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智能手机已成为继报刊、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作为中国手机网民主体人群的大学生,他们使用手机的行为特征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心理、思维、素养等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以及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当前的研究文献,综述了规范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手机使用氛围,建设高校校园手机文化的意义、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成为新的媒介融合体,手机上网深受大学生的青睐。随着现代智能手机功能的开发,大学生用手机上网的频率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导致手机上网成瘾。通过分析手机上网成瘾的原因和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入侵校园,大学生课堂手机控现象已屡屡不鲜,以致威胁到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在调查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剖析,并试图立足于加强"三观"教育、建立人性化规章制度、培养大学生"财商"、倡导理性消费等层面来改善大学生课堂手机控现状。  相似文献   

4.
手机媒体以其便携性、及时性和互动性强等特点与大学生的需求不谋而合,成为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然而,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调查研究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现状以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正能量,抑制负能量的产生,培养学生合理的手机媒体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有客观、主观和环境的原因,通过对手机依赖行为的深入体验,提出探寻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手机的部分先进功能,搭建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新平台的新思路,并给出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通讯传媒工具,普及率得到快速提高。而大学生作为使用手机的主流群体,在享受手机带给他们的便利的同时,手机对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身心健康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该如何使用手机也成了各界讨论的话题。本文在问卷调查及访谈基础上,列举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特点、分析了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并给予积极的德育引导。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大学生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采用UCLA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生意义感问卷,选取408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相关性不显著;(2)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都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低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的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力更强。因此,大学生的孤独感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能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低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加剧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而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使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和特点,研究者采用熊婕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韶关学院3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1.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手机依赖情况。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大学生群体中仍旧有比较严重的手机依赖现象,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9.
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认知失败问卷、冗思反应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通过网络平台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认知失败、冗思、焦虑之间的关系,共收回有效问卷327份。结果发现:(1)大学生手机依赖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失败;(2)冗思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冗思和焦虑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手机依赖除了直接影响认知失败,还通过冗思的独立中介以及冗思和焦虑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认知失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媒体越来越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个性心理等方面。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学院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分析了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现状,进一步阐述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