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晋时期,国家可以为一些刺史加授将军号.刺史领有的将军号可以是身份地位的体现,也是能够领兵的标志.东晋国家能够为无将军号的官员出任刺史加授将军号,也可以为有将军号的官员出任刺史加授将军号.因为刺史所领将军号是加官,因而将军号的品级与刺史的品级是明显分开的.在刺史任职期间,国家可以提升和贬降他们所领将军号的品级和位次,以此体现对刺史的褒奖和惩戒.  相似文献   

2.
魏周府兵制,除具有置府收兵与行军作战等军事功能外,又有使军将在朝廷中仕官的政治功能。军将拥有的府兵军号常常被用来分职授阶。这使得府兵军号逐渐与本来职事相分离,转变为一类散秩,又由散秩经位阶序列化,发展为戎秩。戎秩与将军号共同发挥特殊的本阶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魏周国家官僚体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朝的直閤将军始终没有成为正式官职名称,而一直是官员的临时差遣。直閤将军本身没有固定的官品和官班,担任直閤将军的人由于各自所领本官不同,从而决定了其官品或官班高低不一。作为皇帝或当政者的近身护卫,直閣将军皆是受到皇帝或当政者的宠信之人。他们的职权有的等同于二卫将军、领军和护军将军,甚至凌驾于这些禁卫长官之上,这是对禁卫武官制度的一种破坏。直閤将军的出现直接起因于元嘉末年太子刘劭政变、宋文帝被弑事件,其深层原因还在于其时门阀士族的衰落、禁卫长官的门阀化以及军校骁游等武官不领营兵的制度因素。直閤将军对禁卫长官职权的侵夺,决定了其最终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元代学者程瑞礼说:"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将军号命。"《程氏家塾读书分日程》这是说文章主"意"犹如三军统帅,是文章的灵魂和核心。而谋篇布局就是按照文章的灵魂和核心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使文章的各部分构建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为表达主题寻找最有效的作文布局,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自贬三等,由丞相贬为右将军,其具体内容史书中未见详细记载。本文依据现存史料以及官制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诸葛亮自贬三等所依据的是当时散阶化的将军号序列,自比当时蜀汉所设的最高军阶骠骑将军,所贬的具体等阶为车骑将军——卫将军——右将军。  相似文献   

6.
将军     
“将军”之称在春秋时已出现,为一军统帅的称呼,非官名。至战国,“将军”始为武官名,有大将军等官。汉代设大将军、骤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等,权势甚重。打仗出征时的一军统帅,往往别加称号,如伏彼将军、接船将军等,名号不一。晋代郡守亦多加将军之号。南北朝时,将军名号甚繁,除沿用前朝旧称外,又多有其他名称,但常置并有专职的只是少数,唐以后将军多为侍卫宫及武散官,名称较多,无实际职掌,也无定员。明代的总兵有挂印带将军号的,战华即罢。清代除沿袭旧例外,还将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称为将…  相似文献   

7.
红军军号是军队简易通信工具,是人民军队独特标识和形象代表。由于军号的军用性质与密码属性,一直以来不为大众所关注,相关研究鲜有人涉足。红军的司号制度与号谱源自国民党军队,为了记谱与看谱方便,遵循传统状声字记谱法和唱名法,因此不能用西式五线谱记谱法来直接解读。军号具有携带方便、通信迅速、示知面广等特点,并在早期人民军队中充当军乐队的角色;但由于传达内容较为简单和传达距离受限,军号在后来的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被逐步边缘化。然而,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军用号谱记谱法与唱名法,红军号谱现已成为红色文化、军旅文化、通信兵文化和强军文化的重要内容与特殊符号。  相似文献   

8.
角色原是演剧中的概念,现已广泛地用于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科学之中。社会好比一个大舞台,每个成员都在其中生活、学习或工作。每个人在其归属的组织或群体中地位、身份和职务各不相同。通常所说的角色,就是指个体的这种地位、身份或职务等[1]。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扮演多种角色,从一种角色进入另一种角色的状态叫做角色的转换。角色转换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随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产生的转换或随个体的环境变迁而发生的转换,如高校的学生由于毕业而走上社会、干部的职位升迁等均属此类,另一种是指个体在其同一时期内所…  相似文献   

9.
敦煌土地文书中可以见到"居城"与"庄野"的对立.拥有田庄的田主"居城",而"为客"者"常遣守庄农作".敦煌又发现一种"田主"与"犁牛主"的合种契或分种契,其经营形式与《隋书·食货志》所记"佃户与大家量分"及宋代的"火客"分种"的制度一脉相承.庄客或庄夫不是奴婢,但却是"抚恤类若家僮"而自有农具的依附性的"分种"户.  相似文献   

