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书中弟子称孔子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称谓复杂多变。由于周代崇尚礼乐文化,对称谓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而疑其篇章为伪作。通过辑录《论语》中称谓为“夫子”的言论,从“夫子”的本义和周代对称谓礼仪的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夫子”这一称谓在《论语》中有不同含义,有表示对孔子学识的崇敬,也有表示对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从而说明在当时,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论语·述而》十五章"夫子为卫君"历来注解争议纷纭,学者的焦点多集中于父子争国和兄弟让国的伦理、政治的类比之中,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向值得商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孔子在当时的政治处境。  相似文献   

3.
“乎”是《论语》中使用最多的虚词之一。本文穷尽性统计了《论语》中的“乎”,对“乎”的性质做了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认为:“乎”作词尾与表态副词一起构成含有情感色彩的修饰性成分;位于疑问句末表真性的询问是《论语》中“乎”最主要的用法,“乎”可以表反问是由于与其他成分的配合。  相似文献   

4.
根据传统的说法,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一直到《切韵》时代都分为两类,喻母三等归匣母,喻母四等归定母(有人认为喻母四等与定母相近但并不归定)。近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古以母读同晓匣母,并非后来有的方言现象”这一论点,并以《论语》、《诗经》等文献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作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本文针对这一观点,对《论语》中“乎”与“与”的用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论语》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不能成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5.
6.
杨树达先生是近代的著名的国学大师,《论语疏证》乃是其一部训诂著作。本文对《论语疏证》中引用文献时出现的一系列“见”类词进行说明,对其用法和意义做一归纳。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先进篇》“侍坐”一章,曾皙描述的志向流传至今,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解释更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针对“浴乎沂”的解释进行考证,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一点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浅析《论语》中的“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不仅保持了“善事父母”的本义 ,更强调了其在人文关系中的地位 ,为尽孝与尽忠之间找到了责任心这个契合点 ;并进一步充实孝的内容 ,使之系统化 ,孝不但要养亲 ,还要敬亲爱亲 ,愉色而养 ,真正成为道德需要 ;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 ,孝最终指向忠 ,为君王治理天下服务。全面正确地理解《论语》中的孝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对它扬弃 ,也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论语》中“知”的意义进行区分,分析“知”的内容,认为《论语》更多地叙述了道德和生命智慧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崔言 《考试周刊》2011,(13):32-33
本文对《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夫子哂由"的释义分歧进行分析;提出扩大语境的阅读方法,结合《论语》全书的大语境来理解"夫子哂由"之前因后果;得出结论:孔夫子此"哂",乃意料之中的一笑。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12.
借助《论语正义》可以厘清“仁”字的诸多内涵:作为价值标准是“爱人”、“已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价值目标是理想境界;作为目标的实现途径是克己复礼、刚毅质朴等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弘扬仁义,凝聚共识,守住我们自己的精神命脉,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老子》用“大”指称“道”并建构其宇宙论,《论语》借“大”阐发其伦理思想;《老子》以推到极致而察变化的方法用“大”进行抽象思辨,《论语》视“大夫”为实现社会规范和秩序的中坚力量;《老子》的“为大于细”是其重要方法论,《论语》对“小大”的权衡取舍实用、易行,便于操作。一个“大”字,也可体现出儒道互补  相似文献   

14.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代出版的<论语>读本都是这样标点的,笔者认为,这一则改为如下标点会更妥帖些:"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笔者按:'不'通'否').'问马."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仁”产生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仁”的本质内涵,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鹏 《文教资料》2012,(26):66-68
《论语》不仅是封建社会科考取士的教科书,更以其丰富内涵,在精神传统,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方面构建了整个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形态。《论语》全文仅万余字,内容却包罗万象,本文试对《论语》中涉及的"义"、"利"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番讨论,从中探讨孔子的看法及"义"和"利"的相互关系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论语·为政篇》第十六则大致有三种解读。本文认为皆有不妥之处,故提出第四种解读。本文主要围绕这一则,从字句的解读和文意的疏通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真采于乾隆甲申年修成的《西山真夫子年谱》,为有关真德秀生平事迹的现存唯一年谱。该年谱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讹误.需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有助于对真德秀文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论语》集中反映了早期儒家特别是孔子的学说思想,其中有很多思想范畴。如仁、义、礼、道、德、孝、信、直、勇等,大致可分为基本与非基本两类。文章谨选上述思想范畴中的信,从其类别("友信"、"政信"、"性信")及其与各类思想范畴的关系来阐述《论语》中信的含义,同时对于孔子思想核心和基本范畴的界定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反问句式“不亦……乎”之“亦”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情态副词“也”字,一为音节衬字,这两种理解均使反问语气缓和。一般“不亦……乎”句式反问气势较强,“亦”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