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后,是编辑人员经常用到的一种精炼短小的评论性文体。恰当地给稿件配发编后,不仅能深化稿件的主题思想,给读者以启迪,而且还能够活跃报道形式,增强受众的阅读兴趣,达到扩大新闻效果目的。如果把新闻报道比作“画龙”的话,那么给新闻稿件配发编后就是给龙“点睛”。写好编后,是每个编辑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闻世界》2008,(4):34-34
南瓜分隔泳道 首届现代奥运会举办时还没有游泳池,游泳比赛在皮莱乌斯附近的海水里进行。“游泳池”的泳道堪称一绝,用水面上漂浮着的南瓜作为泳道标记。泳距也未经测量,凭感觉进行估计。运动员先被小船载离海岸,发令员看看距离差不多了,便发令让选手们游回。泳姿不限,按到达岸边的先后排定名次。  相似文献   

3.
和众多发稿后泥牛入海、杳无音讯的新闻写作爱好者相比,我作为肩头扛着上等兵军衔的兵姑娘,实在是个“幸运儿”,因为我根本就没想到,自己刚学写新闻报道时写的第一篇新闻稿,竟然刊登在《人民海军报》的头版。1995年元旦前的一天,我部组织观看第32批赴南沙守礁官兵在某军港码头接受检阅的纪录片。片中出现一个特写慢镜头画面,首长一行依次跟列队在甲板上的官兵握手告别,祝愿他们早日凯旋,我发现一位少将和一名少尉握手时,他们的手似乎有意识地多停留了几秒钟,神情庄重却不失亲切,再仔细看相貌,将卒判若父子。这个短暂的瞬间冲激…  相似文献   

4.
“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新闻出版界与科技界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有的代表提议新闻媒介应有健康导向,努力培养健康的文化市场,防止拜金主义,并侧重严肃艺术;有的委员希望领导部门制止买卖  相似文献   

5.
《贩书偶记》订误偶拾———《贩书偶记续编》部分●兰天阳(黑龙江省图书馆)P116医效秘传三卷,清古吴叶桂撰,道光辛卯仲夏刊。查该书八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有道光辛卯吴金寿序,云:“与同志者重为校仇,付诸梨枣,以广其传。”由此可以推断该书为吴金寿...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25日起,人民日报《新兴媒体》版连推4期"聚焦网络舆论生态系列访谈",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业界和网民代表等,全方位解剖中国网络舆论生态格局,探寻互联网良治之道。首期《四问"网络民意"》被新浪、搜狐、网易等137家媒体转载,位居人民日报当天转载率  相似文献   

7.
2月11日新华社播发的通讯《哈尔滨新春拾奇》,标题“拾奇”两字似有不妥。汉语中有“拾零”的说法,但未见有“拾奇”的用法。随便创造一个新的词语,会使人感到难以理解。从这篇通讯的内容看,所谓“奇”也并无奇处。其一,是冬季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原因是哈尔滨郊区产蛋鸡已超过500万只。其二是,  相似文献   

8.
编后,是一种附于新闻报道之后的编者按语,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议论性文字,旨在补充和深化报道的中心思想。它在帮助读者领会和理解消息、通讯的价值、意义的同时,增强其深度和力度,使报道锦上添花。 编后始于何时?有研究者认为,是司马迁首开编后写作的先河。附于“本纪”、“列传”后面的“太史公曰”,实际上就是一种编后性质的文体。过去读《史记》,着眼于历史事件、人物比较多,最近重读,觉得“太史公曰”的写作特点对于我们今天写编后很有启迪。这里借助“太史公曰”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沈阳军区《前进报》推出的《新认识新举措新气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砚生动一例》专栏,自2008年12月推出以来,至今已在一版显著位置和二版头条位置刊发文章100篇。专栏稿件新闻性强、导向性强,特别是编辑为每篇稿件配发的编后,视角独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为专栏增色不少。专栏连续3年在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评选中被评为“优秀专栏”,栏目中的一些优秀新闻稿件多次获奖。多篇稿件被军报转发。  相似文献   

