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语境与文学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是承载信息的关系场,文学语境是负载审美信息的关系场,是一种审美语境。语言生成文学语境,文学语境制约着文学语言的形成;文学语境是文学语言存在的关系场,文学语言实质是一种文学语境关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在论及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区别时,大多是罗列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文章认为,仅罗列二者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并不能揭示出这两种语言的实质。一段文字是不是文学语言,关键看它是处于何种语境中。即使同一段文字。当它处在文学语境中的时候。它就具有了文学语言的性质,当它处在非文学语境中的时候,它就不具有文学语言的性质。因此,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区别的实质是语境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纵观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语言的变迁了。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先驱们竭力提倡白话、废除文言的文学主张,采取全面摒弃古典文学传统、“全面西化”的文学策略,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因矫枉过正出现的过于书面化、西洋化倾向,使现代文学语言成型的初级阶段将受到必然的否定。于是,同样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以赵树理为代表的独重口语、  相似文献   

4.
文学研究中目前所存在的语境已不限于上下文和瑞恰兹的语境概念。伴随着语境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泛化,文学语境出现了新的内涵和类型,其所指具有鲜明的流动性。根据其所面对的言说对象,文学语境可分为面向文学语言的话语语境、面向文学活动的时空语境和面向文学自身世界的文学语境等三种类型。文学语境研究不仅对于文学研究观念的变革、文学意义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对于语境普泛化的运用实践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育善散文集》是商洛作家李育善于2006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作者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到一个散文作家的成长过程。李育善散文的最大特征是记录日常生活,体悟平常感情;他的散文具有文学精神家常化、文学情感大众化、文学语言日常化等创作特征。在文学大众化倾向已成为消费时代文学主要特征的文化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张扬散文的文学精神,建构诗意存在的家园是散文作者以及我们广大读者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6.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以及大众传播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深层次地介入与渗透,带来了文学性的泛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使文学语言成为一种社会话语,一种大众日常交往的普通语言,文学语言实际上变成了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自动化”、标准化的东西.要摆脱“自动化”的文学语言的约束,只有将普通语言视为无尽源泉,并将其导入文学语境,进行提炼与升华,才会有富有生命力的美仑美奂的文学语言产生.  相似文献   

7.
彭春霞 《海外英语》2012,(22):37-39
文学隐喻的实质是将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为文学语言提供超出其本身含义意外的思想感情,从而揭示文学艺术的深层意蕴。该文通过对文学隐喻本质的和认识的探讨,拟从语境、叙事、对话、心理和抒情等几方面解读跨文化文学语篇中的隐喻。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是诗意的语言。这一特点要求教学运用与之相应的“诗意的方法”。也就是设计形象化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打开联想和想象,灵活、开放地品读文学语言的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多角度的联想和想象,开阔阅读思路,深入文本空白,创造性地品读出文学语言复杂多样的内涵,走进文本的诗意世界,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在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意性表达能力、文学阅读方法和文学语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言语思维也就必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我们经过实践,总结了演读法、具象法、多维法、相似法、通感法、代入法、翻译法等八种方法,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发生的,研究文学语言必须结合文学创作的特殊逻辑思维形式,即诗意逻辑,进行分析。诗意逻辑是以表达或驰骋审美理想为目的的艺术思维的特殊逻辑形式。在它的指导下.文学语言的生成机制与普通语言、科学语言有着根本的区别。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先是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内心意象.然后才有文学语言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关键性因素.1990年代之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非常薄弱,成果有限,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的语言工具观,仅仅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研究文学不可能深入到文学的根本问题,不可能认识到文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话语意义,也不可能认识到翻译作为语言转换所造成的文本差异性.1990年代之后,由于受西方现代语言学、语言哲学、文学理论、翻译理论的影响,文学研究在语言的层面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文学理论话语研究、文学问题关键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思想层面研究、翻译文学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目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文学语言问题的史实清理与理论问题、文学话语与文学理论关键词问题、翻译文学与文化和文学交流的问题、文学语言的诗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和文学理论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11.
文学悖论语言可分为“奇异”和“反讽”两种形式。文学语言中,为追求语言的“超凡脱俗,”表达式的字典义和语境义常常出现偏离,偏离的极致便是对立,于是产生悖论。悖论是对立的语境在同一语言表达中的体现,理解悖论须从明确语境入手。  相似文献   

12.
田文强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4):14-18,13
符号的诗意在于其表现性,语言的表现性是文学诗意所在。表现性语言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自身,它的情感性、体验性,消解了再现性语言的客观性、真实性,并调动读者参与对语言符号想象与创造的热情。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情感形式化,语义建构性,符号意味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社会科学“语言论转向”的全球化语境中,解剖和反思当前国内大学文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等诸多“两张皮现象与问题”,思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方向,召唤文学重返语言家园,提出建构汉语“文学语言学”新课程及新学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学趋于精英化的存在方式和把关制度下的传播壁垒使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逐渐式微,而与网络的邂逅与联姻,让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打开了无数个出口,网络文学在当前的传媒语境下已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新媒介从文学的主体、文学类型、文学语言、叙事方式等方面对文学传播进行了演进与重构,展示出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壮美图景。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使用隐喻是文学语言的显著特征,本文通过中日文学中语言隐喻的本质研究,分析语境下的文学隐喻,进一步阐述汉语、日语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歌唱语言是音乐的艺术语言。歌唱教学始终是美化语言的创造。语言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因此,在歌唱教学中应当十分重视语言美化问题。一、理解歌词内涵,体味文学语言的诗意美歌词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声乐文学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诗化”。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歌词的内涵,揭示歌词所创造的诗情画意,展示出歌词文学语言的意境美。教师不仅要深入剖析、透彻讲解、努力发掘歌词的诗意美,同时要引导学生加强文学修养,提高理解和掌握音乐文学语言的能力。朗读体现美感。意大利流行的一句格言:“谁朗诵得好,谁就唱得好…  相似文献   

17.
诗意效果是关联理论提出的语言的一种特殊效果,是属于语境效果的一部分,产生于通过一系列弱隐含来达到最佳关联的过程之中,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隐含义与文体。隐喻越新颖及其弱隐含越多,其语境效果就越强,相应地其诗意效果也越强。在此重点探析诗歌以及小说等文学语境中的概念隐喻及创造性隐喻等的诗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积极修辞使文学语言演进、发展更显活跃.文章以当下有影响的部分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为例,就抽象具体、矛盾统一、感觉转换、动宾不调、移花接木等诸种类型,一一作了分析,并指陈积极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方式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翻译、文学理论和文学中,语言都是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语言观对我国的文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桎梏,只能从语言形式方面来对文学进行研究,从而难以深入文学的根本。本文对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文学研究中文学语言问题的突破,以及当前文学研究中仍然存在的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语境"成为文学批评与研究之中的一个常用术语,不仅是因为语言问题,而且是因为文学问题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甚至还可能与许多非文学的问题相关。因此,从特定的文学语境出发或将文学放在特定语境之中进行评介就成了批评界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文学批评,我们暂且称之为语境批评。然而在语境批评之中,"语境"给批评者提供某种论证视角和理论支持的同时,也常常使批评者面临诸多的质疑与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