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品质     
命题原创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孟子·公孙丑上》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相似文献   

2.
福州第四中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身为福州商立学堂、私立四端中学(四端即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辞让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学校地处的大庙山因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此册封无诸  相似文献   

3.
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把道德要求讲的很具体,认为无道德就称不上人。可见,一个人的品德是否高尚是何等重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理论基石。孟子所见,人性生而有之,"性"不仅仅指涉"欲性","四端之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四端之心人人皆有,与生俱来,亦是善性之原,扩而充之,即为仁义礼智。人人皆有善端,君王亦是如此。孟子不辞劳苦宣扬其说,最终目的即是凭借君王之心推广王道政治,实现解救民众于水火的夙愿。换言之,仁政即是孟子性说的最终理论目的和现实归宿。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9,(4):67-70
孟子性善论的建构逻辑是从"四端之心"到"仁义礼智"的过程,而"四端之心"实则是自然情感,"仁义礼智"是道德情感,性善则是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人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善的,但是由于偶然因素的存在,导致发展受到阻碍,所以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向内的探求,因此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工夫。另外,孟子提出性善论是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同时也为人的存在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体现了孟子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孟子·梁惠王》篇章中记载的衅钟祭品的选择来展开讨论,"不忍"之心的萌发需要触"景"生情,也就是亲眼见到觳觫的牛而产生恻隐之心而不忍杀之,齐宣王"以羊易牛"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忍"之心进而扩充成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心",成为实行"仁政"的理论依据。为了涵养本心孟子还提出了"求放心"来保存本然的"善端"。  相似文献   

7.
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历来可谓众说纷纭,至今仍是扑朔迷离.古代圣哲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良本性.  相似文献   

8.
坚守良知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之心即为良知,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坚守良知,才不辱没自己的才智,才能坚守自己做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人后己”、“厚人自薄”、“无辞让之心,非人也”等古训教导我们应该主动把方便、好处、利益让给别人,以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礼仪之邦”的美誉。  相似文献   

10.
<正>推荐书目:《孟子》孟轲 等著推荐理由:以前,我对《孟子》的印象只是考试要考,要背出来,为此十分厌恶。究竟是什么让我对《孟子》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我想,或许是它独有的魅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我仿佛看到一位衣袂飘飘的老者,用苍老却极其有力的声音讲着四端之心,讲着仁义礼智。喜欢《孟子》,有许多原因,请听我细细道来。  相似文献   

11.
<正>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曾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啊!清代大儒顾炎武先生提出了"行己有耻"的思想,和孟子"四端"学说中的"羞恶之心"不谋而合,都是指要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亭林先生认为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循的一条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2.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孟子日:"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  相似文献   

14.
福州第四中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身为福州商立学堂、私立四端中学(四端即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辞让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学校地处的大庙山因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此册封无诸为闽越王,而载入史册,闻名遐迩。因此,学校是一所有着2200年古老文化深厚凝重积淀的百年老校。学校于2002年4月被授予省一级达标校称号。  相似文献   

15.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内在于心,并不存在内、外的差异.把礼归于辞让之心,礼在这里就直接提升为道德主体.这样,这种道德主体意义上的礼与现实等级制度意义上的礼之间就有了鲜明的差别.孟子道德主体意义上的礼,进而其整个心性之学真正的意义在于一个新的道德生命的开辟,这种道德生命因其超越性在今天仍有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这种道德生命只有在与当时现实等级之礼作出区分时才能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王文不仅将孙奭之疏误作了林氏的观点,而且误会了孟子"因先王之道"的"因"字.<孟子>该章前半部分言说的重心乃在于"以"和"因"字上,"以"作动词"用"解;"因"则作动词"就"解,为靠近、凑近的意思,引申为利用、实行、操作、实践等,而非王氏所认为的作为××的标的或依据."因先王之道"、"以不忍人之政"("以仁政")和"行先王之道"同属动宾结构且语义完全一致,而"先王之道"和"尧舜之道"则是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前者指汤武式之仁政,后者指尧舜式之善心(仁心).王文认为孟子"徒善一徒法"之句乃在于强调"先王之道",如制陶"模范"一样的"规整"功能,即强调"先王之道"作为标的或依据之重要地位,这就不仅未深究孟子"先王之道"的具体内涵,而且也否定了孟子"徒法不能以自行"(法不能自己行)的明确论断.  相似文献   

17.
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相似文献   

18.
孟子和荀子围绕人性之界说、人性之根源、人性之善恶三个问题形成了各自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四心、四端,人性的根源在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能,人性的根源在于自然之天,人性恶。  相似文献   

19.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并不局限于"四端"。人心诸"端"既非某种预设性的现成天赋道德情感,亦非某种由积习而成的经验性情感。"端"是人心作为"能、知"共属一体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体境域中的一种当场性和缘构性的必然情态表现。它表明,人心不仅在理性上具有对仁义诸道德规定之"同然",而且在情感实存上内在真实地拥有这仁义,具有实现善之先天的才具。故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具有存在必然性的本善,而非仅具某种可能性的向善。  相似文献   

20.
(接1996年第3期) 四、孟子的“荐”与“避” 司马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看来孟子和孔子一样不合时世,一样发有立功的机缘,一样只有架空了来一方面“立德”一方面“立言”。故此,儒门尊孔子为圣,而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称引程子语说,“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核心,并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欲往为“仁”“义”“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