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世没留存明朝澳门问题档案”的说法,已被中国历史档案专家们的辛勤挖掘及重要发现所否定,一批珍贵的有关澳门问题的明清两朝原始档案将公布于世人。中葡之间的澳门问题始于明朝中叶,贯穿于整个清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杨继波先生介绍说,现存明清时期有关澳门问题的中文档案相对集中在三处保存,即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其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有关澳门问题的明清档案近两千件。去年3月,有关明清时代澳门问题档案的专题课题开始启动,首次发现并将向社会公布的澳…  相似文献   

2.
正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有1500多件中文档案,葡萄牙和澳门的档案部门认识到这批档案的重要性,将其制成缩微胶卷,存于澳门档案馆。1999年,这批档案由澳门基金会以文字和部分影印的形式出版,涉及时限集中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间,即清代乾嘉道时期。内容主要是负责澳门地区事务的清政府官员与管理澳门的葡萄牙机构间政务往来的公文,档案中出现的清政府官员  相似文献   

3.
韦庆远 《历史档案》1998,(3):121-126
一 《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一书的出版,对海内外学术界都是一个很大的喜讯①.  相似文献   

4.
文献中葡萄牙的中文名字很多,如佛郎机、蒲都而家、卢西达尼、大西洋、西洋、捕道倪、博尔都噶哑、波耳都欺、布路亚、葡萄牙等等,据统计有20余种称谓。中葡关系始于明代中叶,加之中葡澳门问题,有关葡萄牙的记载在明清档案文献中比较丰富。由于语言和地域的差异,明清时期的中国又近乎封闭状态,地理知识还相对贫乏,也就形成了对葡萄牙的多种称谓,或者说这些因素是形成葡萄牙在中国文献中一国多名现象的主要原因。梳理出明清档案文献中对葡萄牙多种称谓产生的原因及其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对研究中葡关系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  相似文献   

5.
赵增越 《历史档案》2017,(4):106-106
由刘铮云所著《档案中的历史(清代政治与社会)》一书,2017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华学人丛书》之一种。刘铮云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长期负责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工作,负责建置了内阁大库文件数据库,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三个清代档案典藏机构的数据库整合到一个检索平台上,使研究者可以同时检索三个数据库的内容,并得工作之便,从事清代政治与社会史研究。  相似文献   

6.
《档案与史学》2001,(5):3-7
上海法租界设立于 1 84 9年。 1 86 0年法国驻沪领事爱棠提出扩界要求 ,由此引起中法之间的外交交涉。对于此次扩界 ,有关档案资料 ,已有记载。熊月之先生在台北访档期间 ,发现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档案馆所藏《钦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中有《江苏法人租地案》一卷 ,其中有1 2件档案资料与此案有关。除 1份已有录载外 ,余皆为前所未见 ,这对研究早期上海租界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关具体研究情况请参见本期“珍档秘闻”栏目所载熊月之先生“上海法租界第一次扩界档案解析”。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藏“江苏法人租地案”档案卷宗号为第 6 2函第 6 2宗第 1号 ,名称是《江苏法人租地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熊月之先生整理提供刊布。  相似文献   

7.
<正>由刘铮云所著《档案中的历史(清代政治与社会)》一书,2017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华学人丛书》之一种。刘铮云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长期负责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工作,负责建置了内阁大库文件数据库,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三个清代档案典藏机构的数据库整合到一个检索平台上,使研究者可以同时检索三个数据库的内容,并得工作之便,从事清代政治与社会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代乾隆朝诏开的首个官立书馆,三礼馆仍待深入研究。此前学界对于三礼馆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未充分考证。考察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折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三礼义疏》稿本等文献之后,本文对三礼馆正式开馆时间及其所在地进行了考证,同时系统清理了学界关于三礼馆馆臣入选者的异说,并细致梳理了三礼馆内的纂修分工情况。  相似文献   

9.
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建统治者对各地区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历来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唐代就有了这方面的记载。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大量清代有关粮价方面的档案看,清统治者对粮价也是十分重视的。本文拟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清代粮价档案,对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台湾行     
5月5日下午5时从香港起飞,不到2小时,“中华航空”的飞机载着我们上海市档案馆一行4人降落在台湾桃园机场。出得机场,天已经黑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吕芳上所长,早已等候在出口处迎接。他1994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开会时与史梅定副馆长相识,后来来过上海,笔者和此次一起访台的陈正卿先生都与他见过面。蒙他亲自驾车来接,着实令人感动。 学术座谈会上 我们到台湾主要是参加吕所长发起的名为《档案与近代史研究》的学术座谈会。到达的第二天,即5月6日,会议在近代史所档案馆报告厅如期举行。说是学  相似文献   

