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动教学法是现今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常用术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既是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定位,同时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所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师生互动是研究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进行学术学习的重要渠道。本文采用访谈法进行研究。基于以往研究中对于不同师生互动类型的划分和导师在互动中扮演角色的不同,将研究生与导师的互动分为三种类型:与扮演"双重角色"导师的互动,与作为学业指导者的导师的互动,与角色扮演中占权威地位的导师的互动。通过研究,试图把握研究生师生互动的现状,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效师生互动研究应运而生。通过分析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对师生有效互动的不同形式以及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远程教育中师生网络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远程教育领域中,师生互动成为该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探讨师生互动本质与特征,无疑是远程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本文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在互动与网络互动概念的解析基础上,引出对师生网络互动本质的探讨以及特征的描述.最后,笔者分析了与师生课堂互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实践建议.本文以探讨师生网络互动本质与特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远程教育中师生互动规律,对网络远程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构建良好的师生网络互动环境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师生互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际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师生互动对儿童发展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师生互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研究者们依据不同的研究范型,对师生互动的基本成分、类型、形式、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性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同时还有必要继续加强对师生互动本质、特征、结构等基本理论的探索,更多地开展关于师生互动过程与机制的动态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师生互动影响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高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目前高职课堂师生互动质量不高,学生对课堂师生互动满意度较低;高职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行为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影响学生对师生互动的满意度;不同年级、不同生源类型的高职生对师生课堂互动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一个涉及多个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和解释.西方教育学者主要致力于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和学生参与互动的性别差异研究;国内比较著名的有吴康宁、王家瑾等学者对师生互动活动的研究,广大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也有一些研究,但是他们研究的视野局限于小学或初中,很少涉及高中互动教学.因此,本文侧重对高中地理课堂互动教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师生互动在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探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师生互动,本研究选取河北省某城乡结合部小学师生为样本,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究师生互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师生互动较为复杂多样,由于师生的互动投入、过程与结果不同,形成了"不相为...  相似文献   

9.
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师生互动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国内外的研究者按照师生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师生行为、师生之间的不同情感以及教师的行为作风、师生行为的对象、行为属性和师生互动方式等划分标准将师生互动类型划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教师命令式、民主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等等。而以师生互动中权威的主导地位为划分标准,可以将师生互动划分为师权型师生互动、生权型师生互动和平等型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10.
课堂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课堂师生互动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在互动时空、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互动评价等方面具有差异性。通过社会学的视角,从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对课堂师生互动不平等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促进课堂师生互动平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互动课堂的困境与师生行为边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互动教学的研究实际上是理论强于实践,互动教学难的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还在于学生,教师单方面的主观愿望并不能达成互动教学目标,师生分层是导致互动教学难的症结,因此不同水平和愿望的师生对互动教学效果的反映有很大差异。分析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层教学的同时探究合理化的互动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应该成为促进互动教学效率提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实践中,根据互动主体的不同,有效的互动方式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三种方式。在这三种互动中,“师生互动”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可能动地促进生生互动和群体互动。互动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1]尽管在李威德的小团体沟通模式、贝尔斯的交互作用过程模式和佛朗德斯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方式不同,但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有重大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并…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技术》2016,(1):39-45
美国"道德推理课"与中国"高校道德修养课"同为"价值教育"公开课。文章从师生言语互动的角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弗兰德斯互动系统,对师生互动结构、师生互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美课程在形式上存在略微差异,但两者的本质均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言语量体现对话与权威、教师语言作用突显间接与直接、课堂气氛存在融洽与旁观等。研究还发现,中美课程在师生言语互动的差异并不是具体教学法上的不同,而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所表现出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培养理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师生互动状况是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现状,并对师生互动的结构类型、模型建构以及师生冲突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述评。  相似文献   

15.
课堂师生互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动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师生互动是重要的、必要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日益重视对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对课堂师生互动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和策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果堂实践中,根据互动主体的不同,有效的互动方式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三种方式.在这三种互动中,“师生互动“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可能动地促进生生互动和群体互动.互动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  相似文献   

17.
我国师生情感互动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情感互动旨在探讨师生互动中的情感因素,是当前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大前沿课题。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阐释师生情感互动的涵义,对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初步总结,介绍已有研究在情感互动心理模式上的理论成果,并展望师生情感互动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以自主学习过程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师生的"教学"与学生"自学"交互作用和时间分配的角度展开,对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师生互动过程存在互动观念不深刻、互动主体不清晰、自主学习政策僵化、互动时间不科学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地强化师生互动观念、明析互动主体、协调自主政策、注重互动过程、科学分配互动时间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西北地区部分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师生课堂互动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师生互动行为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师生课堂互动各有特点。学生视角中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学习动机方面,各民族均有明显差异,表明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民族心理与行为特点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视角中的师生互动、教师效能、专业承诺、专业发展方面,各民族均有明显差异,表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课堂互动的理念与方法各不相同。民族地区课堂教学中强调现代教学的共性较多,关注文化差异性较少,这是导致民族地区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民族地区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师生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特点,并以此作为提升其教学质量的一大基础。  相似文献   

20.
师生互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由于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缄默知识成为了影响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缄默知识的内隐性及其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向导"作用,教师的缄默知识在师生互动中可能充当一种基础性的内部动力,推进师生互动,并影响师生互动中师生的角色定位、互动的目标指向、互动的具体情境、互动的行为方式等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