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圣愚是俄罗斯历史上一类特殊的基督教徒,经常作为人物或人物原型频繁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圣愚形象体现了他独特的宗教意识,作家不仅发现了某些圣愚的作法与圣愚传统之间的背离,而且还发现了圣愚与基督教之间某些似是而非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苏婷 《科教文汇》2012,(14):60-61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提出"俄罗斯心灵"这一概念,认为"俄罗斯心灵的原始象征是没有界限的平面",通过本体"我"对他人的关爱,实现道德上的自我提升。作者认为《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塑造,深刻地诠释了根植于"我们"中"我"存在的客观实在性。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是否可以代表"俄罗斯心灵"全部的内涵和外延?二者究竟有多少重合之处?本文将就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等代表作,从宗教内涵及与唯美主义、人本主义关系进行探讨,充分挖掘其作品中对"俄罗斯心灵"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命运,比他的小说要精彩千百倍。癫痫症控制他的一生,发病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常摔得头破血流;监禁和流放是他的主要经历,在西伯利亚监狱或国外气味污浊的出租房里,他忙着扛砖头,或四处写信哀求施舍:放荡是他的生活方式,他沉迷于污秽糜乱的性生活,还曾为了赌博,偷过妻子衣柜里的衣服去卖。  相似文献   

4.
庄敏 《科教文汇》2012,(10):72-74
本文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对两件刑事案件的审判切入,论述了在俄罗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弑父时代中,逆子弑父与主体成长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为1861年之后的俄罗斯人民所设想的自救途径,即认同被父辈遗弃的俄罗斯文化传统,通过皈依传统而完成主体成长。  相似文献   

5.
李强 《知识窗》2010,(7):55-55
“爸爸,我可以从你的卡上刷99美元吗?我要买一本书……”“买什么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咱们书架上有。”“那不是纸的吗?”“纸的怎么啦?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读的就是纸的。”  相似文献   

6.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7.
人道主义宗教是贯穿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始终的思想,在其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基于万恶之源在人性恶的救赎论和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性质,基督在其作品中成了最高的道德规范的象征,使陀氏的文学宗教观带有了伦理学和认识论的意义,形成了他文学上的创作论和美学观的基础--人道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8.
1998年9月,获国家留学基金会的资助,我去彼得堡的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作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除了旁听“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和“俄罗斯境外文学”以外,便是去造访一些作家的亡灵,与他们作一次超越时空和语言屏障的对话。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肃南裕固族部分群众宗教观念的调研, 认为宗教意识是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 也是民族生活的重要方式 。民族宗教意识的强弱, 既有历史的源渊、地域的制约, 又有 “文化圈”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也有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真正落实。宗教意识对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必须用民族理智和理性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唐跃 《科教文汇》2021,(12):I0006-I0006
鲁迅的培育和提携以及未名社的成立,对于李霁野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未名社接手《未名丛刊》的印行后,推出的第一部译著是鲁迅的《出了象牙之塔》,第二部译著就是李霁野的《往星中》。为了出版《往星中》,鲁迅不仅提出修改意见,还专门委托陶元庆设计封面。1926年,李霁野动手翻译安德列夫的另一部剧作《黑假面人》,也是经过鲁迅审阅后由未名社出版的。1928年2月,在鲁迅的进步文学思想的影响下,李霁野的译著《文学与革命》在未名社初版,寄往济南代售的过程中被山东军阀张宗昌截获,导致未名社被查封,李霁野、台静农和韦丛芜同时被捕。50天以后,经过鲁迅以及常维均等人的四处奔走,几人取保获释。出狱不久,李霁野着手翻译在牢狱中就有酝酿的波兰作家式曼斯基的《一撮盐》,随后又陆续译成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诚实的贼》等8部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13-17世纪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为13-15世纪由于基督教与亚里士多德的融合而产生的对自然的特殊认知系统和经院哲学的理性唯知主义,为这段时期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这段时期,尽管双方也存在冲突,但以融合为主.16-17世纪,随着机械论世界图景的建立,改变了以往关于"上帝、自然与人"的观念,新科学的产生与中世纪的守旧势力和宗教权威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引发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第一次交锋.然而宗教与科学的接触,又使双方都向前迈进了一步科学在新教中找到了发展的动力,宗教也吸收了科学的成果,去除了芜杂的东西,变得精纯.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科学是影响人类的两种最强大的普遍力量,二者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通过对二者内涵的理解、历史关系的回顾以及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二者将继续共存下去,并有和谐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环境和东方哲学对梭罗生态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梭罗生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及东方哲学思想等方面论述了梭罗生态意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旨在为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时期,让人们反思对自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梳理中国宗教与科学关系史,推动中国宗教与科学的进一步对话,探讨宗教在中国未来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从发生学、文化学、社会学的视角认识二者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印度文明历史悠久,而梵剧是与古希腊戏剧、中国戏曲和日本能乐并称的世界四大对现存文明产生过直接影响的戏剧形式之一,也是亚洲戏剧之源。迦梨陀沙的《沙恭达罗》则是印度梵剧具有世界影响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就决定了我国人民有非常自由的自主意识,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接受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现在我国的新闻媒体的形式越来越多,不再只是局限于报纸和广播,广播电视和网络成为当前人们获得信息和表达看法的最主要的平台,因此,广播电视编辑在制作节目时如何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体会到受众意识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编辑所面临的的最主要的问题,更不用说在满足人们受众意识的同时还要坚持自己的主体意识,本文主要对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进行讨论分析,希望未来的广播电视能够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主观意识也在不断加强,面对广播电视媒体,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对其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其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玲 《科教文汇》2009,(33):198-199
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需要创新和创意思维,思维的发展和问题意识紧密相连,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是教师之职责。因此教师要学会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个学生学会思维,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语际间的信息传递,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互动。从宗教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出发,充分考虑了宗教因素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探讨了在多元文化大语境下宗教文化的翻译策略,以辅助翻译工作,增强翻译工作者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浅谈人类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面临着生态困境,生态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甚至威胁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最原始的生态意识是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同时,不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自己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界。当今社会的人类应该学习自己的祖先,树立现代人文明的生态意识,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给子孙后代留给美好的绿色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