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乔明 《现代语文》2004,(7):24-24
一曰“留”。即保留部分词语不译。保留不译的词语一般是时间、人名、地名、官职名等,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此句可译为“这一年夏季,四月辛巳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班师回朝。”其中,时间“辛巳”,人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都不用翻译,直接写在译中即可。  相似文献   

2.
3.
4.
5.
文言文阅读     
走势分析2003年的中考,是使用2000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及2000年秋季使用新的语文教材之后的第一次中考。基于此,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先说“稳”。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关  相似文献   

6.
宣王好射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吕氏春秋》)犤阅读训练犦1、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齐宣王好射音:_____义:_____②其尝所用不过三石;音:_____义:_____③中关而止;音:_____义:_____2、补出下面省略句成分。①以()示左右②()中关而止3、翻译句子。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②其孰能用是?③岂不悲哉?4、回答下面的问题。1、齐宣王用过的弓“不过三石”,为么左右却说齐宣王用…  相似文献   

7.
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仍是立世之本、做人之道。这两则短文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讲诚实,守信用,不能轻诺寡言。阅读之后,希望能给我们带来做人的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刎。”季布许之。乃世髡钳季布,衣褐衣,至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藤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  相似文献   

12.
13.
14.
李祥良 《现代语文》2003,(1):39-43,24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较大比重,从选材上看主要是比较浅易和典范的史传文,内容主要是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为国尽忠、为民尽职、为子孝顺等,字数在350—500间;赋分前几年稳定在18—20分,2002年调整为21分,测试点主要在词语(实词、虚词)、句子(文言句式、句子翻译)和篇章(信息的筛选和对文意的理解)等方面。从命题趋势看,文言实词和虚词更接近教材,有的选项直接取材于教材。  相似文献   

15.
方铭 《现代语文》2003,(12):23-23
穴一雪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儿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芽”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俄儿又誉其矛曰。②吾矛之利。③其人弗能应也。2、解释文中两个“应”字的含义。①人应之曰②其人弗能应也3、翻译下列句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芽4、这个成语叫什么芽它的含义是什么芽穴二雪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选来食选”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  相似文献   

16.
17.
18.
江复兴 《现代语文》2003,(11):23-23
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覆,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让学生准确把握这些大量存在于文言篇章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关系重大。我总结了自己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感到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教授,采用“以今证古”法,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