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批评和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2018年1月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芳华》暨青春记忆电影发展走向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本次研讨会是2018年全国范围内第一场跨地域的电影学术研讨会,1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芳华》暨青春记忆电影发展走向"的论题,从如  相似文献   

2.
张蕾磊  陈澍祎 《大学生》2014,(19):10-13
正"请聆听青年/聆听永恒的青春汇聚成恢弘的梦想/这梦想种在燕园,种在华夏大地,种在你我心间。"充满激情的诗朗诵在北大静园的草坪上回响。2014年5月4日,这里举行了"青春中国梦,赤忱五四情——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考察北大的习近平总书记欣赏了师生们的朗诵。领诵的王帆作为学生代表,向总书记介绍了由北大学生原创的诗歌《聆听青年》。在习总书记在五四诗会上的照片中,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照片中这位身着五四女学生服装的学生代表正是《中国成语大会》节目中的选手王帆。  相似文献   

3.
大概是两年前,《世说新语》栏目刊登过一篇题为《北大不荒》的文章。用这个标题的原因,是因为特约调查员无意中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次因为找不到合适题材而闹稿荒时,只要"找"北大,就一定会有新收获。而现实也的确如此,北大从来就没"闲"  相似文献   

4.
2004年以一本风靡大学校园的奇书《草样年华》调侃青春,2007年以一本向王朔致敬的攀名制作《我是你儿子》记录青春,2010年率先在"80后"作家中反思青春,《跟谁较劲》以编年形式真实重现年轻一代从垮掉到回归的历程。孙睿,1980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机械电子专业毕业的他却在王朔作品的影响下开始创作,6年时间,6部力作,成  相似文献   

5.
《北大一九一八》是北大歌剧研究院为迎接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创作的献礼剧目,独特的编排模式使得歌剧创演经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有着深刻的应用价值。《北大一九一八》歌剧作为以教学育人为主体的排演,全校学生倾情参与、主创人员身兼数职、组织架构不断变化、思想艺术并驾齐驱。在树立人本育人理念、坚持人才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持续优化教育模式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大师的失误     
2001年2月18日,清华大学90周年大庆前夕,季羡林先生满怀深情写下了《清新俊逸清华园》一文,回顾了当年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他说:"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  相似文献   

7.
张婷 《中学生百科》2015,(12):17-19
"请聆听青年/聆听永恒的青春汇聚或恢弘的梦想/这梦想种在燕园,种在华夏大地,种在你我心间。"去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了"青春中国梦,赤忱五四情——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习近平总书记欣赏了师生们的朗诵。相关现场照片被传到网上后,领诵的"五四美女"红了起来。她叫王帆,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戏剧影视学专业,毕业时以全系第一名的综合成绩保送研究生。她是北大的学霸,也是北大的才女,更是全能的女超人——"成语女王"、街拍达人、主持、网校的明星教师。  相似文献   

8.
昆曲《牡丹亭》问世之后,从明代至今为止,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版本。本人主要以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先探究青春版与"旧"版相较之下,在创作(剧情、音乐)方面的创新,进而阐述出青春版《牡丹亭》中所蕴含的"美"。  相似文献   

9.
阅读特区     
重要启事青春的伙伴温暖的记忆"我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征文本刊20周年刊庆活动火热启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创刊于1993年1月,2013年是她创刊20周年。近20年来,这本杂志致力于中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业进步,活力四射,成为全国语文报刊中  相似文献   

10.
<正>《相信未来》(食指)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里面的两首现代诗。食指,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诗歌《相信未来》创作于1968年,文化大革命那个动荡的年代。海子,生于文革之前,长于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作于1989年,作者自杀之前两个月。  相似文献   

11.
正洪汛涛先生是20世纪一位享有盛誉的儿童文学作家,又是一位深孚众望的教育理论家。洪汛涛先生创作的童话作品《神笔马良》被列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其中的神笔马良形象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今年是洪汛涛先生创作《神笔马良》六十周年,也是他倡导的"童话引路"实验三十周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上海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采芹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将于2014年4月11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隆重举行"纪念洪汛涛创作《神笔马良》  相似文献   

