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在刻画人物方面存在多重视角——矛盾视角、文化视角、个性视角、性别视角、朦胧视角、生命视角等,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情绪等方面来加以论证和分析,力争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曹禺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成功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雷雨》在刻画人物方面存在多重视角--矛盾视角、文化视角、个性视角、性别视角、朦胧视角、生命视角等,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情绪等方面来加以论证和分析,力争较全面而深刻地揭示曹禺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成功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达洛卫夫人》勾勒出了20世纪上半叶人类群体生态的症候,即人的孤独、势利与无奈的情绪。透过孤独、势利和无奈,文本宣扬了理想的主体间性:以依恋和尊重为前提的浪漫爱情观念;以身份和默契为前提的世俗友谊观念;以和平和自由为前提的真实生命观念。从群体生态的症候到理想的主体间性,文本的隐合作者提出了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4.
"孤独者"形象贯穿于《柏慧》这部作品的始终,在外界各种社会邪恶势力的相互挤轧与不断侵蚀下,这些具有崇高灵魂的"孤独者"们,虽然迈着艰难而沉重的步伐,却时刻被梦想与道义所牵引,最终义无反顾地捍卫着自己那片心灵的"净土"。  相似文献   

5.
潘蕊 《文教资料》2014,(27):10-11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最受欢迎的长篇小说之一,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深入骨髓的隐喻、脱离现实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一个十五岁少年的自我救赎。本文从"疏离感"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田村卡夫卡、中田、佐伯、大岛等主要人物的命运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的孤独者形象及其审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是一种老少无依的堪怜身世 ,更指一种缺乏共鸣的心境。《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貂蝉、徐庶、陈宫、诸葛亮等一系列孤独者形象。他们或身世孤苦 ,或处境孤立 ,或精神孤独 ,富有崇高的悲剧美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女权主义作家伍尔夫在作品《达洛卫夫人》中表达了对女性的生存状态及生命意义的深切关注。达洛卫夫人和女儿伊丽莎白是小说中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母女俩虽然有着相同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环境,但是俩人对生活的意向性却有很大的差异,一个甘愿承袭父权社会的价值观,做"家中天使";而另一个则决定要有一份职业,成为一个医师,一个农民或者当议员。母女二人各自的救赎路径,深刻地揭示了在女性的成长轨迹中,经济上的独立才是实现女性命运改变和体现价值的唯一出路。最终,母女俩不同的抉择程度导致了不一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黄静艺 《考试周刊》2012,(84):20-20
麦卡勒斯在其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深刻地描写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作品中的边缘人隔绝于社会,并且相互之间无法真正理解。小说的人物结构以辛格为中心,并且在辛格的梦中暗示了这一结构的最终坍塌。通过虚幻与现实的对比,作品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红楼梦》中体现出的孤独感,以宝黛为代表,具体从先天的孤独,红尘中的孤独,以及先行者的孤独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凌霞 《考试周刊》2011,(9):20-2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在二十三岁时创作并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便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解读此部小说,包括它的多重主题、宗教色彩、创作技巧、社会意义等。对这部作品的女性主义研究也非常盛行。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与切入角度的多元化凸显了小说自身的包容性。然而,大多数评论家意在强调对作品的内容的探讨而忽略了研究帮助表达作品意义的形式,譬如叙事技巧。本文利用热奈特和里门—柯南的叙事理论对《心是孤独的猎手》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向读者揭示作者如何从叙事视角这方面来深化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9,(5):51-56
《红楼梦》中王熙凤典型形象多样而复杂,历来都争议不断。叙述者在构建这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赋予第三观察者不同的权利,让第三观察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客体,而看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身份地位和距离远近之别影响着第三观察者的视角。第三观察者视角的不断移动和变化,决定着王熙凤形象不断变化。叙述者除了在无法通过第三观察者的叙述视角来呈现凤姐的性格特点时,才会站出来,动用特权进行介入性评价。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叙述者主要是不断限制场景人物的叙述权力,努力消除作者的痕迹,以达到构建动态的复杂的凤姐形象的目的。分析他者眼中王熙凤的形象,以及第三观察者所采用的视角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对探寻叙述者叙述方式的变化与分析王熙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蔚书 《考试周刊》2010,(27):22-23
本文通过《孤独者》中"我"和魏连殳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前后不一致并可交互置换的态度,试图论述两人实为同一个体的两个互为对立冲突的内心自我形象,并探讨两种自我的最后胜负结局,以此为表现人物拥有的丰厚心灵世界与叙事方式对此的安排提供一个可能有的展示,并指出了读者对于参与文本与重构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阿妮塔·布鲁克纳是当代著名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多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孤独”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其小说《欺骗》中,作者同样揭示了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孤独处境,传达了深刻的孤独主题。小说中存在着信任---欺骗、梦想---现实、自由---责任这几组二元对立。这些二元对立因素不仅构成了文本的矛盾冲突,而且也是造成小说中女主人公安娜孤独处境的原因。作者通过这些二元对立项的设置,传达了深刻的孤独主题,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移居美国、经验断裂的王性初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面前失落、迷茫、徘徊、漂泊,于是在“怀乡”的咏叹中企望寻找“家”的精神依托,由怀“地理”之乡到怀“文化”之乡,再到怀“精神”之乡,层层推进,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孤独者丰富而又复杂的怀乡旅程。  相似文献   

15.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6.
<孤独的收割者>是华兹华斯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谊诗不仅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田园风景图,而且让读者听到了一曲凄婉哀怨的民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乐,体现出华氏诗歌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结合,展现出了艺术的永恒和不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人们的孤单焦躁、疏离恐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疏远与陌生,人们感到生活意义的缺失,被深深地笼罩在"孤独"的困境中。针对此现象,弗洛姆把"爱"作为核心,提出了"爱才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唯一答案"这一概念。聚焦《孩子的愤怒》女主人公布莱德,结合弗洛姆关于"爱"的相关理论,深入剖析造成布莱德孤独困境背后的原因,以及她是如何通过"爱"使自己走出孤独困境的,对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类所遭遇的精神困境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布恩迪亚家族的兴亡史,世人多将此作品看作拉美社会的缩影。乌尔苏拉一生得以见证家族六代人的喜怒哀乐,表面上看似乎与孤独毫无关联,但细究之发现她的孤独是一种隐性的孤独,是掩藏在大爱之下的、看透了子子孙孙各种凄凉结局又无能为力的孤独,是一种神灵式的孤独。  相似文献   

19.
最近,《新快报》关于韩国掠夺中国活字印刷发明权的专题一夜间被天涯、新浪等大型网站转载,天涯的跟帖者在几小时内窜升到1万多人。可见,对印刷术这个四大发明之一,国人还是非常敏感和在意的。  相似文献   

20.
袁群  卢怡 《考试周刊》2009,(25):25-26
卡森·麦卡勒斯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一生都处在生死边缘和孤独纠缠之中。一方面,孤独的意念挥之不去,另一方面,她又与这种意念不懈地抗争。其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通过透视心灵来反映社会是作品最大的亮色。对精神隔绝心理和孤独心理的思考成为该作品的重要主题。同时作者也力图通过创作探寻到其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