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学作品中的"渔夫"形象包含不同的民族、文化、时代特色,揭示了中西方不同文明中不同的哲学意蕴.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与仕的两重性,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硬汉.通过中西"渔夫"形象的研究,对探究中西古代文人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从深层次角度剖析了渔夫形象文化差异对于各国文学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概述十三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变迁的背景下,基于赛珍珠双重的文化身份和在中西文明碰撞中的成长背景,解构了赛珍珠的一系列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固有看法,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共融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生命意识是人的基本精神属性,作为文化和诗学的文学性主题,表现为生和死的精神想象和文学表述。本文运用文化诗学、比较文学的研究理念与方法,比较分析古代中国与埃及生命意识之不同,阐释其对于中国与西方古代文学主题、诗学审关意识的深刻影响,分析其对中西文学审美精神及人生悲剧性的建构,比较中西文学悲剧意识之差异。  相似文献   

4.
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学在感情表达上有着明显差异,中国以婉约内敛为主,一般不把"爱"字放在口头上,而是委婉地通过暗示借喻来告诉对方。相反,西方对感情的表达要直白多了,往往直抒胸臆轰轰烈烈。《关雎》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代表作,《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西方歌颂爱情的经典篇目,两首诗的题材一致,而对感情的表达方式正体现了中西文学的精髓与差异。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汲取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精神营养,欧洲文艺复兴便是其中之一。胡适等人甚至将这场运动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而文学是二者间影响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文艺复兴文学挑战权威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使五四新文学以新的眼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决绝的方式揭批封建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与罪恶。文艺复兴文学对民族语言和现世生活的标举推动了五四新文学的白话文运动,使之更加关注社会和民生。文艺复兴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唤起了五四作家们人的意识的觉醒,并使之肯定人性,倡导"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中西思维的差异与比喻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思维方式都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在此中西早期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比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西方文化发展了一套逻辑性很强的思维方式,而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则保存了许多具象的成分。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比喻的不同;西方人更倾向于将比喻作为一个外在的修饰,而中国人则将比喻作为思维的一部分。具体地说,西方的比喻更复杂,繁复,中国的比喻乘法,明快;西方的比喻倾向于写实,中国的比喻趋向于写意;由于价格观的不同,中西比喻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爱情自古乃人类美感之追求且恒古不老话题,中西之间爱情文学无论在表达方式、意义内涵还是情欲诉求都差别大而又互动缺乏。中西之间均将爱情视作美好,而探其美之差异不仅为比较文学研究有益并对中西爱情审美文化研究提供另一条视界。本文利用接受美学探析中西爱情文学中美的衬现,分析其差异以期促进比较文学研究、跨国交流。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传统文学艺术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即中国趋向表现型艺术,而西方则趋向再现型艺术。总体而言,中西传统文学是写意与写实、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区别。形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西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又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性奠定了基础。由民族文化性格及思维方式等构成了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观要素,而传统文艺观则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的追随对象,指引并制约着文学创作,影响着中西传统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蒋华 《教师》2015,(5):38
诗歌以其唯美、细腻、夸张和浪漫的文字特点将男女之间的纯洁、美好、眷恋和自然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试从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作品中解读中西爱情文化的差异,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怨刺文学中的情感表现特征常常是怨而不怒,或怨极生悲;而西方怨愤之作中的情感表现方式则大多狂放刚烈,怒多于怨。中国诗人在文学中所表现的一般是依附型人格,在与社会的和解中从自我走向社会;而西方诗人在文学中表现的常为独立型人格,在与社会的对立中走向自我。总之,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学所表现的情感特征与人格类型具有明显的悖向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流传的经典爱情故事和神话传说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满婚姻的期盼,而且这些故事所表达的婚恋观也随着故事在民间经久不衰的传播而融入了中国人的婚恋价值观。同样,古希腊罗马的爱情神话传说也蕴含了西方人的婚恋观念。本文从东西方经典故事入手解析了中西婚恋观的异同之处,剖析了中国人在婚姻方面被动的认命以及西方人积极争取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由于生成土壤的不同而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其文化意识有着各自的内在价值,文章通过对中西文学的比较,并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了中西文化意识在文学中的渗透,明确了文化与文学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加强中西文学交流与融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4.
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所引起的文明的冲突,到传教士为了传教创办教会学校,乃至研究中国文化、认同并主动传授中国文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可以从冲突走向交融。近代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到后来一些传教士反而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传递和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危害,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无论中西,自古以来就有优美的爱情诗篇,它们多数都已经成为人类文学宝库中闪闪发光的艺术精品。西方的爱情诗多半表达爱情的欢快,而中国古代的爱情诗,则更多地抒写爱情的忧伤,中西古典爱情诗在情感上的这种差异,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当代以民间的爱情生活为基础而呈现一种独到而深刻爱情,以及这种爱情的无法被接受与圆满发展的伤痛的,也许并不在多数。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中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译介成果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社会思想、语言、文学以及中西交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从西学汉译、《圣经》汉译、西方文学汉译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揭示了传教士翻译活动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西交流的贡献及翻译学科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对当代文明的文化批判中,有一种实用主义倾向值得重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主客浑沌的文化,能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这既是中国科技不发达的文化症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所在,西方传统文化是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文化,能唤起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性,这既是西方科技发达的文化酵母,又是当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文化的文化症结,二十一世纪的文明,将是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的回归。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的爱情书写,本质上是一种爱情想象。从历时的角度看,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爱情想象有过几次大的修辞策略调整: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想象→收缩爱情想象空间→关闭爱情想象空间→爱情想象的意识形态突围,分析这种调整的深层规约,可以反观文学修辞中意识形态介入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贸易、战争与宗教是古代中国与西方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文化上的交流必然引起中西方古代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西方作家对中国的想象,随之出现了不少涉及东方或中国的作品,特别是明清之际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与改编,对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伟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日后比较文学诞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