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忠慧 《文教资料》2007,(28):46-48
魏晋审美人生最基本的形态是超越。超越性是哲学的最高本性,是基于最基本的人性的。魏晋审美人生的超越性有多种形式,即超越苦难、超越形体、超越名教等等。魏晋的这种审美人生形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嵇康所处混乱昏暗的社会表现出的放达自由、博洽多闻、做视名教、不拘礼法、愤世嫉俗的人格魅力。揭示了嵇康人生审美境界的核心就是“超越”。它分为两个层次:人与社会,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人与宇宙,主张“审贵贱而通物情”。阐述了嵇康美学思想的丰富性与矛盾性,其思想主要受道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儒家乃至道教、阴阳五行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课文《题西林壁》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第一次游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题西林壁》的“题”是书写的意思,作题诗解。“西林”,即西林寺,是庐山上的一座庙宇。“题西林壁”,即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全诗四行共两句。第一行:“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即正面看,“岭”,不很高的山,形状长而平;“峰”,山的尖端,形状尖而高。这行诗的意思是:正面看庐山是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大岭,侧面看庐山却成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陡峭高峰。第二行:“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行诗的意思是: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近及高低不同…  相似文献   

4.
5.
【设计思路】《题西林壁》(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阐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前两行),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后两行),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相似文献   

6.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傑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段话的意思,在《庄子》一书中,反复出现,多次强调。如果说,整部《庄子》是一首气势雄浑、神奇瑰丽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过程中,美像一道璀灿夺目的彩虹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我们为了寻求美,排成一条长队,为了理想和青春,把美来追寻。"美向何处寻?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如何?这里,我就美学史上的三个重要命题,即  相似文献   

8.
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作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蕴丰富。仔细品赏。会发现其中"以诗语禅"的禅佛旨趣。赵宋王朝言论严格,禅学盛行。苏轼一生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思想意识复杂矛盾,集儒、道、  相似文献   

9.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傺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段话的意思。在《庄子》一书中,反复出现,多次强调。如果说,整部《庄子》是一首气势雄浑、神奇瑰丽的生命交响曲,这段话就是其梦幻般的主旋律。属文虽短,却微言大义。至博至深,借此一“斑”,可以窥探到庄子思想精神之全“豹”。  相似文献   

10.
《斑羚飞渡》一文,作者沈石溪用情感深沉的笔触,明朗而优美的语言,细腻而生动地记叙了一群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感人故事。它文情并茂,动人心魄,在审美情趣上尤具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论"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关语"在具体语境中有幽默、讽刺和创造意境、描写心理等语用功能,"双关语"常借助"语言变异"手段达到一些特殊的语用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讲述了关于一对鞋匠兄弟恪守职业道德、追求工艺品质而已以悲剧告终的故事.主人公身上具有唯美主义者、硬汉、悲剧英雄的特质,其追求彰显了人类对美与真理的永恒向往与不泯信念.  相似文献   

13.
杨慧娟 《海外英语》2012,(15):205-206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讲述了关于一对鞋匠兄弟恪守职业道德、追求工艺品质而已以悲剧告终的故事。主人公身上具有唯美主义者、硬汉、悲剧英雄的特质,其追求彰显了人类对美与真理的永恒向往与不泯信念。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中"比"卦的卦象和卦意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基本思想。"比"即为象征,以"赋"与"兴"作"两翼","赋比兴"实际构成中国诗学中完整的象征主义。如果说"赋"代表了一种"醒","兴"则代表了一种"醉",而以"比"为核心的"赋比兴"在整体上体现出了中国文艺理论中这种似醉还醒的象征主义精神,它们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给予文艺创作一种坚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移觉格是不同知觉之间的挪移、沟通所形成的修辞现象,而且移觉格在运用时,往往是用一种乃至多种知觉,来表现其它的某种知觉,也就是因为有"被表现者"和"用作表现者"的不同,因此可以依据"主要知觉"与"辅助知觉",来对移觉格进行新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林徽因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以独具的艺术魅力成了当时文坛上一道清丽迷人的风景。由于作家本人的出身教养、艺术趣味、性别身份及当时的现实环境等多种原因,使得其小说创作既充溢了女性的温柔婉丽,又有学者式的聪慧睿智,同时还隐含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时伤世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单纯与繁复,宁静与喧嚣,婉约与雄浑,静态与动态等多元化的审美风格趋向。  相似文献   

17.
“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指的是“道”,亦谓合乎“道”之特征的音乐,也可理解为音乐的内宇宙或深层意韵。它虽以无声之“道”否定人为有声之乐,其意义消极,但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与合理的美学因素,能够启迪人们探索“音声”之道,进行所有的艺术创新,从而感染人、启迪人。  相似文献   

18.
北宋词人对于人的存在与意义、人的生命与价值有着非常自觉的思考。在繁华盛景中,词人们却常常感慨时光流失和生命短暂,抒写人生的无奈。其作品中既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又有理想幻灭后的悲惨凄迷,更多的是摆脱不了现实烦恼和忧患所作的一种精神上的挣扎。北宋词人浓郁的生命意识和审美倾向是由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冰心的代表作《寄小读者》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通过对爱的歌颂,表现生命和谐之美,由此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美学理想吻合了造就理想人格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也体现了人类精神追求上的终极目标,在道德亟须建设的当今社会,此作品更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坤的作品作为反精英的精英文化文本,她在对文学、文化、精英话语的解构、颠覆中始终贯穿着某种女性知识分子视点的潜在的文化表述,在其作品《游行》中女主人公林格的塑造上,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在建构了一定的女性主体意识之后的知识女性的诗意生命无处皈依问题的深沉思考和迷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