10.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1.
“事”之论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的话,那么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学的全部分枝无不围绕“事”展开:采访写作,是研究如何发现和了解“事”、如何报  相似文献   

12.
13.
陈郁 《新闻传播》2009,(12):67-67
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当不好记者的。对于记者而言,提问就好比是一块敲门砖.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使对方开口。如果把采访对象心中之锁比喻成一个矿藏.那么提问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那么得到的必定有限。本文就是阐述如何在新闻实践中.利用巧提问来顺利和出色完成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14.
王立方 《青年记者》2007,(16):137-137
作为一名记者,牢牢地把握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基本的职业素养,但在记者的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是置身于事件之外,要针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区别对待,用最佳的视角来审视新闻事件,用最适当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事件,用最合理的形式来表现事件,具体地来说要做到“远事”、“近事”和“入事”。先说“远事”,这里所说的“远”,不是站得远远地观望,而是置身于事件之外,  相似文献   

15.
姚江绵延百里,流淌千年,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河姆渡文化、姚江文化、四明山革命文化.以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四先贤为代表的姚江文化更是闪耀古今,名扬海内外.近年来,在上级档案部门和余姚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余姚市档案局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编写了“余姚历史文化名人读本系列”.到2011年底,已经完成了《认识王阳明》、《认识黄宗羲》、《认识朱舜水》、《认识严子陵》的编辑出版工作.如今,“余姚历史文化名人读本系列”已经成为展示余姚历史文化积淀的好载体,更是地方档案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认识王阳明》、《认识黄宗羲》获得浙江省档案部门第十次优秀编研成果一等奖.耕耘和收获带给我们最深的感受是,档案编研的生命在于特色.  相似文献   

16.
编辑总难免要写些编者按之类的文字,写得通畅明白自然是第一要求,但是如果能写得有一定文采而且形成一种风格,那才更可见编辑的功力。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书刊自身的特色。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本期推出了了《<读书>杂志“编后絮语”选》。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上马娇]曲有这样二句唱词:“偏,宜贴翠花钿。”清初批评家金圣叹于“偏”字下点评说:“言双文侧转身来也。”(双文即莺莺)于“宜贴翠花钿”下点评说:“是侧转来所见也。”与圣叹同时而稍后的学者毛西河在他的论定参释本《西厢记》的评语中,反对这种解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段文字很长,照录如下: 偏字断作一字句,调法如此。然 字断而意接。偏宜与李珣《浣溪纱》 词“入夏偏宜淡泊妆”。欧阳修《小 春》词“天寒山色偏宜远”同。俗子 解偏作侧,谓侧转鬓边宜贴钿也。 不知此承面字来,言面上宜嗔宜喜  相似文献   

18.
出差虽有劳累,不安定之感,但却没有杂事的干扰。10多年来,我每次出差都利用这段时间,把旅途中发现的一些好素材写成报道,共写了20多篇稿件,都被新闻单位采用了。敢访大人物。在基层工作的人很难见到大人物,但在旅途中有时能与他们邂逅相遇。一次,我到四川参加会议,回来的船上,巧遇了当时任国家体委顾问的荣高棠同志。当时我想,根据长江航运点多、线长,流动分散的特点,请荣老谈谈如何搞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的狂流与灰烬之下,有许多曾经煊赫璀璨的名声,已如昨日之梦,只留下了模糊苍茫的痕迹;岁月的流转,将那些搏风击浪、神采飞扬的身影,荡涤如浮沤,乍现乍灭。或许,我们只能怯怯地面对时代留下的墓碑,靠自己于枯的想象去臆造人间的偶像。这便  相似文献   

20.
解“梦”     
孔潇宇 《大观周刊》2012,(20):21-21
自甲骨文时代便已有“梦”字,从甲骨文的“粹”发展至如今简楷体的“梦”,其间历经了篆文及隶书的字形变化。本文便从其甲骨字形说开,详析“梦”字字形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