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有利于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培养幼儿正确价值观,更是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幼儿心中,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中,是时代号召,也是教育者的工作自觉。幼儿园教师也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注重隐性课程价值。为幼儿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氛围,为传统文化地继承和发扬做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之一。中小学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创设文明的校园环境;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落实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本土优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设符合校情的特色课程;加强对教师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语文教学时,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实施方法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国梦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依托国学教育,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意识、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广大小学生实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使他们传承并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校应该从学情出发,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全方位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使校本课程成为沟通各学科的纽带,促进学生智力开发、视野拓展、能力提高,从而逐步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幼儿园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课程,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化教学模式融为一体,促进幼儿教育高质量持续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社会,由于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复兴古代传统文化的呼声高涨。作为国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蒙学,在时代大背景下应如何被我们冷静审视,应该如何发展是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蒙学教育产生年代久远,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传统蒙学教材在文体上采用了齐整押韵的写作、通俗易懂的譬喻、正反对比的手法、循循善诱的结构等民众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琅琅上口,传播很广,在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大众的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传统蒙学带有很重的历史局限性和封建色彩。但时至今日,传统蒙学教育中运用的许多书籍仍然被大家广为传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思想意识形态的背后,传统蒙学教育隐藏着不可磨灭的价值。而这样的价值,在当代的启蒙阶段教育中,是值得思考运用的。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起源,是华夏五千年历史上文明传承,集合百家文化思想、精神领域形态的总体,传统文化不仅体现民族精神又具备民族风貌的艺术形式,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为民族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人才.本文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以及提供策略分析,为业界同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小学德育活动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健全人格的培养。本文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活动融合的产生背景、实践价值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凝练主题,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目标相结合;丰富内涵,将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建构课程,将传统文化与德育体系相结合;神形兼备,将传统文化和儿童生活相结合四个方面展开实践探索,寻求实施策略,以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小学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现实需求。进课程的关键点是以“特”为核心,在既有建设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融”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统”为主线,实现课程组织的结构化;以“实”为基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有效性。达成上述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学校基于循证原则进行课程发展规划,通过多主体协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校内研训和各层次教师培训中,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利用与课程教学的实施三个方面,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践行《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精神,探讨孩子实际生活经验和具体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化情景中自主感受、理解、掌握粗浅的知识技能,从而激发孩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促使孩子的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同步发展,促使幼儿园各领域教学生活化,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既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又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证初中生健康成长。以初中生为对象,分析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班本课程是一种从孩子们的兴趣、经验出发而设置的微型课程组织形式,与园本课程这一理念相呼应,并且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班本课程是动态的课程,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幼儿的全面持续可发展,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形成有效的班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的内涵兼具文化传承的民族性和时代发展的历史性双重特点,是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价值结晶,也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审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促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各种精神观念和文 化思想,是中华民族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具有五 千年的历史,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累积,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们 的思维方式、道德风尚、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中华民族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剔除不符合时代发展 规律的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 学经验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实施的 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重大使命,其特殊性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不可或缺性。基于此,阐述了公安院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学习情况,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疆警察学院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传承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昊 《亚太教育》2020,(3):114-11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对我们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优秀的社会下一代有着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个人品质和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传统文化课程在小学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足,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并且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策略进行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而且对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推动社会道德风尚进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长沙市雨花区雅境中学为例,介绍其通过经典启德、书法润德、赋能课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的师德养成基本路径的实施,形成师德养成基本模式、策略、制度、标杆等成果,促进教师将师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标时,需要关注两个重要维度。一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和方向的宏观任务,二是确定课程作为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具体价值。选择课程内容需要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内容分类可采用操作性较强的四类七领域划分法。在符合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和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实施方式的选择需要把握时代性、探究性、重实践、重体验的原则,以此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若是想要传承下去,就必须从娃娃抓起,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广泛开展文化教育。在教学中,可通过古诗词教学、识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在学校开展活动时,可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