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德彝一生8次出国,他勤于笔耕,详述海外之"奇",从<航海述奇>到<再述奇>、<三述奇>,直至<八述奇>,在近代士人日记中并不多见.他的"述奇"日记记载了他在西方之见闻以及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涉及科技文明、社会制度、风俗民情等方面,内容颇为丰富.受各种因素所限,张德彝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看法在一些方面可能存在偏差,甚或谬误之处.尽管如此,他的"述奇"日记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珍贵史料,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上还是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诗经》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其中反映婚恋风俗的诗数量最多,从中可以看到那个特定年代的婚恋风俗;人们的婚恋既有尚古之荒蛮、自由,又开始受严格的宗法礼制的约束,既有对原始社会婚恋风俗的传承,又有向封建婚恋风俗的过渡。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婚恋风俗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重大节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但相互间又彼此融合,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的春节与圣诞节、清明节与万圣节、七夕节和情人节三组重大节日的对比研究,体现了风俗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对中西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因而在对待西方文化上,他大胆否定了传统的“华夷之辨”,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强调学习西方应从科学技术上升到政治制度、人心风俗的层面上来全面学习,从而使其思想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文化取舍模式,开启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崔冽 《考试周刊》2014,(62):32-32
随着全球化的演进,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对礼仪有着深层次的要求。餐饮礼仪体现一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内涵,本文通过比较我国和西方国家餐饮礼仪的差异,进一步认识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从而尽可能避免文化习俗的不同带来的不便,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谙熟西方文化而又极端保守,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深入认识中西文明和近代思想史具有启发意义。他一生学贯中西,为中学西渐、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伊林·费彻尔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家.他从历史哲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三方面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问题做了细致的研究.伊林·费彻尔认为,黑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哲学、人类学方面既有一致,又有对立.他还具体分析了不同时期有关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8.
邓友梅大概是第一个没有自觉理论意识却又以风俗小说著称的寻根者。他师法老舍,力求在近代北京那种沉浸在不同层次的声色犬马之中的文化环境里发掘出民族精华来。虽然他对在小说中探讨昨天和今天的因果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但至少是非常模糊的,而“审美”始终是他小说创作的动因和目的。这就使他对传统文化接受这一问题的思考的出发点产生了某种偏差,在审美思想的指导下对历史进行反思必然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张德彝前后八次出洋,旅居海外27年。他对“国家以教务、学问为重”的认识格外深刻,他对西方文化教育,特别是对近代西方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受众的普及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观察和考量,他的这些认识有力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科技文化教育层面的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10.
雪婧 《文教资料》2013,(27):9-10
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创作风格,沈从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通过他的小说,人们认识了一个神秘浪漫的湘西世界,领略到了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奇异的文化景观和风俗民情.这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本文从作家特殊的出身环境、艰辛的成长经历、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探寻沈从文的写作.在论证与推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沈从文的文化主张——以湘楚文化为核心,借鉴了西方现代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主、自为、自然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11.
葬礼仪式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东、西方之间在丧葬习俗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基于它们对死亡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从儒家思想、基督教、宗族和教会的角度可以解析中西各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形顾的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12.
英语学习可以从书本以外各种途径进行。在与外教接触和交往过程中也可以了解许多西方文化和习俗方面的知识,结合中国的文化和习俗,本文对比分析了几个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对英语学习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3.
郭金秀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5-46,82
自人类文化生成以来,死亡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迷思,千百年来,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出了解释,试图安抚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死亡仪式——葬礼上。本文以丧葬礼仪为切入视角分析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其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工作中,要求译者面对源语文化,力求保持原味,作出恰如其分的翻译,尽量让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气息,体会到不同的异域风情。从而正确地引导读者去理解、欣赏、接受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赵翼在贵州任职贵西兵备道的一年时间里,对贵州的自然山水、人文风情给予极大的关注,创作了100多首诗歌。贵州的高山峻岭和深渊大川、山区秀丽景色、独特气候下的景致、浓郁的民族风情等都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内容及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黎庶昌《西洋杂志》以其生动有趣的西洋风土人情,输入西洋人文地理知识,更新了晚清"舆地之学"的知识谱系,还原了文明、富裕的鲜活西洋形象。"真实""生动"的《西洋杂志》,不仅表现了古文新变,而且使全新的西洋形象得以定格和传播,成功解构了明清以来国人意识深处的"夷狄"形象,颠覆了传统思想观念,因而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史写作之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西翻译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历史、语言、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角度探寻中西翻译理论差异的原因,可以为进一步建构、完善和发展中国翻译理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福州女性群体为个案,借助人口调查和海关报告等中外文献资料,探讨近代女性与教育、社会变革、习俗演变的关系。福州开埠后,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女性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她们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变革,影响着社会观念和习俗的改变,推动了福州社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