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中国诗教的功能,应当抓住孔子的《诗》论。整体地全面地剖析孔子的诗教理论,是揭示中国诗教功能的关键。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这一诗教学说有三层意思:一层是兴、观、群、怨,这是论述诗教的心理功能:诵诗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联想力)、培养人的观察力(分析力)、促进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教"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而如今,诗歌不受重视,诗情消融,应试教育只重视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理想、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进行诗教,就是要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损,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塑造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孔子论《诗》,以《诗》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从而奠定了儒家"诗教"的传统,本文从"温柔敦厚"的诗歌品格和"兴、观、群、怨"的诗歌社会功能两方面出发,对孔子儒家诗教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以"兴"论诗解诗的悠久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先秦以"兴"论诗,又以《论语》中的"兴于诗"(《泰伯》)和"诗可以兴"(《阳货》)二语最为明确。对"兴于诗"和"诗可以兴"的理解和阐释,古今学者多有分歧。综观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其一,认为"兴于诗"与"诗可以兴"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两处的"兴"都与诗的审美特质相距甚远,而是以诗为背景及旨归,强调"诗三百"在修身、为政等方面的社会功用;其二,认为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诗论     
本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孔子对<诗>这部诗歌总集的评价,分析了孔子对<诗>的思想内涵的领悟和审美尺度的把握以及对诗的伦理教化的作用的强调,并论述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对孔子"兴观群怨"说作出了富于新意的阐发,认为"兴"乃"兴观群怨"之重心所在,并由"兴"对情感精神的激发、对心灵品格的提升,提出"陶冶性情,别有风旨"的观点.考释"风旨",其真义在诗以丰富深厚的情感内容、温柔婉曲的艺术表达,动人情性、陶冶心灵,教育人,感化人.由"风旨"出发,王夫之特别推重"柔"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7.
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梳理传统"诗教"理论,对传统"诗教"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为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研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其次,选择"诗教"经典文本,建构当代"诗教"文本体系.最后,探索当代"诗教"的实践路径.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8.
"诗教"的雏形始于孔子"以《诗》执教",据《礼记·经解》记载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对"诗教"含义的阐释、实施的原则及其总理念均涵盖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这对当今语文诗词教学的施教过程和实质都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署名蔡文姬的作品有五言、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反映"乱离"之作,在见证社会政治危机、个人悲痛苦楚方面堪称具首创之功.本文将蔡文姬的"乱离"诗放在建安时代背景下予以关照,对其悲情艺术及价值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并加以具体化."温柔敦厚"说涉及人格、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方式三个层次:主张人格为先,这是"温柔敦厚"说的前提与基础;在诗歌内容方面要求言之有物,有补于世道人心;在诗歌表现方式上,主张含蓄蕴籍、渊涵婉曲.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说,是清初以来诗坛重倡诗教、重整儒家诗学传统的必然结果.此种学说之所以招致批判.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