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大汇先生《对“评课”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一文,针对目前“评价上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倾向,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的观点也颇振聋发聩。笔者边学边思,特别对葛先生文章中涉及的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葛大汇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2.
欧震先生“读者死了”的宣告声令人震动,但是从他对“读者之死”所进行的论证中,笔者却发现了两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真正读者”的内涵?欧震先生为“读者之死”所列出的几个死因是否可以成立?故而特向欧震先生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征集“100条有效教学策略”征文主题:100条有效教学策略征文内容: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有效策略稿件要求:篇幅不限,但内容上要有策略的名称,有形成策略的思考过程,有策略实施的具体操作征文时间:2006年11月15日至2007年10月30日投稿邮箱:gotozhengwen@163.com,请在主题中注明“100条”本次征文我们将邀请钟启泉、顾泠沅、葛大汇等知名教育专家及陈小英、胡仲威、何亚男等上海普教名  相似文献   

4.
时间:2000年1月6日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 人物:葛大汇 华东师大教育管理系副教授 金忠明 华东师大教科所副教授 唐安国 华东师大发展与规划办公室主 任、教授 张肇丰《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 话题:从1994年的“减负”谈起 张肇丰:进入新千年以来,减负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记得6年前,1994年,有过一次关于减负问题的大讨论。李岚清副总理曾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国家教委也为此发文,作了专门部署。当时上  相似文献   

5.
从二十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自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学习的“两个迫切性问题”和张志公先生提出“两个奇怪的现象”以来,语文界同仁对如何提高语文能力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  相似文献   

6.
我随“北京市青年友好之船”访日归来,又读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更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博大的胸怀,鲁迅先生深沉的感情。深深地敬叹鲁迅先生卓绝的笔力。当我再教这篇散文时,便不禁融进了自己的新的感受。教学中,同学们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两个方面。之一,散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有一半篇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看跳舞,去仙台旅途的印象,仙台职员的“优待”及课堂上看电影,这些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之二,写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7.
标题指瑕     
经常翻阅报纸,却翻出了笔者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来。现摭举三例。一、慎用“好个”诸如“教学有方“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等这样一些用于正面的褒义词,要是将“好个”一一用在它们的前面,其意义则完全变了样。这个“好个”可以说是用于“反语”的典型。鲁迅先生曾在《“友邦惊诧”论》中,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于”和“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于”和“於”,一般语法著作都是把它们当作同一个介词来讨论的。例如,王力先生是把“于”附在“於”中,杨伯峻先生则正好倒过来,将“於”附之于“于”。可是王先生又说:“上古‘于’‘於’不同音。”杨先生也说:“‘于’和‘於’本是两个字。” 为什么本是“不同音”的“两个字”,而后来竟有了相同的介词用法呢?对这个问题,各家著述中概无论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选择记载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民间和上层社会情况的作品集《诗经》一书,作为语言对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一 盛海耕先生在《语文学习》2007年11期上发表了《“真情实感论”岂宜贬低?》,挑战孙绍振先生对“真情实感论”的批评。这不仅仅是个纯学理问题.而且有关中学作文教学乃至高考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0.
“先生”一词,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为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脑海中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小姐”的称呼,最初是宋代宫廷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妾、艺人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至明清两代,“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慧生先生《读本悟〈韵略易通〉的两个刻本后》提出三个问题的答辩。文中接受了慧生先生关于收字说法的批评,检讨了引文的错误;反驳了慧生先生认为兰茂不知清浊之分的论点;进一步探讨了《韵略易通》中“○”号的含义,指出它改变《中原音韵》韵部称呼的意图。文章还阐述了本悟比兰茂在“平分阴阳”上的进步之处。他恢复“三十六字母”的目的在于揭示“平分阴阳”的原因。另外,本文还对个别例外作了解释,并再次指出《韵略易通》为今天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形成和云南方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2.
<正>梁启超先生在1903年写了一篇《中国国民之品格》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将国家分为三个等级:一曰“受人尊敬之国”,二曰“受人畏慑之国”,三曰“受人轻侮之国”。随后,他又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国民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爱国心之薄弱”,二是“独立性之柔脆”,三是“公德心之缺乏”,第四是“自治力之欠阙”①。这里且不论梁启超先生对国家等级分类是否科学,也不论他对当时中国国民心理的分析是否客观,我们参照这三个等级来对照当今中国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一个秀才考试前,请一测字先生算命,随手写个“串”字,测字先生说:“恭喜恭喜,你能中举人,还能中进士。‘串’不是双中吗?”秀才赴考,果真如此。此事在当地传开了。次年,另一位秀才考试前,也写了“串”字请先生测,结果先生测得此秀才有患。此秀才不解:“为何上次秀才连中,我却有患?”测字先生解释:“因为你是有心写了个‘串’,串字下面加个‘心’,不是‘患’吗?”此秀才家中不久果真失窃。拆字趣闻一则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你知道学习中的“三味药”吗?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胡适先生当年学习时就常吃这“三味药”。第一味是“问题丹”在学完某一方面的知识后,必须留一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有时间,就把问题拿出来研究。胡适先生认为,这样人就不会懒惰了,因为问题是  相似文献   

15.
在老舍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第六章中,虎妞晚上一个人在家独饮,却放着“一把酒壶,三个白磁酒盅”。王润华先生、陈思和先生等曾经对“三个白磁酒盅”做出了一些解释,但合理性值得商榷。本文对此进行了重新解释,认为是作者老舍用暗示手法对虎妞这个老姑娘的“本能”行为、情爱“自慰”心理的巧妙揭示。  相似文献   

16.
远在十七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张志公先生也曾说:“多年来,语文教学的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很多有识之士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我想如下几个问题还是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师:课文题目中,两个简单而通俗的动词——“说”“做”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在文章中,作者并非只用“说”“做”这两个动词,而是用了很多不同的动词去代替这两个词。同学们找一找,在描述闻一多先生的学者身份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去塑造闻一多先生的“做”?  相似文献   

18.
当年謦欬犹在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前,吕叔湘先生的一篇《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如一声振聋发聩的“惊雷”,成为我国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先声”。如今重温先生的话语,依然謦欬在耳.深感先生对语文教学的关爱之切.对语文教学积弊认识之深,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19.
有三个人死后来到了天堂,他们分别为商人、政治家、军人,就在他们要进入天堂大门的时候,一个天使将他们拦在了门外。“先生们,请你们回答上帝的三个问题,回答完以后,就可以拿走一盒子,里面装有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商人早已经不耐烦了,他首先站了出来。天使开始问他第一个问题:“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商人不假思索答道:“金钱。”“好,第二个问题是说出你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瓶颈”哪里最窄?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曾尖锐指出:“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80年代周有光先生又大声疾呼:“我国今天的四个现代化的流水线遇到了教育的狭窄“瓶颈”,教育的流水线遇到了‘语文’的狭窄‘瓶颈’”(《汉语教育中的三个问题》)。近20年过去了,语文教学有了不少进步,但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