10.
李红 《学周刊C版》2011,(11):189-189
会计委派制是指政府会计主管部门或其他经济主体以财产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其监督资金使用或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情况的一种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对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内部约束机制和会计监督体系.对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保障会计信息完整、真实.反腐倡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双重国籍是指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公民权或国民身份。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可以有选择地承认双重国籍,进一步放宽中国海外华人绿卡中请条件,在我国境内具有中国国籍和外国国籍的双重国籍人,其国籍身份以其是否出境为判定标准,不宜承认东南亚华人双重国籍,与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对等承认双重国籍,在法律上建立海外华人子女选籍制度。  相似文献   

12.
镇江茅山风景区内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因"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而声名远扬。据当地居民介绍,只要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广场放鞭炮,便可听见"嘟哒哒嘀嘀哒"的军号声,鞭炮声停止,军号声也随之戛(jiá)然而止,而当鞭炮声再次响起时,军号声又会随之响起。神奇现象持续十余年据当地老一辈村民回忆,抗战胜利前曾有一位小号手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  相似文献   

13.
公民身份不仅是一种制度的、法律的规定,而且是一种身份认同。制度规定了公民身份的形式,把形式转化为现实,需要公民对其身份的认同。认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为促进公民身份的积极认同,需要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实现公民身份的'再造'。我们以公民身份形象、公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心理要素为维度,建立三维立体的...  相似文献   

14.
陈骁 《上海教育》2009,(11):31-31
走进人们视野的孙雅艳与许多时尚青年一样拥有两种身份。一是教育者,二是志愿者。教育者是她的职业身份,而志愿者是她职业身份之外的社会身份。在这两种不同的身份里,孙雅艳却用了相同的“爱的奉献”来丰富它们的时代涵义,并演绎了她作为一个当代青年的岁月之歌。  相似文献   

15.
占籍制度在明初是黄册制度的附庸,政府用占籍来确定人户的种类.而在当时存在大量的流移人口的行政背景下,占籍制度被运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固定流移人口户籍手段.占籍制度使得政府得以控制一部分流移人口的同时,也使得流移人口在自已所居住、所经营的当地获得了身份认同与同等的政治权利.而正是占籍制度的这一功效,使得占籍制度在明代发生了嬗变,占籍制度成为了一种专用于控制流移人口、实现身份认同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赞赏和奖励是一种教育手段或方法,大家毋庸质疑,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但是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体验。因此惩戒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是,我们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不但不能充分发挥惩戒的教育作用,而且引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师或学校与家长的纠纷等。照我看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或家长没有真正地、心悦诚服地接受应受的惩戒。一、对惩戒的现状反思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惩戒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他们认为教师惩戒权是教师的一种权力,是教师基于其职业身份而获得的职权之一,并从教育目的的实现呼唤着教师拥有惩…  相似文献   

17.
外命妇作为古代女性的一种政治身份,是一个地位显赫的群体,其封号系统在宋代变化较大.外命妇身份的确立一般是通过封赠制度来实现的.封赠制度不仅对女性所依附的男性官员的品阶有具体要求,对被封赠的女性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官员母、妻在具备封赠制度所要求的条件后,可以获得封号并接受该制度的管理.宋代外命妇可以进入一定的政治领域,获得一定的政治或经济待遇.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朝地方军府府主的信物主要有节、幢、幡、麾、曲盖、鼓、黄钺、蒛戟、印等。节有三种作用:(1)是都督的基本标识之一。(2)赋予都督专杀之权。(3)发兵的信物。幢用以表示大将所在的位置及安危。麾是作战时指挥军队进退的旗帜。幡分为相当于幢和相当于麾两类,前者是大将的标识,后者是指挥军队作战的旗帜;但还有一种信幡,题表了官号,魏晋南朝的驺虞幡或称白虎幡即是这种幡,有督战、止兵等作用。鼓既包括用以指挥军队作战的军鼓,又包括表示将军威仪的鼓吹及横吹,后者有壮军威的作用。蒛戟自汉代以来就是一种可以执行杀伐的信物,类似斧钺。黄钺是可以专戮持节将军的信物,不是一般将领可以拥有的,非“人臣常器”。印即官印,魏晋南朝除尉之类官以外,每一官有一印,但都督之类官则没有独立的印,都督的身份主要依靠节、幢、麾、幡、鼓吹、蒛戟、黄钺等物表示。这些信物汉魏时期由符节台掌管,晋以后由符节御史掌管。  相似文献   

19.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根本目的是使公民享受到自由。为达到这一目的,从制度的角度而言,需要采取一种混合均衡的共和制度;从个人的角度而言,需要公民具有公民美德。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在当代的复兴,一方面得益于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所具有的缺陷,另一方面源于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本身具有一些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所无法替代的内在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限度在于它的排斥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语用身份的三种类型之一,他者身份尽管时常发挥重要作用,但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细化研究。本文基于语用身份论,以《红楼梦》中的语料为例,探析在该文学语境中的他者身份调用情况,涉及其实质、动因和路径。研究显示,他者身份调用有时是发话人把他者身份当作交际资源的一种刻意行为;发话人调用他者身份的动因往往是维持语用平衡,以满足行事、面子和权势等需求;发话人常会通过身份借用、冒用或擅用等路径调用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