12.
辛夷坞创作了一系列"暖伤青春"小说,以描写青春为主题,引起了读者的强烈情感共鸣,受到了广大青年们的关注和喜爱,本文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我在回忆里等你》为例,探讨了辛夷坞小说产生的共鸣效应带来的文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阅读特区     
重要启事青春的伙伴温暖的记忆"我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征文启事本刊20周年刊庆活动火热进行中《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创刊于1993年,2013年是她创刊20周年。这本杂志致力于中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业进步,活力四射,成为全国语文报刊中的著名品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按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浙江是"红船精神"的孕育地和发源处。为弘扬"红船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以自己的视角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我杂志社于2018年9月举办了"寻访‘浙里’好故事,不忘初心再出发——‘红船精神’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创作活  相似文献   

15.
一所大学,一天两天不见校长大概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一月两月有问题吗?整整一年没有校长也不会有问题吗? 群龙无首会没有问题吗?国不可一日无"君",校能一日无"长"吗? 蔡元培先生虽任北大校长十年,但实实在在执掌校政的时间并不很长.十年间,他数次请辞,其间,中断时间之长足有超过一年者.然而,北大仍然是北大,并且,北大仍然是蔡元培的北大.  相似文献   

16.
辛夷坞,女,广西南宁人,2007年至今创作"暖伤青春"系列情感小说——《山月不知心底事》《许我向你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其作品大多被影视公司签约改编拍摄。作为青春文学的新领军人物,辛夷坞对"青春"可谓情有独钟。有人说,青春是不知所以的凄凉与忧伤,连快乐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也有人说,青春是一切的不自知,等到过了青春,才知道这等待与徘徊,不过是等待着过了青春;还有人说,青春是泪,是不断地扑向,扑向,扑向着的恋情。青春仿佛有过不完的岁月,等到过了青春,才知道只能扑向空中,只剩那一声:啊,青春!"青春是一个昂贵的梦",在这个梦中,我们会哭,会笑,会跌倒,会抑郁,会愤怒,会无  相似文献   

17.
<正>1983年,正在读大一、年仅十九岁的潘洗尘创作了《六月,我们看海去》,这首被他称为"青春呓语"的诗,将潘洗尘带入了诗坛。这首诗,首发在《中国青年报》,刊发不久即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诵。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这首诗,先后被《读者文摘》、《古今中外名言诗文汇编——中学生早读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等数百余种报刊、书籍转载和收录。2014年,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正式入选高中  相似文献   

18.
正为更好地总结和梳理学校65年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提炼和传承65年积聚下来的办学成果和精神财富,同时向建校65周年献上一份文化大礼,近日,由校领导周兴中任编委会主任,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合力编写发布了庆祝建校65周年系列丛书。校庆系列丛书包括《党建领航思政铸魂》《匠心石化》《回眸"十三五"启航新征程》《媒体眼中的石化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奋进中的马院》《工匠文化文集》《薪火传承筑梦未来》《金色名片》《工匠摇篮踵事增华》《青春行歌》。丛书共12册,以新闻报道、校史资料、学术论文、人物故事、  相似文献   

19.
青春弘志,原名高召永,1990年1月4日生于河北赵县的一个小村庄。12岁开始写诗;14岁完成长篇处女作《清末英雄册》(又名《有情少年无情江湖》);15岁那年初二弃学,开始过着流浪生活,同年完成12万字的青春励志小说《青春年华》,发表在"红袖添香"网站,颇受好评;16岁创作长篇青春言情小说《浪漫七月花》,首发于"红袖添香"网站,后被网络广为转载;17岁在新浪开博,因文笔犀利而受关注,以一篇《韩寒,我们并肩作战吧》而登项新浪博客文化排行榜,同时引发媒体关注。河北媒体称其为"赵州第一才子",个性清高狂放,名列"90后"十大少年作家第8位,被称为"90后"第一人气写手。  相似文献   

20.
若干年后,当我们开始以关键词的形式总结过往的每一年的时候,可能没有哪一年能像2013年这样配得起"青春"这个词。上半年,国产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几乎都贡献给了"青春文艺范儿"。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中国合伙人》再到《小时代1》,一股全民"致青春"的浪潮愈演愈烈。毋庸置疑,像这样既赚噱头又挣金钱的青春文学及其衍生品已经成为了当下文化市场的"必需品"。然而,当"青春"变成一门生意,不知消费的究竟是我们珍贵的回忆与情感,还是一个物质时代集体的狂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