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乙己》中先后五次写孔乙己的手。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手”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影》是一篇只有1500多字的短文,但却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通过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人们所共有的细腻感情,从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产生了感人的力量。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作者要表现一个人物,是通过人的语言、行动、肖像、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的。《背影》中,作者不去描写父亲的鼻眼口耳,胡须  相似文献   

3.
《套不住的手》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韵味的作品。作者通过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民的一双手的描写,勾勒了一个动人的形象,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读了之后,令人受到巨大的鼓舞。作品主人公陈秉正的性格特征在哪里?就在不服老。他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但身体却很硬朗,一点也不显老,干起活来,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但更重要的还在他思想不老。按惯例,  相似文献   

4.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相似文献   

5.
虚词并非可有可无,如果运用恰当,一字即可传神。譬如“也”字,就是如此。“也”字有副词和助词两种用法,作副词用在句中动词、形容词前边,表情态、频率等;作助词用在词、句末,舒缓语气,补充结构,帮助表达陈述、感叹等语气。请看下例: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也挑得起。该句出自袁鹰的《井冈翠竹》第7自然段,是写井冈毛竹的韧性,是概括描写,是虚写,富  相似文献   

6.
殷淼淼 《音乐世界》2013,(4):142-143
近期Sony借助Windows8平台契机,VAIO在面向年轻个性人群的E系列14P上也特别推出了支持触屏功能的型号,通过键盘+触控功能的全新结合,带来更高效舒适的娱乐办公新体验!  相似文献   

7.
正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想知道大师为什么拥有生花妙笔吗?那就快来看看他的技法吧!看过一则杂记,唐朝有两个大画家,一个好像是韩干,另外一个我忘了,二人齐名,难分高下。有一次,皇帝——应该是玄宗——命令他俩同时给一个皇子画像。画成了,皇帝拿到宫里请皇后看,问哪一张画得像。皇后说:"都像。这一张更像——那一张只画出皇子的外貌,这一张画出了皇子的  相似文献   

8.
艺术中的“传神”,是我国学艺术中的优良传统,艺术创作要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和抒情言志。以“传神”作为艺术创作的审美理想境界,也是我国学艺术显的民族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进行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育、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必然会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因此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进行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育、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必然会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因此,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成功的肖像描写是深刻解读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还能够以形传神,进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人物的身份和生活际遇等内涵。那  相似文献   

11.
在《手》(五年制第八册7课)这篇课文中,主人公陈秉正针对学生的不正确看法说了这样一段话: “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这段话含义深刻,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是教学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教学时,可以抓住“手”,层层剥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手”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俄国著名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在谈到写作时,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是运动的。”巨匠的经验之谈的确是指导我们写作的金玉良言。何立伟的《白色鸟》在动词的运用上极为精彩。请看,“少年边走边弯腰,汗粒晶晶莹莹种在了河滩上”,这句中描述汗水滴到地上用的“动词”,不是“滴”、“落”、“流”、“淌”……而是“种”,确实精妙。文章写的是农村生活,让人仿佛见到一粒粒的“晶晶莹莹”的“汗”珠如同“种子”入地,将长出新苗来,真可谓用得出神入化!再看,“……细浪于是轻轻腾起,湿津津地舔着天空舔着岸”,“远处一叶…  相似文献   

13.
肖像描写是记叙文中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技法之一。成功的肖像描写,应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对人物身材、相貌、衣着、表情、仪态等方面的个性化描写,塑造出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从而"以形传神",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肖像描写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4.
15.
笑是一种表情动作,是感情外露的表现,是折射人们心灵的一面镜子。从诗人的笔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笑”中可以判断出人物内心的情绪,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问君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山中问答》),诗中李白笑出了悠然自得,淡泊功名利禄的闲适心情,也流露了诗人寄情山水、洒脱不羁的性格。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诗文的朴真与恬淡通过其诗中的"神"字与"意"字跃然纸上。无论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神"字,还是其中的"意"字,与译者而言,都是中古文化"神意"不可违的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运"起承转合"之译笔,使陶渊明之"神"、"意"历久弥新,"传神与达意"比肩而至。  相似文献   

17.
王勃除作《滕王阁序》外,还作了一首《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在汉字大家庭里,也是一个极普通的成员;在汉语词汇宝库中,它也只是一个常见的虚词。但在现实写作生活中,我们万万不可小瞧这个看似简单的也字。放眼古今中外文苑,都不乏在文人墨客笔下,化寻常为神奇。妙用也字,为文章添色增辉的有趣实例。西汉文学家贾谊的著名史论《过秦论》被誉为西汉鸿文,它在最后一段中,先是  相似文献   

19.
(配合三年级下册第12课《荷花》)《荷花》一文中,叶圣陶先生只用了三百来字,就将一池充满生机的荷花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陶醉。全文用词精练,真是字字珠玑。像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中的"冒"字用得太妙了,乃传神之笔。  相似文献   

20.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用眼睛“说话”,用眼睛“传情”,用眼睛“解惑”,使其作为语言的辅助手段,让学生受到启迪和教益。教师要在课堂上正确地运用“眼神”,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内心的活动,要能从学生的眼神变化和面部表情上,“听”到他们无声的语言。比如,当学生的眼睛总是凝视着某一点时,多半是思想开了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