之感。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清华园像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清华园何以在季羡林心中有如此魅力,清华园的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9.
明天幻想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第50次这样说。咳,我耳朵都听出茧来了,以后别唱《明日歌》了,你都没理解它的真正涵义,唱了也没用!老妈看着我,用手指掏了一下耳朵,仿佛真的生出茧来。我定了定神,说:我明天要做什么呢?你该不是得了‘明天幻想症'了吧?老妈打开电视,拿起遥控器,转到医学频道,又说,来看看‘明天幻想症'的最新疫情吧!  相似文献   

10.
<正>出于对梅贻琦、王国维、黄万里等教授人品、学问的崇拜,我心中对清华大学一直十分向往,从东南大学退休后我应聘到这里任教,转眼第五年了。对清华讲堂的"敬畏",对清华学生感到"震撼"和"自愧不如",对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越来越深刻的体验,对清华园如东南大学般的钟情,刻下我这段人生的轨迹。一首先说说清华的学生。夫子曰:后生可畏。清华的后生尤可畏。来清华前,我是东南大学还算著名的教授,得  相似文献   

11.
<正>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他清华毕业,北大执教,一生与这两座高等学府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读过先生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一书后,了解到先生有深厚的清华缘与北大情。这本《此情可待成追忆》,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在北大几十年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其中有深情回忆、有客观评价、有热情赞扬,还有以日记形式,记录的自己在这两座学府中的人生印迹。书中文字再现了季先生青年时期的清华教育氛围,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是季先生"最具体的生命痕迹的记录"。而对北大的回忆性散文,以及赞美北大的杂文、随笔、序跋等评价性文章,笔触所及,无不体现季先生  相似文献   

12.
校园风物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了。它不仅是清华园的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清华学堂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相似文献   

13.
正清华大学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占地近6000亩,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201 0年《福布斯》评出14所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清华是亚洲唯一上榜的大学。清华园是个占地近400公顷的"庞然大物"!400公顷什么概念?如果把清华校园东西南北四面围墙排成一条直线,足足长1 0公里,等于围成一个周长约1 0公里的长方形。如果从高处俯瞰,清华园颇像一个硕大无比的"田"字,就那么铺展开去。而在这个硕大的长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具象的灵魂,是一段历史的承载者与见证者。光影流变,岁月轮转,百年清华穿过光阴的长廊,校园里的建筑也经历着旧貌新颜的变迁。由清华西门进入,漫步清华园,中式皇家园林、美式大学建筑、现代钢筋水泥逐一映入眼帘,将这座校园划分成三个区域,也承载了清华变迁的三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三上年级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时,一位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的学生在课后悄悄地对我说:张老师,其实没有天。天是无边无际的宇宙。‘盘古开天地'是假的。我一时语塞。原本可以这样向他解释:因古人的知识水平低下,无法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所以只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  相似文献   

16.
各位校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这春光明媚的美好时节,100多位来自世界五大洲著名大学的校长相聚美丽的清华园,共庆清华百年诞辰。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了中国汉代的一首诗: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各位校长的到来为清华园增添了友谊与智慧的光彩。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论  相似文献   

17.
杨国华 《大学生》2020,(1):48-49
有人问我:清华园哪里最美?这个问题有点难。每天在园子里行走,每天在朋友圈晒图,连续五个学期开设通识课"清华学",甚至被同学们戏称"清华园第一导游",我觉得清华园处处有美,各有千秋,很难排出顺序。于是我闭上眼睛,看看哪些景观浮现在脑海,结果想出了"十二景"。当然,"十二"并非确切数字,可大可小,只是"清华学"班级一般是十二个本科生,课程也是十二周,巧合而已。这"十二景"有高山仰止——王国维纪念碑,壮志凌云——西南联大纪念碑,万壑千岩——地质之角,浑然天成——景观石,巧夺天工——雕塑,争奇斗艳——植物,曲径通幽——园林,鸿图华构——建筑,桃李不言——老校门,群贤毕至——故居,庭院深深——胜因院和生生不息——校河。其中有些已为大家熟知,我不多说了,我重点介绍几处"秘境"。  相似文献   

18.
清华精神     
◎八字校训民国三年冬(公元1914年),梁启超先生来清华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这次演讲不久后便化作了清华园里的一座石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便是清华的八字校训。◎三句箴言“耻不如人”清华建校之际,正是国人从天朝大梦中惊醒之时,清华人以中国科技与文明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为耻;以清华不如西方一  相似文献   

19.
今日清华     
今日清华学子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区的清华园即为清华大学的校区,面积近5000亩的校园内绿树成荫,芳草青青,湖光山色,楼馆林林。自1911年建立的清华学堂至今,已有8万多学子从清华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且涌现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  相似文献   

20.
1992年1月17日,清华大学校报《新清华》用头版上半个版的篇幅,发表了力博1班同学致钱学森学长的信和钱学森给力博1班的复信,以及有关的报道,在清华园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有些学生班级举办了团日、班会,一些读者投书校报,畅谈读钱老复信的感受。校报《新清华》组织了“读钱学森复信,论治学与人生”主题讨论,发表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各个年级同学的近10篇感想、体会,现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的原力学系主任余寿文教授也撰写文章参加了讨论。围绕着钱老与力博1班同学通信中提出的有关学业、科研和人生道路等重要问题,两代清华人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