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淡淡的回忆是什么?回忆是奶奶舍不得吃的红枣,是妈妈灯下缝衣的纤纤银针,是爸爸恨铁不成钢的巴掌,是友人鼓励的肩膀。回忆是老师赞许的眼神,回忆是陌生人劝勉的话语,回忆是心海里难忘的歌谣。回忆是一首忧伤的歌曲,是一枚青涩的苹果,是泛黄的照片,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回忆是悲伤,是欢乐;是酸,是甜。回忆是那百味瓶,但尝到尽来,舌尖还绕有清甜。  相似文献   

2.
【聚焦题目】阅读下面文字,依据要求作文。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请以不会变的是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  相似文献   

3.
苏州赋     
王蒙 《中文自修》2012,(5):20-21
左边是园,右边是园。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左边的园修复了,右边的园开放了。有客自海上来,有客自异乡来。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疑,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入画。而重重叠叠的假山,传至今天还要继续传下去的是你的参差坎坷的魅力。这是苏州。人间天上无双不二的苏州。中国的苏州。苏州已经建成2500年。它已经老态龙钟。无怪乎七年前初次造访的  相似文献   

4.
等待,是做老师的基本功。老师等待的是学生自育的过程,是智慧的开启,是生命成长时的拔节,是对真善美的启蒙;是人生先行者对后来者的唤醒,是爱护,是信任,是平等,是尊重。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1,(Z5):52-54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枫叶如丹     
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世界。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这是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7.
山,深沉稳重。山,正直伟岸。爸爸,是一座山。我爱我的爸爸。爸爸站着是峰:爸爸躺着是岭。爸爸是山,我是山上的一棵树,踩着爸爸宽宽的肩,我爬呀,长呀。爸爸是山,我是树,山哺育了树。  相似文献   

8.
题记:如果说考博是一个追求的结果,倒不如说考博是一个时间的享受;如果说考博是一项强体力劳动,倒不如说考博是一段心路的历程。当然有的人求的是结果,缺的是时间,失的是体力,忘的是路程。而我不同:淡的是结果,挤的是时间,得的是体力,念的是路程。  相似文献   

9.
岁月     
亘古如一,来而复去,永不停留。我听见岁月的脚步正在大地上回荡……它是一条河,没有人能阻挡它永恒的流动。天地宇宙是它的流域,浩瀚人心是它的河床。它是寒风中飘零的落叶,是阳光下盛开的花朵,也是春雨里刚刚萌动的幼芽。它是步履蹒跚的老人,是英姿勃发的青年,也是满目稚气的幼儿。  相似文献   

10.
昨天是一页揭过去的旧日历,是滚滚流走的长江水,是已经凋零的花朵,是拭去的泪水。昨天,是过去,是曾经,是已经逝去的日子。今天,是时钟的第一个刻点,是书本的第一页,是催开含苞花蕊的阳光,是喷薄而出的朝  相似文献   

11.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道”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孔子的学说是道学。孔子道学并不仅仅是经验层面上的伦理知识之学,而是具有超验本体层面的、可以执一统多的人文整体精神的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学形上学主要表现为价值的或境界的形上学。孔子主张个体生命以“道”(天、天道、天命)作为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超越性根据,通过“礼”这一中介推展出伦理、规范和内在超越之路———践仁以知天,即使人在道德的自我修养过程中达到与无限的“天道”、“天命”合一的境界。因而,他的道学形上学体现出即超越即内在、本体与工夫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道德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提出了时代之问和终极追问两大问题,分析了道与德的关系,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内在逻辑。在"终极之问下的天之道"中,指出"有""无"的对立统一是天道生发的根源,是推动天道演变的动力和规律。在"终极之问下的天之道"中,指出人之道应合于天之道,抨击了种种违逆天之道的人世现实之道。最后指出《道德经》是一个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唯物辩证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简单地认为古代文道论中缺失主体地位的现代看法是极不准确的。刘勰的"文以明道"观是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理论原型的第一个明确体系,也是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文道关系中的创作主体问题。刘勰大量论述了心、志、情在创作中的作用,通过"原道心"与"原道"相勾连,通过"志与道申"将志道相贯通,通过"为情造文"将情道相统一,可以将其命名为建构了文道关系中的"情志主体论"。  相似文献   

15.
道,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儒家各派对道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界说,在中国唐朝,韩愈为辨别儒家之道和释老之道的区别而作《原道》,提出以仁义为道。日本江户时代的荻生徂徕为辨别先王之道和儒家之道的区别而作《辨道》,提出以礼乐,六经为道。《原道》和《辨道》以于道的解说虽然明显不同,但是两之间却存在着继承,发展关系。通过分析、比较韩愈、荻生徂徕关于道的学说,可以进一步揭示韩愈和荻生徂徕的思想特征,以及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流传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对求知和行道关系的阐述,追求学问应天天增益,修行大道应日益减损。用到当今世界与人的发展上,就是如何处理学习科学文化等具体知识和提升自我境界的关系问题,了解了“为道”与“为学”的联系我们就能够更好的求知与修正自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老子》的"道"在其书中的不同使用入手,总结了《老子》不论怎样论"道","道"的基本涵义只有两种:即作为物质实在的"道"和规律性的"道"。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道家之"道"的真正意涵一直众说纷纭。"道"本身的模糊性和解释视角的多样化不仅带来理解的歧异,而且还引发意识形态的纠缠。其实,"道"作为道家形上之思的突出表征,乃在其为我们敞开了一个超越一切"有限"而又不离一切"有限"的"自然世界"。"道"物不二,天人本一,道家"道"的形上学不是一种本体论兴趣的形上学,而是一种生存论兴趣的形上学,一种实践论兴趣的形上学。  相似文献   

19.
陈蒲清的《陶澍传》是陶澍传记研究中出现的一部新作,它准确地评价了陶澍的历史地位,具有鲜明的特色。陶澍传记研究的奠基人是魏源。在沉静了一个半世纪之后,20世纪的最后20年,先后产生了《陶澍在江南》、《陶澍评传》、《陶澍与嘉道经世思想研究》等著作。2010年《陶澍全集》的出版,为开展陶澍传记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