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韩志湘 《教学与管理》2006,(10):117-118
何谓“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即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的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就是一方面教学生口头的“语”,另一方面教学生书面的“文”。 但是,语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科目,本身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使用的工具,教师要利用“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跟学生交流感情,向学生传授“语”和“文”的知识,那么,教师自身的语言,尤其是语音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当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的第一范本就是教师的口头教学语言。这就对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首要载体——语音提出了要求,本文将要讨论的也仅限于有声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学习语言!“组织和教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姓‘语’,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3.
语文姓“语”。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我们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不  相似文献   

4.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发现语文很难教。因为其博大精深,重在培养能力。“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完整的语文能力应是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言语的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决非一日之功,需要在生活中逐渐积累和训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但语文不等于《语文》。刘国正先生认为:“学习语文的天地有三个层次:第一层通常说的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根据地;第二层是校园,包括各科教学(任何一科的教学都是运用语文完成的)以及多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第三层是家庭和社会。”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揣摩、品味各种语言现象,坚持写…  相似文献   

5.
荆超 《西宁教研》2000,(5):29-29,34
“语文”,顾名思义,“语言”和“文字”的结合,“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来历,据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说明“语文”原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意思,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  相似文献   

6.
文林宝 《考试周刊》2011,(54):49-49
"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是语文。很多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注重书面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口头语言的教学,也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在作怪。考试成绩是评定老师绩效、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于是老师在平时教  相似文献   

7.
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是为语文。当前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浪潮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上教师少说,让学生多说,就是在实施课堂改革,就是在教语文。但是怎样教好小学语文课,叶圣陶先生这样阐述:"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借课本里的一篇篇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写话。"全国知名教师贾志敏先生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另一知名教师薛法根先生则主张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何为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习作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比重。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一直为习作的问题所困扰,教师教得头疼,学生写得头疼。综观学生的习作,不是假话连篇,就是套话成文,很少有真正属于孩子自己语言,有属于孩子自己想法,充满童真、童趣、童韵的佳作更是缺少!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语文与实施教学呢?叶圣陶先生将语文的含义理解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概念表述得十分明确: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语文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方面。语文是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承担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语文能力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可见语言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从语言切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所以学习语言还要落实到思维训练上,思维流畅了,思想就明朗  相似文献   

10.
教师如何教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年代就说过,语文课上,要学“语”习“文”。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课文做例子,教孩子说话与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语文课,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像语文课”要是“语文课”。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表率、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即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解释"语文"的概念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这就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包括口头语言学习和书面语言学习两个方面。口头语言又包括说话和朗读两种形式。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层次和情感;朗读能够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的熏陶,在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和想象力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文,即书面语言、文章、文字、文学。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使用“语文”这个名称,表明了要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纠正封建社会长期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的学科,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发展合作精神。”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的要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对语文下过一个再通俗不过的概念: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里的“语”指听和说;“文”指读和写。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构成语文能力的两条腿,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口头语言)、读写(书面语言)的能力,使两条腿并行前进,健康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语…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理念就是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更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姓语名文,自然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是生活的语言呈现,是生活的文字定格。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育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学习生活;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记录、描绘生活。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美国教育家罗帕特·特技费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教师是“表演”艺术家。教师的这种表演实质上是”传道、授业、解惑”和传递认知、情感信息的过程。课堂上,语文老师的“表演”离不开四种“语言”,即口头语、体态语、板书语和科技语。本文试就这四种“语文”抒一己管见,以就正于方家。一、口头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主要语言是口头语。教师的口头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具有示范性,而且要…  相似文献   

18.
黄飞 《广西教育》2013,(42):69-69
俗话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本该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考试功利性的导向,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它可有可无。三年初中语文学下来,不少学生可以把作文写得很充实,很流畅,  相似文献   

19.
<正>叶圣陶先生很多年前就给"语文"下过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但是放在今天,我们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教什么?怎么教?恐怕一千个语文教师有一千种上法。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鲜明地提出:真语文就是语文;真语文强调回归传统,找回本真。其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  相似文献   

20.
广大青少年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必须兼及“语”和“文”。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指导他们阅读文章,练习作文,训练并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一方面要指导他们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等等,训练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后者显得更为重要。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形式不同,实质一致。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书面表达是口头表达的提高。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阅读,可以丰富词汇,熟悉句式,理解章法,学习记事、状物、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经常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不仅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很有帮助。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