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庭来 《科教文汇》2012,(33):186-187
幼儿撒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幼儿说谎是一种本性,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师长的教育态度,如果对幼儿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教师和家长发现幼儿说谎时,应有针对性地解决.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有说谎、私拿别人的东西等不良行为,也可能是受了成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幼儿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对此教师和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明智的做法是处处以身作则,当好幼儿的榜样.说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幼儿撒谎不是品质问题,只是一种心理需要.每个幼儿都存在着说谎行为.幼儿的说谎行为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有家庭及社会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幼儿的说谎行为,仔细去分析幼儿说谎时的心理.根据幼儿撒谎的不同心理,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孩子说谎是怕家长生气孩子讲真话,不要惩罚他 说谎是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孩子的说谎行为是家长教育不当的结果,因为孩子不能区分真实和想象的不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四  相似文献   

3.
蔡静 《知识窗》2014,(16):77-77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如果基础打得不牢固,那么孩子就不容易建立健全的人格。”无疑,人在幼年时接受诚实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家长都不喜欢孩子说谎,更不会鼓励孩子说谎。但是,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又不纵容孩子说谎呢?  相似文献   

4.
陈依 《科学生活》2009,(4):46-47
说谎不一定是不诚实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两至三岁时,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育不成熟,还不能看出自己言行之间的直接关系。对他们来说,行为远远比语言重要得多,而语言都是模糊的,有多重含义的。三岁左右的小孩并不明白,故意说谎误导别人是不对的。专家们认为,事实上这时候稍大一些的孩子对说谎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幼儿比较爱说谎,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这种现象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幼儿有时故意就会显得很夸张。因此,对待说谎的幼儿,老师与家长不必太在意,但要正确引导,用心去关注,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幼儿的说谎便会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6.
王小艳 《内江科技》2011,32(11):199-199
本文主要从幼儿容易出现羞怯感这种心理行为来探讨幼儿产生这种问题行为的原因,认为亲子教养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这种自我防御反应的产生有密切关系.故为了减少和避免幼儿问题行为的出现提出一些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是在孩子自身基础上。"幼儿的感恩意识的培养也要以幼儿自身为基础的,因为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在幼儿期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孩子的习惯容易养成。因此,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8)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有了发育良好的身体,才能有愉悦的情绪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时期需要大人的精心照顾,但不能过多的代替孩子做事,因为孩子是在生活中学习自理的,不能什么事都依靠大人,会影响孩子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易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于是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在快乐中接受教育,感受编织特色的奥秘,产生"我要学"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的幼儿很"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伪分享的现象存在较多。笔者运用观察法、文献法、案例等方法对幼儿分享行为问题的分析,提出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瑞吉欧环境创设中,教师的做法是:幼儿园不能有一处无用的空间;校园环境要跟着幼儿的需要变化,让幼儿与环境"对话"。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探索周围环境有着极大的兴趣,这就使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把教育意义隐含于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所谓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好的习惯。"人的一生中,有很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由于视觉障碍,很多视障幼儿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把他们当成"小公主"、"小皇帝",事事顺从,孩子提的无理要求也样样满足。这就导致这些孩子在入园之前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傲慢无礼等不良的习惯。如果不及时地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矫正不良习惯,这必将对他们今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个幼儿要健康成长,就好比花儿美丽绽放,需要阳光、空气、水、土的滋养,园丁的精心栽培。幼儿美好品质就犹如这些养分,能育人茁壮成长。幼儿园的孩子百花齐放,个性迥异,其品质表现也不一样。有的家教重视的,孩子身上有许多好品质,如:讲道理、讲文明、爱劳动、爱惜玩具、乐意助人、合作分享等;反之,有的孩子身上有诸多不良品质,如:懒惰自私、霸道无理、爱说脏话,爱打人说谎,爱抢玩具图书等。  相似文献   

14.
独生子女的家庭,许多孩子养尊处优,独立意识越来越差,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强,生活自理水平低下。过分的依赖会导致幼儿在童年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成年后也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或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严重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全发展,削弱了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本文对家园携手帮助孩子摆脱依赖作一探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的意识观念不断更新,对幼儿教育也更加关注。但是,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角色教育观念刻板化、教育内容缺乏"双性化"人格指导、教育特点不全面、教育方法分析不深入等现实问题。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教育努力;需要引进男性教师;父母的共同参与也是幼儿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重点;最后,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形成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初级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俗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它简明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一个孩子只有经历了幼儿时期正确的教育过程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个教育过程中就需要父母师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幼儿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该清醒和理智的看待其教育问题,防止出现当代“仲永”一类的教育悲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思想品德的早期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幼儿园更将德育视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日生活中无不渗透着思想品德的教育.但幼儿在集体相处之间仍会表现出许多的"消极行为"令人十分担忧.那么,怎样消除幼儿间的"消极行为"呢?主要结合十多年来的幼教实践与理论谈谈自己的体会,并以此希望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的双边教育力量,促进了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徐云 《科教文汇》2014,(12):197-198
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亲密的抚养者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安情绪和不适应行为,而这种情绪和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它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新入园的幼儿分离焦虑主要是由陌生环境、人际关系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所导致的,根据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缓解策略。  相似文献   

19.
科学活动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培养幼儿爱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但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只重智能教育而不重视心理教育,并不是"完整教育"。由此,老师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特别注重了对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使之成为幼儿积极投入科学活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徐云 《科教文汇》2014,(4):197-198
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亲密的抚养者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安情绪和不适应行为,而这种情绪和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它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新入园的幼儿分离焦虑主要是由陌生环境、人际关系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所导致的,根据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缓解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