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课程研究的特点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现代课程研究是在后现代社会 (或者说后现代时期 ) ,以一种后现代的价值取向、文化态度、社会精神、思维方式 ,对课程现象、课程问题所进行的专门化和系统性的探讨。后现代课程研究兴起于 2 0世纪 70年代的概念重建活动。概念重建旨在使课程研究从一个本质是技术性、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2.
从后现代课程观看瑞吉欧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课程在借鉴皮亚杰的生物学观、混沌理论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批判和继承前现代课程理念而形成的。它强调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是一种多元的课程观。它不再象泰勒原理只关注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它是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是不确定的,但又有界限的。瑞吉欧课程在课程的设计、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上都体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一些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后现代课程理论无疑为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考空间。我们可通过借鉴瑞吉欧课程模式,结合本国的实际特点、文化传统、时代特征。发展适合各园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后现代思潮与西方文化传统张义宾(山东大学艺术系)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文艺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争论。透过论争的弥漫硝烟,我们看到一种酉化的观点,它认为现代后现代思潮是全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道路,“‘后现代’不...  相似文献   

4.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汲取了多家思想的精华,并在批判传统的现代课程观方面有所超越。通过对具有典范性的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分析,可以认识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征,为理解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和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以广义的文化概念来看,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从近现代走向后现代。比照现代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内容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生成的、整体的思想,会发现有许多契合之处。文中特别把分形理论中“空集”的概念与老子的有关思想进行比较,认为我们传统文化中具有后现代生成论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与智慧,只要正确地研究、继承与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把握现在,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将是与后现代文化最为契合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在某种程度上为西方后现代文化因子的飘入提供了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与心理根源。短信文学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子中是"边缘化写作"所产生的"随笔文化",或称"碎片文化"。无线通讯时代的"无距离"使得短信对人们构成强迫阅读,也加剧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对深度模式的消解,成为一种交互性、临时性、刹那性、偶然性的后现代诗学。短信文学是这一诗学的实践文本。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发展阶段上存在着时间差异 ,当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化时 ,西方文化已经进入后现代阶段。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使中国文化由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张力而陷入两难困境 ,但同时后现代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新进入人类文化的现代历程及未来走向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中国文化不应轻言丢弃和颠覆现代化 ,更应充分注意后现代主义的警示性意义 ,实现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和成就更为合理的现代性 ,才能真正摆脱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左冲右突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8.
本从课程发展的趋势-后现代课程观的角度,分析探讨了网络课程的特点,开发设计网络课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及过程,对现代课程的改革及网络课程的发展会有借鉴意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课程开发领域出现了新的理念: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丰富性、严密性、关联性、回归性,课程应从封闭性走向真正的开放性,强调学习对课程的自我组织。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开发可以弥补传统课程开发的不足,为后现代课程观念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本对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基本单元和载体,相对于文本课程,它是以网络为媒介、具有能构建多媒体化的、有计划地达成某种预期结果的经验活动。而后现代课程观作为一种迷人和富有魅力的新型课程观,其倡导的多元与开放等理念与网络课程这一新型课程模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么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网络课程中隐含的意义与价值则是探索的方向。以后现代课程观的几个核心观点为切入点,挖掘出后现代课程观对当今网络课程的适切性价值,旨在寻找后现代课程观中积极意义的因素,提倡以一种开放的、多层次的观点来对待当今的网络课程,为我国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提供借鉴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颖  郝德永 《教育科学》2002,18(5):25-28
在传统的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关于课程与文化关系的问题,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命题与逻辑:课程作为文化承传的工具。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自主性与建构性缺失的弊端及后果,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法理化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多年来,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主体性、个性、主动性、自我建构性和创造性的漠视与抹杀就是这种工具化的课程理念与实践使然。因而,转变教育观念、模式、机制与方法,必须以转变课程的文化观念、角色与品质为前提和基础。为此,本文以课程作为文化、课程作为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教育学性品质为切入点和主题,探讨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以便使课程由单纯的文化工具存在转变为独特的文化主体存在,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新兴艺术形式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美学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决定性断裂。文化研究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兴起,以反对艺术的自律为契机,因三代知识分子的努力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空位处迅速发展,但是它在逻辑起点、文化层面和审美追求三方面都表现出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自由的实践与创造和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弥补了其不足并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增设选修课和地方课程、开展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开发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政策和举措的背后肯定蕴涵着课程理论的深刻变革。那么,这一理论变革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本文结合21世纪课程发展的目标,认为从现代教育到后现代教育、从现代课程到后现代课程的转变是目前课程理论变革的哲学基础,以期由此对21世纪课程目标的确立提供某种理论参考。一、后现代教育:背景与内涵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现代教育与近代教育在内在精神上并无本质的不同,它们都可以归结为“精英教育”,…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后现代课程范式生成于世界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背景下的后现代教育思想,是在对前现代课程观的追溯和对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1993年,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教授出版的《后现代课程观》,被公认为是以后现代视角研究课程问题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正在转向一种视觉文化或仿像文化。在此情况下,参照西言的后现代理论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特征的体认。现代仿像文化及其产品对传统艺术趣味的冲击,对日常生活中诗意的消解,对意识形态乃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渗透和改变,都表明我们当下的文化正经历着一种激变。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对前现代课程观的追溯和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当我们深入这一理论领域便可感受到,从这种看待世界与教育的方式中,能够产生一种对未来世界和未来教育充满激情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创造。特别是美国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充满着创新性、发展性的活力。对之加以解读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建立课程新视野,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一、设计后现代课程的“四R”标准与现代课程设计所遵循的泰勒原理不同,多尔提出了设计后现代课程的“四R”标准——一种形成…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早已来临,它不仅已经越来越引进西方和东方各国学者的关注,而且中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对其在中国当代文化上的影响作出恰当分析。本文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更多地应当从“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本身去理解和把握,不要附加给很多评论者的主观意志。实际上,“后现代性的悖论”就生动地写照了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消解现代性的渴望、一种现代社会自身悖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伴随着高职课程改革,高职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构建应以现代课程观为理论基础,以后现代课程观为理想性追求。笔者以现代课程观与后现代课程观为理论视野,试图构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  相似文献   

18.
时下,国人对“后现代“问题的论述近乎狂热,处于现代与后现代夹缝中生存的当代中国课程实践,应作出何种定位便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和当前我国课程实践的现实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课程实践的定位上,我们更多的还应该是在谨慎地借鉴后现代相关思想观点的前提下,将立足点放在“现代“而非“后现代“上,不能盲从与一窝蜂,更不能想当然地将其即刻付诸大规模的课程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9.
论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当前我国课程实践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国内对“后现代”问题的论述近乎狂热,处于现代与后现代夹缝中生存的当代中国课程实践,应作出何种定位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和当前我国课程实践的现实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课程实践的定位上,我们更多的还应该是在谨慎地借鉴后现代相关思想观点的前提下,将立足点放在“现代”而非“后现代”上,不能盲从与一窝蜂,更不能想当然地将其即刻付诸大规模的课程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20.
社会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是一场既气势恢宏又曲折艰难的伟大变革。中国现代化的根基在农村,在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实际。因此,把握中国传统村落的现代走向,总结"后现代性"思想的有益启示,发掘传统村落里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探索传统家族村落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村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