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3年春夏季节写于克罗茨纳赫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第260-313节的全面分析和批判(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马克思未能将其完整写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从理性主义立场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原则的批判研究,第一次提出并郑重阐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市民社会思想,应当承认,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还不是在完全科学的意味上使用的,就其性质而言,还未完全突破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怪圈。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其中深刻地孕育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的萌芽,为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通了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位置显赫,对它进行评析似乎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3.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丰富的社会批判思想。本文试图从社会批判的缘起、社会批判的对象、社会批判的主体、社会批判的旨趣、社会批判的视野五个角度解读这部经典文本的科学内涵,以此来认知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初构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留白”,这些“留白”浸润着他对突破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框架的思考。马克思搁置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及的《市民社会》章写作计划,根本原因在于他当时无法对私有财产问题进行透彻的剖析:一方面,他所坚持的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式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他缺乏经济史的理论视野,无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两个转向:其一,对私有财产和等级问题的历史考察,使他无意中转向了唯物史观;其二,认识到深入研究市民社会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促使他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自由问题的探讨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但学界对此问题的阐述往往分成关联甚少的两块:青年马克思和成熟后的马克思,马克思自由观的来龙去脉则鲜有涉及,这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的命运可知。《批判》是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一部重要的著作,但这一著作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曹典顺博士的《自由的尘世根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可算对此缺憾的一个补足。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思维--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世界历史”的宏伟视角去思考德国问题的现实出路。他把握住社会实践和文化发展的精华,从“宗教批判”深入“世俗批判”,最后诉诸“武器的批判”,终于发现了无产阶级这一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体现了一种具备深沉历史感的批判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拷问黑格尔式理性国家、开始建构新型国家观的重要书稿,从头到尾贯彻着马克思的人民立场。在这部书稿中,马克思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国家观进行了复位,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核心结论;扬弃黑格尔为君主立宪制辩护的双重主权论,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民主权的观点;强调立法权规约着国家制度的具体结构和现实形态,主张立法权属于人民;真实还原了官僚政治的丑陋面相,要求国家事务的管理权由人民掌握。通过考察以上命题和论断,可以看到“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决定者”“人民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人民是国家制度的制定者”“人民是国家事务的管理者”构成马克思人民立场的主要意旨。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充分展现了马克思著作中最革命的理论品质——"批判",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批判思想。新形势下,面对激荡的社会思潮、复杂的社会矛盾、悖谬的思想言论,应该勇敢地举起"批判"的"武器",以"现实生活"为"批判"的出发点、以理论的彻底性为"批判"的着力点、以"人的解放"为"批判"的落脚点,站在人民的立场,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结合,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对《导言》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研究,但在《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中、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中的地位等问题上仍存在较大争议。推进《导言》历史地位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回归经典著作,加强文本研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采用逻辑与历史、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扩展《导言》历史地位的研究视角,力争全面把握《导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亿  钟虹 《天中学刊》2012,27(4):34-3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市民社会时采用的依然是启蒙思想家们所习惯运用的人本主义逻辑范式,即从"应该"和"是"的矛盾差距中引出批判张力。这种逻辑范式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一样存在着价值悬设。尽管马克思早期的市民社会理论建构还是以人本主义的逻辑范式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但是马克思已经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问题了,这可以说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一个超越。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法哲学中有两种承认模式——斗争模式和中介模式.斗争模式指以斗争取得承认的模式,它主要作为意识领域的隐喻集中体现在《精神现象学》中;中介模式指以法律制度作为“中介”来体现承认的模式,集中体现在《法哲学原理》中,中介模式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重视.两种模式并不对立,都反映了黑格尔法哲学中“相互主体性”的思想.斗争是争取承认,法制是固定化的承认,各有意义,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挥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以家庭和民族作为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对"伦"的本性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形成了其在思辨中所建构的"伦理世界观"。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指出了"伦"的最终归宿,即"伦"最终以法、道德与伦理的现实形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的绝对精神的培养.他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为了达到自为的自由,需要教育对主体的解放.但是黑格尔的教育思想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表现为:教育是人的精神发展的绝对环节,自由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精神,也需要全方位实施.而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保守主义的教育目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方法论.所以,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对它进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4.
自由如何实现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黑格尔把自由理解为自由意志,把意志发展自身的环节同时理解为自由实现自身的环节,而且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世界历史进展的永恒目标。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哲学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不仅因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意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反思、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建构使马克思政治哲学成为可能,还因为不乏学者意识到政治哲学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维度,并自觉地将其纳入政治哲学史的归纳与政治哲学的阐发.如果说国外研究概况表现为归纳与阐发,那么国内研究趋势则表现为重审与建构,虽然较国外研究稍晚,但问题切入与纵深呈现出中国学者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深入理解.梳理国内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历史图景,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框架,生发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并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家和法的问题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名著中,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对自己早年推崇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清算和批判,揭露了黑格尔在社会、国家与法的关系上的唯心主义法哲学观,实现了在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突破和超越。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也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转型期间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哲学有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合流的原则,二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狭义的历史哲学则贯穿着历史的经纬线交织和理性的狡计的原则,而这三条原则都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因此,加深对这三条原则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后,针对教师批评权问题,究竟是义务还是权利?是虚权还是甘露?教得严师之错还是教不严师之惰?异化还是蜕变?外界争议颇多.本文在分析以上争议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批评权遭遇困境的原因,提出了大力弘扬尊师重道传统美德,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灵活运用教师批评学生艺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真正落实教育体制完好转变,走出应景尴尬境地以及具体细化批评教育实施细则,强化教育权益意识等走出困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也就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开端.黑格尔继承自柏拉图以来的希腊唯心主义传统,试图构建一个完全纯逻辑构造起来的概念体系,并以之解释世界.这一体系始于理念又终于理念,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圆圈,因此从一方面讲他的哲学体系并无所谓起点.但是从建构体系的角度讲,他又必须寻找一个概念作为整个体系的起点,这个起点包含了整个体系以后的发展,它就是"纯有".  相似文献   

20.
对于摩西神话,黑格尔做了与基督教哲学完全不同的解读.这种分歧植根于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基督教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外在的反思方式,世界只是向上帝赎罪这一事实,人类自身无历史可言,缺乏历史感 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学的,这是一种内在的反思方式,并且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黑格尔之所以建立了如此庞大的哲学体系,其依据的基本思维框架就是这两点:内在的反思性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