11.
现存世的两千余万件清代档案文献史料,50%集中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余分藏于国内外数百个档案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等机构。其内容各有侧重,具有重要的档案史料价值,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中国档案学会第五次档案保护技术研讨会暨第六届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05年6月3日至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来自澳门历史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研究所、国家档案局科研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二史馆、北京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局、安徽省档案局等20余所各省区档案馆和科研单位的近4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9篇,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此次会议的主题“档案保护技术面向21世纪,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及各省区开展档案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现状、取得成绩、存在问题等3个子课题展开了热烈地发言和广泛…  相似文献   

13.
大清一统志馆是清廷特开的修史机构之一,在清初塑造大一统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成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负责纂修首部《大清一统志》。徐乾学、韩菼等先后主持馆务。大清一统志馆还与苏州志局、内阁、翰林院、六部、武英殿修书处等合作修志。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大清一统志馆相关纂修活动结束,退出历史舞台。本文利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庋藏的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并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内阁起居注册等清代档案,对一统志馆尘封已久的历史作较完整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大清一统志馆是清廷特开的修史机构之一,在清初塑造大一统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成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负责纂修首部《大清一统志》。徐乾学、韩菼等先后主持馆务。大清一统志馆还与苏州志局、内阁、翰林院、六部、武英殿修书处等合作修志。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大清一统志馆相关纂修活动结束,退出历史舞台。本文利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庋藏的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并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内阁起居注册等清代档案,对一统志馆尘封已久的历史作较完整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1853年的台湾天地会大起义,是太平天国时期台湾地方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台湾人民和祖国大陆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本文拟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对这次起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前言笔者两年半来,为寻找民国时期的外交档案访问了台北和南京。本文的目的是以十数次访问该地档案馆所获成果为基础,在已见史料的范围内对民国时期外交档案的保存、开放情况做一介绍,到目前为止有关民国时期的外交档案,日本学术界的一般说法是民国15年前的部分文书,保存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内并被开放。其他部分保存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台北,仍未公开。此外,就档案分散在大陆和台湾的情况来看,不仅日平,即便在海峡两岸的学术界里也没有被介绍。实际上,现在两岸外交档案的公开情况,已经有了和以前的说法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7.
哈恩忠 《历史档案》2023,(1):144-14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故宫博物院科研处副研究馆员沈欣所著《壸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2022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清代宫廷施行严格的“内外隔离”制度,使清代内廷生活相较于前代显得更加封闭和神秘。随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宫廷档案的次第开放,为该书进一步深入和全面考察清代宫廷女性和宫闱制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清末北京扩充自来水专管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组史料,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民政部全宗,为北京市档案馆等单位所编《北京自来水公司档案史料》一书所未载。这些文件,反映了清末宣统三年八九月间农工商部奏准扩充京师自来水专管及议行中的一些情况,对研究北京自来水事业发展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澳门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已有中国先民的足迹,秦统一中国后,澳门即被纳入版图,此后历代相沿。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涉海东来,明政府在要求其承认澳门是中国领土并接受监督管理的前提下,允许其租居澳门。光绪十三年(1887年),葡萄牙政府强迫清政府签署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澳门为葡国的“永久”管理地。该条约虽然已于1928年失效,但葡萄牙仍占据着澳门。1987年,中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值此澳门即将回归祖国之际,我馆会同澳门基金会、广东社科院历史所共同编辑《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现将其中馆藏明代档案中天启、崇祯年间兵部题行稿之有关文献摘发,以飨读者。这组史料反映了明政府委任澳门官员负责巡视管理澳门的军事防务、设关盘验出入澳门的贸易商船、市舶司征收澳葡税银等行使主权的情形,以及葡人租居澳门后给广东地区带来的种种祸患。  相似文献   

20.
唐珂 《档案学研究》1990,4(4):78-78
从最近收到的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9月出版的《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8期上看到,该刊公布了《上海市档案馆开放档案全宗目录(第二批)》,内容主要为上海市政府、各银行、同业公会自本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档案,第二批开放目录共计14页,123个全宗。第一批开放目录曾在1988年9月出版的该刊第6期登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