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洛 《课外阅读》2009,(23):16-17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支优美的民歌唱了多少年后,我终于来到了台湾的阿里山;  相似文献   

2.
《阿里山的云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的是阿里山最负盛名的美景奇观——云雾,这里的云雾风韵多姿、变幻无穷、神秘诡谲。阿里山是个景色秀丽的旅游胜地,有人把云海、日出、樱花和神木称为“阿里山四大胜景”,而云海则是阿里山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美丽奇观,被称为台湾八景之一。教学这篇课文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受景物的美,领略语言的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一、读通课文,整体感知阿里山的云雾的特点教学略读课文,应该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  相似文献   

3.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句唱遍全国的歌词一下子把阿里山唱红了。而我今天就要去游览向往已久的阿里山。  相似文献   

4.
陶圆璐 《家教世界》2013,(10):78-79
教学过程:一、亲近阿里山(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初一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书)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二、走进阿里山(自主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阿里山哪些景点?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抓住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神韵。(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教  相似文献   

5.
《阿里山的云雾》一课描绘的是阿里山最负盛名的美景奇观——云雾,表现出了阿里山云雾的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神秘诡谲的美。由于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主要应该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景物的美,领略语言的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通过引导朗读,让这种美融于学生胸臆,在他们胸中流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激趣入语境上课伊始,教师可配乐展示阿里山的风光图片或录像,同时进行充满激情的描述。例如:亲爱的同学们,看,这就是宝岛台湾的阿里山。在台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  相似文献   

6.
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我国的社会主义,这也是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有人说:“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同样是一个没有民主的国家”。“四十年社会主义的岁月,是令人失望的。”“四十年的失望,根源在于四十年的社会制度本身,近四十年来的幻想破灭归咎于社会制度本身。因此,实现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封建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小朋友们,学习了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你们一定爱上了美丽的蝴蝶谷吧?台湾是个风景秀丽的海岛,还有很多和蝴蝶谷一样美丽的地方呢,快跟我去看看! 我们先去阿里山。传说是一个叫阿巴里的酋长打猎时发现了这座山,而且带领他的族人来居住,后人就称呼这座山为“阿里山”了。  相似文献   

8.
走进台湾     
小岛 《小学生导读》2015,(Z1):24-27
对许多人来说,台湾一直是个遥远而美丽的传说,那里有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里有歌,“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那里还有“绿岛小夜曲”,有如画的日月潭……  相似文献   

9.
山谷的起点     
一位烦恼的妇人来找我,说她正为孩子的功课烦恼。我说:“孩子的功课应该由孩子自己烦恼才对呀!”她说:“林先生,你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试考第四十名,可是他们班上只有四十个学生。”我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很高兴!”  相似文献   

10.
一、准备阶段 放松活动:①扭颈②曲肩③活动手指(配上《阿里山之歌》的音乐) 二、导学阶段 1.导入新课。 教师问:“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好)游戏的要领是每个同学按顺序说出“一只青蛙、两只青蛙、三只青蛙……分别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当时有的同学不能及时说出时)教师引导:青蛙的只数少,你们能很快说出,当只数多的时候再马上说出就不容易了。今天老师来教给同学们一个简单的方法,你们想不想学?学生齐答:想。  相似文献   

11.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古柏行》,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诗写得生动形象,也极有气势。但是宋代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对“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两句提出异议。他说:“古柏‘四十围’是直径七尺,而高‘二千尺’不是太细长了吗?”其实,沈括这种批评是错误的,错在用算术来解析诗人的话。因为读诗,不  相似文献   

