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蒲霞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42-79
介绍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马蓉等学者点校的《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一部《泰和志》,将其归属于安徽省方志,共辑出两条佚文。经过对两条佚文的分析和研究,这部《泰和志》实际包括两部《泰和志》,一部是今安徽省太和县的县志,一部是今江西省泰和县的县志。《永乐大典》本《泰和志》补充说明安徽省历史上太和县志的编修情况,体现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海国图志》的编著者只有魏源一人,但林则徐对该书的编著功不可没。《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之嘱而编著,《海国图志》是魏源在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等资料基础上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审慎、仔细的分析,认为王俭《七志》正文“七志”部分所著录图书为“今存之书”(即王俭撰《七志》时能获知的所有存于刘宋时期的图书),故《七志》又被称作《今书七志》。  相似文献   

4.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唐以前之子部名家类著作,有两次高峰:一为先秦公孙龙子辨坚白同异,见<汉书·艺文志>;一乃魏晋时期识鉴人伦之作,见<隋书·经籍志>.汉魏之际,学术大变迁,以致二者虽均为名家,却大不相同.此前的研究重先秦而轻魏晋,为数不多的魏晋名家研究又都集中于<人物志>,忽略了魏晋诸名家类著作作为一个整体的共性.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隋书·经籍志>所载魏晋子部名家类著作之书名、作者、亡佚、辑佚情况,并通过比较今存之<人物志>与辑佚所得之<士纬>,找出魏晋名家在观念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认为《文章志》与《文章流别志》不是同一书,而是西晋挚虞所撰的两部不同的目录著作。《文章流别志》是《文章流别集》一书的目录,而《文章志》则通录东汉、曹魏时期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大典本《徽州府志》的编修时间和佚文订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乐大典》收录了一部《徽州府志》,其佚文已经辑佚出来收录在《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中。根据徽州府建置沿革、方志编修源流和佚文提供的线索,大典本《徽州府志》是明代洪武初年朱同编修的十卷本《新安志》。大典本《徽州府志》佚文存在着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9.
关于王俭《七志》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嘉川 《图书与情报》2001,(2):52-56,23
王俭《七志》是我国古典目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虽然学界对之已有广泛讨论,但尚有未发之覆。本文在仔细研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七志》的编纂、分类方法、后世著录与书名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图书馆是我国上世纪最早进行图书馆志编写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出版了《南京图书馆志(1907-1995)》、《南京图书馆志续编(1996-2005)》两册,两册馆志内容详实,史料运用客观,资料价值重大,虽存在微小遗憾,仍不失为成功的图书馆事业志.  相似文献   

11.
刘明 《图书馆杂志》2020,(4):141-147
影宋抄本《鲍氏集》的底本,经考察乃南宋孝宗年间所刻,其版本及文本特征表明出自唐写本,属于六朝旧集,纠正了四库馆臣认为鲍照集属重辑本的错误判断。齐梁时期的虞炎编本鲍照集,推断即《七录》著录的六卷本,萧子显和钟嵘均据此本而论定鲍照的文学地位。鲍照集在流传中也可能混入了他人诗作。明朱应登本应据宋本(影宋抄之底本)而刻,产生了讹误字和脱字,不宜作为底本使用。影宋抄本是校注整理鲍照集的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12.
宋代贾昌朝所撰<群经音辨>是一部专释群经之中同形异音异义词的音义兼注著作,对读经颇有指导价值,至今仍流传不废.自仁宗康定二年旨准颁行后,在宋代便刊刻三次.至清,又有康熙中张士俊泽存堂刻本、咸丰四年伍崇曜粤雅堂刻本、光绪五年王灏谦德堂刻畿辅本、光绪中蒋风藻刻铁华馆本.通过比勘互校,发现它们各有千秋,本文拟对这几个刻本逐一进行考察,旨在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对<群经音辨>作深入研究提供一份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3.
郭丽 《图书馆杂志》2008,27(5):66-69
明代刘绩是弘治三年进士,著书颇丰.刘绩<管子补注>主要馆藏于国家图书馆.与南宋初浙刻本相较,刘本增加了二十余条浙本原来没有的注解,能够帮助正确理解原文,亦可帮助考查<管子>注的传播源流.刘本在内容上补充浙本的不足,在文字上修订浙本用字的讹误,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陆贻典以宋本精校<管子补注>,校本和校语具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巩曰国 《图书馆杂志》2006,25(12):78-80
关于《管子补注》的刊刻年代,前人论说多有不同。本文认为:《管子补注》的作者为明代江夏人刘绩,大约刊刻于明弘治年间。郭沫若认为该书是“辽人著书入金翻刻,金本入宋再被翻刻”,其所依据的宋讳、辽讳、金讳并不可靠;丁日昌、莫友之称其为元刊本,是将黄丕烈所说“元(原)版”之“元”误解为“宋元”之“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七卷本《张籍诗集》,《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四》及钱曾《也是园书目》等均有著录。钱曾之后,此本无传,后人不得睹其面貌。通过对张籍诗集版本源流的梳理可知,南宋汤中据以编辑八卷本《张司业诗集》的“家藏元丰八年写本”,实为七卷本张集。  相似文献   

16.
传世孤本南宋明州刻本《集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明州刻本《集韵》是现存《集韵》的最早版本和最早刻本。目前仅存的孤本今收藏于上海图书馆 ,是国宝级的文物。  相似文献   

17.
晚唐李涪深谙礼制并拥有"周礼库"之美誉,《刊误》便是其针对当时礼制沦丧所著之书。文章对李涪生平事迹与《刊误》一书版本进行考释,分析其史料价值,认为此书不仅史源近真、反映现实,又能补史之阙,是如今学界研究唐代礼制及社会习俗不可多得的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8.
元末江西诗人郭钰所作诗歌清丽有法,其中丧乱之作可以补史之阙。通过对郭钰《静思集》进行考索,略述郭钰生平,并将《静思集》分为两卷本与十卷本两个版本系统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9.
《尸子》虽阙佚特甚,然却为先秦古籍,殊为可宝。后人多有辑佚,至今已有七种辑佚本,其中以汪本最优。探讨汪辑本的基本面貌及其特征,并通过与诸家辑本的比较,可见汪继培辑本的长处。  相似文献   

20.
赵龙 《图书与情报》2012,(4):141-144,2,145
宋人笔记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极高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四库馆臣的关注,约有500余种传世至今。四库馆臣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精神,严格著录"广见闻"、"资考证"、"裨劝戒"的"说部之佳本",并公允评论之,从著录中可以管窥四库馆臣对宋人笔记的学术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