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子游戏的艺术生成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模式,原有的静态信息被动态信息取代,信息的传播路径逐渐从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打破了传统的视听“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这样的方式不仅给创作者提供了宽广的信息反馈,也让每一个参与者沉浸其中,从而给艺术带来了全新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绝句创作艺术的角度,论析了绝句诗歌画面中因审美视点的不同及移变,在诗歌画面的空间展示及诗歌意境的铸造上的独到之处。概括出“平远眺视”、“旋回游视”、“俯身悬视”三种主要的视觉审美方式,揭示出在此不同视点观照方式中所蕴含着的中国古代诗人传统的审美空间意识和艺术精神,为另辟角度,进一步剖析、体味“诗中有画”的艺术审美境界作了一定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最红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便捷而多样的艺术创作方式是其最大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染缸,其中充斥着错综复杂的各类元素,作为一种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中的艺术类型,它颠覆了传统美学体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是全新的视觉体验。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悲为喜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新媒体艺术还推动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在不经意间渗透到我们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艺术走向大众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境地。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艺术的发展方向出发,分析新媒体艺术的背景和特点,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国画家古绪华在国画创作中,多以梅花和山水为题材,不仅在艺术上颇见功力,而且也充溢着中国传统“士”的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这个角度,即“为什么是艺术”而不是“艺术是什么”。这是对艺术的考察从静态向动态的转换;是着重从主体艺术实践的过程来考察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相似文献   

6.
我们谈论艺术表现问题,其运思方式、表达手段和艺术技巧都凝集于这一点。文学的创作与理论探讨的视阈——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黑格尔说:“艺术的使命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文学的核心问题是:“艺术表现”,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也反映文本形成的结果。我国古代文论《毛诗序》中提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相似文献   

7.
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丰富的思想性以及复杂的文化性,表现了冯至对自我文学创作、诗学艺术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思考。具体呈现为:创作上受西方绘画与雕塑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抽象写意式的熏陶,给文本营造了雕塑般的立体感与去时间性的静默感,增加了文章的“涩”度;艺术上对于“美”的本质何为以及“美”如何呈现的艺术追问,深化了他的诗学观念;在创作与艺术上的思考进而又催生了他对于“中国—世界”这一文化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受到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前者更看重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注重故事本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后者更重视神话式故事的建构方式,即如何“讲故事”,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而非故事本身。前者采用的是波澜起伏的传奇性情节与传奇式再现性语言,后者采用的是神话式逻辑性情节和创造性语言。张爱玲和王安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建构故事的方式。新传奇与好神话代表着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诸多关于“势”的文论,“势”在中国古代文艺观念中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现代物理学中有“位能”的概念,中文翻译为“势能”。从这两种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来看,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相通的。本文的重点是将“势能”这一概念拿到艺术领域中,力图从“势能”的角度去审视艺术的创作问题,在此主要提出了势能分析理论的概念系统,即势能分析理论的新概念:势能具、势能阈、势能场、势能流、势能阵。  相似文献   

10.
修辞学上有“夸张”辞格,文学创作里也有“夸张”手法.它们是不是一回事?或者说它们是不是只有使用程度及研究角度的不同?不少著作和文章是将夸张辞格与艺术夸张——即文学创作的夸张手法——混为一谈的.今天,对于“夸张”的认识,不少人虽然已经从修辞学扩大到了创作论的范畴,但讲创作手法,也基本上还是沿用着修辞学的分析.诚然,不论夸张修辞还是艺术夸张,都是突出事物的本质而采用的一种“强调”手法,它们都以  相似文献   

11.
Art's relationship with education is often characterised by paradox. Yet art is often reified within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refuses to see the pedagogical strengths of paradox. This article approaches art education from three positions. The first is that art is a construct that is neither natural nor necessary. The second is that there are no aesthetic or pedagogical imperatives, but that art education is the recognition of groundlessness where paradox facilitates learning. The third approach is to reposition art with regards to its relationship with learning,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Here it is argued that art's only choice is to deschool learning. The latter is moved by an underlying dilemma as to whether art, considered as an autonomous human act, could ever engage with systems of learning without being turned into a tool or a thing. Unless art education is deschooled,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art remains trapped between the assumptions of process and product. So the idea of art and education as shared practices within schooling remains somewhat dubious unless art's practices are recognised in parts perceived as wholes and where conclusions are marked by open‐endedness. No possibilities for art or learning could ever emerge unless a radically different set of conditions give way to a state of affairs where knowledge is a matter to be discovered but never determined, and where a fixed ground is transformed into a wide horizon.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对文学艺术作美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之初就开始了。从王国维到朱光潜,几代学者都在努力尝试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文学艺术。但是,自觉地提出把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方向来建设,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从80年代初到现在,经过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文艺美学作为文艺学这一学科下的一个专业方向,已逐渐被学界所接受,继续在向广深拓展。胡经之是文艺美学的积极倡导者,为发展这一学科方向写过专著,也发表过不少文章。现在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艺美学论》,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为发展文艺美学而不断思索的心路历程。胡经之在1980年全国…  相似文献   

13.
文艺发展需要继承 ,这是必然 ;继承什么 ,怎样继承 ,又是偶然。文艺的继承就是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文艺继承中偶然性的复杂状况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艺的繁荣与萧条 ;艺术天才能否出现与其历史地位及作用如何 ;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多样与否。艺术生活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就与文学发展中的这些偶然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Idea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xploring art's place in society are widespread and prevalent. Acces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empowerment are words that appear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within disparate discourses. From Glasgow's successful bid to be UK City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1999, [1] to lottery guidelines [2] and policy research [3], there appears to be a preoccupation with such terminology. However, does this demonstrate a true desire to find a point of mediation between discourses, between one place or one group and another? Do projects establish sustainability in the relationships that are built up between apparently disparate elements or are these terms linked mainly to high profile events that intervene, then move on, leaving people with little more than a memory of the encounter?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shift the topography of art practice – the where, how and on whose terms it occurs – spaces and forms of mediation have to reconstruct the very sub structure on which they are founded.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有五十五个民族.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各自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品更是灿烂多姿,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少数民族美术在中国美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道连·格雷的画像》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寓言。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巧妙地反映出世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激烈对抗,主人公道连悲剧性的结局则寓意艺术的胜利。在王尔德"艺术至上"的前提下,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唯美主义并非无视道德。相反,《画像》一书正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它的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美学由于都受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制约,其思想性质大体是相同的。但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美学又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东方和西方两大美学思想系统,在世界美学史上争奇斗艳,竞放异彩。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美学由于都受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制约,其思想性质大体是相同的。但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美学又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东方和西方两大美学思想系统,在世界美学史上争奇斗艳,竞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20.
建国以来,中国钢琴艺术民族风格的发展空前繁荣。仅从语境、结构、节奏、触键、音色、题材、和声七个方面的特点看,就明显有别于西方钢琴艺术。其发展从建国初至今,大致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57年;60年代至70年代;8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名家名作,使中国钢琴艺术民族风格的发展欣欣向荣。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中国钢琴艺术民族风格的发展会越来越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