12.
红学大师俞平伯先生临终前对自己过去否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深表遗憾,并寄语后人要重新评价。本文运用有关美学理论考察了否定后四十回的评论的理论依据,认为续作研究之出现迷误,主要原因在于评价方法和评判标准不科学:一、论者“用前八十回来攻后四十回”,这是就事论事的经验主义美学方法;二、指责续作“背离了原作精神”,主张“斥伪尊真”,这是不计艺术效果的文物鉴定式的认识判断,价值结构是单向的;三、所谓错误地安排了贾府“家道复初”的结局,给悲剧换了一个喜剧性的尾巴,这是运用二元的自然消亡的悲剧观来贬斥一元的伟大的性格悲剧;四、所谓后四十回宝黛“以双重性格的人物出现”,这是把独创性当成败笔,暴露出评论者那单一静止的个性理想。重评后四十回,当务之急是矫正此种理论之偏差。  相似文献   

13.
课堂虽然空间不大(四十来平米),人数不多(四十几号人,每堂课的时间不长(四十几分钟),但是,构成课堂教学的要素却是多多。这就导致测定好课的标准似乎也是千头万绪、众说纷纷。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上一大堆“必须”的话,都不能说没有道理,也不能认为与好课标准无关,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我们探讨“什么是好课”这个永恒话题的时候,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关注好课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也就是说可以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能概括好课要义的那一处“纲”才好。拙文提出的“有效交往”这个“纲”,关键词有二:一是“交往”。交往是人…  相似文献   

14.
走进阿里山     
无论是在天南海北畅游,还是在书山碟海游历,你的艰难寻找、你的惊喜收获,都值得珍藏在这里……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句唱遍全国的歌词一下子把阿里山唱红了。而我今天就要去游览向往已久的阿里山。阿里山上有一片莽莽苍苍的林海。一踏进阿里山森林公园,一股新鲜、清香的气息扑面  相似文献   

15.
近日,重读郑燮的一首七言诗,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郑板桥总结四十年来画竹的经验之谈,深刻地揭示了绘画的艺术规律。即就学习绘画而言,除删繁就简之外,有一个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的过程。我想,世界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语文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事多年的教师不是也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吗?我们可否说“生——熟——生”也是一个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公式呢?我国的语文教育经过了几次大的变革,每次变革,我们的…  相似文献   

16.
阿里山游记     
2012年10月1日晴"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勾起了我们对阿里山无限的向往。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抵达阿里山,一睹使我魂牵梦萦的姊妹潭和香林神木的迷人风采。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山上凉爽的空气驱走了我旅途的炎热,高大笔直的树木带给我不可思议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愉快的性格     
以前,法国有一名总统叫戈达,他一向是以“急智、机智”出名。一天,一位英国太太问他:“法国女人是不是真的比其他国家的女人更迷人?”戈达毫不犹豫地说:“那当然!因为巴黎的女人二十岁,美如玫瑰;三十岁时,也像情歌一样迷人;而四十岁时,就更完美了。”那位英国太太又问:“那么四十岁以后呢?”戈达总统微笑着说:“太太,你知道吗,一个巴黎女人,不论她几岁,看起来都不会超过四十岁啊!”有一个英俊的美国青年,住在一家度假旅馆中,但是他迷迷糊糊地走错了,未敲门,就走进一位老太太的房间。“对不起,我走错房间了!”英俊青年抱歉地说。“那倒也不一…  相似文献   

18.
急来抱佛脚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写过近四十部歌剧。他的许多歌剧序曲,都是在歌剧上演的前夜或当天,在“急来抱佛脚”的紧迫状态下写出来的。他甚至认为作曲必须在“急中”才能“生智”。有一次,他劝告一位青年歌剧作曲家,非到演出的前夕,不要动手写序曲时,说了下面一段有趣的话: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路《阿里山的云雾》是人教版语文第10册的第2课。它写的是阿里山最负盛名的美景奇观——云雾,写出了这里的云雾形成的那种丰富多姿、变幻无穷、神秘诡谲的美,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篇略读课  相似文献   

20.
李样 《初中生》2016,(23):20-21
“老班”姓黄,四十出头,中等个,是个典型的乐天派.他有句名言:“天塌下来,有高个子先撑着;地陷下去,有矮个子先垫着.”可见,没啥事能让他愁的.不过,事情总有例外,咱“老班”也有愁眉不展、心绪不宁的时候.这忧愁呀,一来了,就得有人分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