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致使的证明     
净恩 《职业技术》2005,(8):34-35
看得出来,当年的言惠午的确是个美男子。虽然如今剃光了头发,面颊瘦削,肤色青黄,但五官的模样仍然算得上耐看。宽大的囚服掩不住他高挑的身材,可惜的是,四十出头的年纪,铁窗之下,背已经早早的弯了。  相似文献   

2.
王连笑 《中等数学》2006,(10):13-14
题目 设k是一个大于1的固定的整数,m=4k^2-5.证明:存在正整数a、b,使得如下定义的数列{xn}: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客观真实,指出诉讼证明标准——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主观上裁判者依法据以裁判的、形式上符舍法律要求的、客观上与案件有关的并能再现案件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客观真实在神示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中,始终是诉讼证明追求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标,并在现实三种证明模式之批判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诉讼证明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应是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4.
高等数学能提供大量的不等式和等式,利用它来证明初等不等式,可使证明过程更简便.  相似文献   

5.
对寻衅滋事罪正确定罪量刑,需要对影响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和影响刑事责任情节的事实加以证明。在证明中要注意证明行为的本质特征是无事生非,主观故意内容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行为性质是追求精神刺激、填补精神空虚。在实践中应避免几个误区:该罪也会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对共同行为和多次行为可以概括认定。  相似文献   

6.
2011年2月27日下午,中国赴利比亚撤侨联合工作组第一组组长费明星参赞美等人,等候在利比亚与突尼斯边境,准备协助同时抵达边境的350名中国工人进入突尼斯。  相似文献   

7.
文[1]提出了一个猜想:若x,y∈R,x y=1,n∈N,n≥2,则  相似文献   

8.
证明     
  相似文献   

9.
王姝  张翠文 《时代教育》2006,(12):48-48,53
证明责任是证据制度的核心,是民事诉讼的脊梁,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关于举证责任制度的规定较为简单,权威部门的司法解释也存在局限性,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构建完备的证明责任制度,以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本文阐述了现代证明责任概念的本质,区分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在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的缺憾的基础上,论证了重构证明责任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瑛 《中学理科》2006,(4):84-84
基于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水平,可从以下三个角度用实验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 一、从能否完全电离入手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常从以下两个方面用实验证明之。  相似文献   

11.
证明责任制度是诉讼法证据制度的核心,文章从证明责任的证明对象、证明内容、证明责任分配、证明程度与效力等方面对证明责任的特点作了浅近的论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因为如此,北岛有诗“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3.
证明标准是证据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存在多种观点,其中法律真实不能成为一种证明标准。我国民事诉讼应采用优势证据证明标准,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适用不同的标准,以重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同一说,证明责任即举证责任;从属说,两者是从属关系;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笔者认为,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含义不同,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等式证明中,人们很少把等式中的数字或符号形象化、具体化,给等式建立起一个形象,直观的数学模型。而许多等式运用常规方法也难以证明或根本不能证明。更说不上给等式建立起数学模型。本从构建数学模型的基本思想出发,对某些特殊类型的等式通过构建概率模型,给出它们的一种概率证法。  相似文献   

16.
圆的切线的判定是圆这一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证明直线是圆的切线?现归纳证明方法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某些不等式的证明中,恰当地引入参数参与运算,往往思路清晰,方法简捷.本文结合例题作一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本阐明了证明责任的概念,并由此出发论述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教学参考书上的证明,旨在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亦为教师优化教学效果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不等式证明的难度较大,方法灵活多变,本文想从构成恒等式的角度,给出一些常见不等式的基本证法,为数学课外活动提供一点有益的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