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配正义是指通过社会制度合理配置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责任等,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分配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着贫富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弱势群体边缘化等分配不公问题。为此,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制度公正为基本手段,不断推进社会改革,促进分配公平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分配正义和教育公平是当代中国社会公正的两大现实问题。本文梳理了公平正义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理论渊源,考察了马克思解决分配正义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路径,指出了公平正义在当代中国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分配正义和教育公平。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现实问题,初步得出了解决分配正义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实际路径:确保公共财政的正义性、完善分配机制和改进税收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分配正义范式几乎是解决教育不公正问题的唯一方案,但是教育分配正义并不能矫正微观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的不公正行为,也无法消除人格蔑视、尊严羞辱、身份拒绝、价值歧视等教育不公现象。本文用承认正义理论审视这些教育不公正现象,以推进教育正义从"分配"向"承认"的价值转向,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论公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义、公正、公平等范畴既存在着相同,也存在着不同,不能混淆。正义是一种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公平是一种利益分配的操作工具。公正是公平和正义的统一,公平和正义是两个必要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正义优先。公正的理想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至善性,公正的制度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公正的实践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5.
制度正义是以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价值范畴,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看,制度设计需要以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为基本前提,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通过制度正义安排,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在制度设计与创新中,应当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逻辑起点、以人的价值需要为应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期,分配问题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命题,也是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哥达纲领批判》蕴含了许多分配正义思想,对解决当代中国分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哥达纲领批判》出发,分析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内涵、特征、形式,探究以分配正义思想推进社会分配改革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教育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指导原则定位存在偏差:教育改革追求社会效率和功利、忽视乃至回避了教育公正的问题,没有把公正或正义原则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根本性原则,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了较普遍性的教育不平等、教育权利不受保护等现象。为了建构一个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制度,当前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追求和实现教育正义,因为只有教育正义才能提供教育制度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育正义与教育改革的转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存在的教育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在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指导原则的定位存在偏差:教育改革追求社会效率和功利、忽视乃至回避了教育公正的问题,没有把公正或正义原则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根本性原则。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必须追求教育正义,因为只有教育正义才能提供教育制度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合理方法。教育正义是教育制度和教育行动的底线伦理,国家、政府和教育本身的教育行动必须首先追求教育正义,必须实现和保证教育制度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9.
人的“单向度“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制度不自觉中造就的结果,所以为解决教育问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制度的理念.为此,公正就成了当今人们解决教育问题的制度探寻.本文试从教育制度上寻求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略谈教育公正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企图发现教育公正制度对人的全面发展支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审视刑事诉讼证据展示制度在我国的现状,积极建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展示制度是控辩双方对抗式诉讼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应完善现行立法,维护刑事审判程序的公正高效进行,通过程序正义最终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1.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既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经济伦理领域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公平与效率的正确关系是利用经济体的高效率来增进平等。在市场和生产领域,以效率为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和政治权力领域,以公平为先。公平是效率的根本目的。公平具有目的的意义,效率具有手段的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公平。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首先分析教育公平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根源,然后重点探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建立在传统的社会契约理论基础上,他的正义原则关注资源分配的合法化和幸福的层次。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已将社会保障必要性置于个人主义的正义需求之上。哈耶克等思想家反对分配正义之类的理念,他们主张正义与不义只可能起因于人类行为者在适用于每个人的公平规则下所做的有意的行为。尽管正义的争议不断,但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由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正义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诺齐克是自由至上主义的代表,主张个人权利和自由。自我所有原则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他认为不平等是不可解决的,自由与平等不相容。但柯亨通过对自我所有原则的质疑和剖析,论证了自我所有原则并不必然导致不平等,在外部资源共有体制下,自由和平等是相容的,从而撼动了诺齐克权利理论的根本,是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终极批判。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从根本上讲,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应是正确处理和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收入分配上,我党不断调整政策推进收入分配的公正,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供给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收入分配公正奠定了政治基础;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确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收入分配公正的微观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同时也获得了推进社会公正不能急于求成、共同富裕目标不能改变以及志存高远又实事求不断推进目标等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育考试公正作为一个目标和原则是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公正的二重性含义:一方面它包含着形式上的统一标准,另一方面在实质内容上它还要考虑差异性问题。教育考试公正的平等性表现为规则和程序平等、机会平等;教育考试公正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既要照顾地区差异、特殊考生的权利保障差异性,还要顾及性别差异性。教育考试公正就是这种差异性与平等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能力主义、社会资本和差异补偿是西方社会学的重要概念,以此三重价值取向来分析我国教育演进过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有利于深入理解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科学决策。优先工农的教育政策中体现着差异补偿,但基本是在能力主义的前提下实施的。干部子弟学校的取消,目的在于限制特权势力,重点学校虽以能力主义为基础,差异补偿和社会资本均参与其中。取消学校考试制度导致能力主义的缺失,而特权势力的介入,必然导致大学生推荐制度瓦解。我国的高考制度是一种根据学习成绩优先录取高分考生的选拔考试,基本排除了家庭出身等遗传因素,因此可以保证社会的基本公正。本来具有促进教育平等意义的高校扩招,由于经济取向的过度干扰,必要的补偿机制又未能及时跟上,其促进平等的目标还任重道远。虽然一些教育优惠措施体现了补偿原则,但却是起点差异极大现实上的补偿,还不足以保证平等。择校的潜规则就是权力、人情加金钱,这是导致择校热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社会不满的本质原因。建立以能力主义和差异补偿为基础,限制社会资本滋生的教育政策系统当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愿景。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应当并行不悖。以能力主义为基础,兼施差异补偿的高考模式,可能是促进高考制度更加公平的一种改革思路。一种教育制度与人事制度相互衔接的新制度体系,立足于能力主义,学而优者通过严格考试可直接录用为领导干部或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应当将效率限定在经济范畴之内。而在判断平等与公正时,可以采用能力主义和差异补偿的价值工具:只有在能力主义的基础之上,教育平等才可能实现;只有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采取差异补偿的措施,教育公正才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9.
水利纷争是清代河西走廊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为解决水利纷争,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分水制度,即流域内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一次分水,一县内各渠坝之间的二次分水,一渠坝内部各使水利户之间的三次分水,力图使各县之间、各渠坝、各农户之间平均用水。分水的技术方法是确定水期、水额。分水的制度原则有二:一是公平原则,即按地理远近;二是效率原则,即按修渠人夫使水、记亩均水和按粮均水,记亩均水多实行于水源丰沛地区,按粮均水多实行于水源短缺地区。分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利纷争。地方各级政府发挥了调节平均用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