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樊城山陕会馆现存碑刻17通,将其分类整理并探讨历史价值,对研究樊城会馆的历史沿革、关公崇拜、清代山陕籍商人在襄阳的经商活动,以及汉水流域商业贸易史乃至清代社会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聊城借漕运之便,经济地位提升。山陕商人为经商方便,建立会馆,遗留碑刻资料记载了大量山陕商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隆到光绪年间聊城的商业面貌.  相似文献   

3.
山陕会馆是山陕二省商人在客地集资设立的“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的同乡会馆。本文以关公为主,兼谈药王和马王三位神,分析山陕会馆中的神崇拜现象,认为神崇拜对会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维系与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4.
荆子关是清代河南西部的重要商镇,也是鄂豫陕三省间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清代中叶,山陕、湖广、江西等省商人在该镇建有会馆,汇聚在此的行商、坐贾至少超过千家.经由荆子关输出的主要是陕南山区和本地所产山货;从湖广输入的则以粮食、布匹、杂货为大宗,其中很大部分再经龙驹寨转运西安、甘肃.  相似文献   

5.
社旗山陕会馆建筑用光巧妙,设色绚丽,不仅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折射出秦晋商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山陕会馆是清初山陕籍商人在樊城设立的供同乡人祀神、聚会、寄寓的馆舍,是典型的神庙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与全国各地山西、陕西籍商人一样,樊城山陕会馆主要供奉关公,用来护佑山陕商人的商旅平安和生意兴隆。关公崇拜在山陕会馆的建立、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对会馆建筑形制及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阳商业的兴起约在康熙年间,清代中叶达到鼎盛。它不仅是河南府的商业中心,也是陕甘地区与中原及南方各省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嘉道年间汇聚于洛阳的行商、坐贾当有千家,年经营额估计可达四五百万两。  相似文献   

8.
山陕会馆是洛阳市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落,其建筑装饰最有特色的部分集中在琉璃照壁、木雕、彩绘、石雕等建筑部件上或建筑环境中。文章考证和分析了该馆的建筑装饰,论述了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调查法,对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的发掘及其保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建筑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加强合理开发与保护措施,对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人会馆碑刻资料是目前所见反映明清时期商业城镇发展和市场层级状况最具价值的资料之一.会馆的创建、重修经过可展示该帮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过程,也间接地反映出会馆所在城镇的商业发展脉络.碑铭所镌捐款部分是研究商人经营活动和市场实态最为翔实的资料,其所显示的各城镇商业规模和特色,以及腹地范围等信息是其他资料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关于抽厘率的记载,可据以对商业规模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1.
以社旗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跟随雕刻工程和追访雕刻匠师等方法得到一手资料,并对山陕会馆雕刻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整理总结,分析归纳了雕刻题材的商儒并重、装饰的繁复性与兼容性、艺术视角的民间性、雕刻风格的繁缛精细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须弥山石窟现存的碑刻题记主要是唐至清代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多,内容较为丰富。依据现存的碑刻题记和有关史料,考证、探析碑刻题记对须弥山一些洞窟的开凿年代、历史名称沿革、宋夏关系、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的发展、哀落及补史之阙等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荆门碑刻》是焦知云先生以今天湖北省荆门市为界限,搜集、整理而成的古今各类碑刻集,其中明清碑刻有644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文章将分人物、社会生活、教育、宗族、宗教五个方面介绍《荆门碑刻》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山陕会馆是河南省社旗县的一处重要文物,其艺术装饰历来为人称道.然而其画面不仅优美,从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代先哲思想更为可贵.探索会馆的悬鉴楼、大拜殿、马王殿等建筑艺术装饰中所折射的先哲生态智慧内容,不仅有助于充分汲取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文化精髓,而且有助于认识树立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宜阳县白杨镇山陕会馆于康熙年间由晋陕商人出资建成,乾隆年间修缮后称关帝庙,后经过嘉庆、道光、民国和现代不同时期数次修缮与改建,屹立至今。山门戏台的建筑形态,东西两廊、大殿配殿俱全的建筑规模,经常进行的戏曲演出,大殿内的众多壁画,反映了清代白杨镇经济和戏曲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论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的传统德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探析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中蕴涵的民间传承文化的教育内涵出发,以四个表现场景为依托,分析其所表现的流传于民间的丰富德化教育内涵,包括处世观念、经营哲理、求上、求学、求财、求福、求禄,讲究诚信,讲究进退,讲究门面的经商理念,儒、佛、道哲学理念融合状态、表现形式等,以挖掘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在当时的德化教育作用,为当今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艺术语言论据。  相似文献   

17.
清代聊城山陕会馆保留下来的十九通石碑中,详细记载了会馆修缮过程中的收支情况,收入包括各家店铺的捐献,支出包括物料、工匠费用等。其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经济社会问题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东汉碑刻中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史料内容,涉及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至语言文学、哲学、文物等众多领域。东汉碑刻在小学、今文经学及书法方面的贡献已广为人知。但是,它蕴藏的丰富的史料内容,至今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它在校订史籍方面的价值,更是其他资料所不能替代的。本文对部分东汉碑刻进行总结,以阐释其在此研究领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河南南阳社旗山陕会馆建筑设计装饰的艺术文化内涵进行专题分析探究,分为四个构成场景进行归纳,并按照会馆先后次序依次展现,着力挖掘蕴涵在民间建筑群中的艺术文化特色,其表现的中国古代商人求上、求学、求财、求福、求禄,讲究诚信,讲究进退,讲究门面的经商理念;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儒、佛、道结合的哲学观念;精湛的建筑装饰艺术等。  相似文献   

20.
清代河南北舞渡镇交通便利,再加上处于赊旗与周家口两大商镇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随着河运商路的活跃和发展,成为水陆交通要道与货物集散地,吸引了大批外来客商尤其是山陕商人来此经商,成为经济繁荣的商业转运型市镇。山陕会馆的兴衰是清代河南北舞渡市镇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