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前些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拙文《打粉打到后颈窝》,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不少传媒界友人来信赞同拙文的观点。那篇拙文开首,我曾引述了一个例子:一位市长在本市一家商场后院夜晚发生火灾后,赶到现场指挥灭火。这本是“公仆”应尽的职责,正常的工作。有位记者现场采访中却向市长提出了一个不适当的问题:您在大火发生后深更半夜赶来亲自指挥抢救,请问您有什么感  相似文献   

2.
大火过后,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大楼的主体建筑进行拆除。那么,带来的损失会达到100%而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消息:大楼已经上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筑工程一切险",保期到2009年6月  相似文献   

3.
上海胶州路“11·15”大火令人震惊。 风停了,烟散了,浓烈的焦味仍旧盘旋在它的周边,被烧成空壳、摇摇欲坠的空调外机,洞开的窗户,脚手架上垂挂的消防水管,让这栋刚刚在烈火中被吞噬了58条生命的大楼更加令人望而生畏。  相似文献   

4.
1994年,我台收到通讯员来稿近万篇,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却是一条不足300字的消息引出的一次人物宣传。事由是这样的。1994年7月31日下午6时,我台通讯员打来电话:“今天下午5时半,北吴集乡余庄村九组青年刘兆伦,在领居房屋失火后,连续3次冲进大火封门的屋中抢救邻居的财产。在最后抢救一辆自行车时,电线断落,触电身亡。”这条消息是作为一般消息处理还是作为重要消息播出?编辑部内产生了分歧。有人提出:“为一辆自行车值吗?”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衡量消息的新闻价值的争论。争论的结果认为,问题核心不在抢救物品的经济价  相似文献   

5.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白庆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来概括通讯式的消息:“总而言之,它是用消息和通讯的两种文体交叉的写法写作的新闻文体。它既有消息主题的客观性、严肃性,又有通讯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性。”他还称赞说,这是我在新闻体裁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这种赞扬让我有些汗颜,因为这…  相似文献   

7.
说实话,当记者谁不想写好新闻,作为一个地方记者,我也有这份“野心”。 可是,说来也巧,从1984年,一直到1991年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揭晓,我有8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奖。 1984年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 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与乡长的对话》,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相似文献   

8.
初学写新闻稿时,因文化素质差。新闻知识欠缺,仅仅依靠零星看报学着写,凭一股热情投稿,换来的全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记得有个编辑在给一青年作者来信中说过,搞文字工作,要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不行,得慢慢儿来,先写自己能写的。于是我便以“群众呼声”起步,又及时传播各种市场信息,继而发展到采写消息稿,形成了我写稿的“三级跳”。第一跳是以群众利益为主题。反映他们的心声,替他们说话。身在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身同感受,写这类稿常常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于是便有一篇篇反映群众心声的篇章公诸于电台、报刊。从我发表的篇目看,25%的稿子都是反映这方面的。有呼吁架有线广播  相似文献   

9.
金鸣  金真 《军事记者》2006,(11):15-15
一出好戏,不但应有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人依依不舍。同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引人人胜的开头,还应有一个精美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对其爱不释手。我们知道,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要使自己的新闻作品的结尾成为凤尾,邪就得善于创新。紧扣事实不空泛笔者认为,新闻结尾应该紧扣新闻事实脉络不空泛,要有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眼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新闻结尾写的是一套比较原则的话,给人以空泛的感觉。比如,报道某项新制度落实的情况,结尾时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喜爱用这样的套话:“推行这项制度后,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等等,这就未免流于空泛。新闻要用事实说话。1980年全国好新闻《随县县委书记走访包产户》,其结尾是这样写的:“消息传开,干部社员高兴地说:有县委书记撑腰,我们广开致富门路的胆子更壮了。”县委书记走访并鼓励包产户,解除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这点由老百姓自己说出来,显得亲切、自然和实在。结尾的内容要有事实,但这个事实最好不是一般的具体事实,古人强调“收结恒须紧张”,“收处须有完固之力”。新闻的结尾内容要有所浓缩和集中,主题思想应凝炼和有所升华。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的《短秤一两赔罚一斤》结尾是:“信誉赢得了顾客,黎家肉担经常出现顾客排队购买现象,生意好不兴旺!”写进结尾的这个事实就很有概括力,出色地起到了结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广播电视消息的写作弱化,消息的主体地位在削弱。主要表现为:重通讯轻消息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写消息的人越来越少;消息的整体质量差,远远比不上通讯和新闻专稿,见诸于广播电视大量的是内容平淡、手法陈旧的平庸之作,精品佳作少,严重影响了新闻宣传的社会效果。为什么消息的写作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认为“消息没有份量”。不如通讯和新闻专稿有份量,有影响,有的认为“写消息没有水平”,容易写得很,不能反映水平,有失自己的身份。二是作风上存在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写稿总想写“大消息”,认为发表出来“块头”大,作者“水平”高。但经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才领悟到“小消息”可做大文章。 因为,不论写“大消息”还是“小消息”,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把只能写成“小消息”的选题硬性“拉”成“大消息”,那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业余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会抓热点、难点以及经验报道等“大消息”的采写工作,一方面在抓“小消息”报道选题时也要有“战略眼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小消息”并不亚于“大消息”的作用,“小消息”有它的独到之处和较强的优势。一般说来,“小消息”反映的是一件新闻题材的主体骨架,比较容易采写。经常写  相似文献   

12.
“妈,我告诉您一件很恐怖的事,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烧死的人,真是恐怖。”这是消防员张虎在7月1日写给母亲的信。4个月后张虎成了他不愿看到的“面目恐怖的人”。 衡阳大火,使20个年轻的生命化成轻烟。这应该是1949年以来最为悲壮的一次消防战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中,用得最多的要算写消息。作为新闻记者,最要紧的就是要学会写消息,就象一个战士,不管你是什么兵种,都要学会用步枪。尽管如此,拿起笔来,却往往难以运用自如,枪响靶落。难怪有人感叹:消息最难写。开始我并不太相信。以后时间长了,才渐渐懂得,消息的确比较难写。所谓难写,是指把消息写好,写得有吸引力,叫得响,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从1984年到1986年,我俩个合作写出了三篇全国好新闻:1984年与杜国堂、陈宪文合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见河北日报1984年1月19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好新闻;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和乡长的对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6月2日二版),被评为全国三等好新闻;1986年写的消息《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见河北日报1986年3月14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一等好新闻。这三篇全国好新闻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报道改革,改革报道。  相似文献   

15.
先说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某县,一专职新闻干事写了篇针对本县弊端的批评报道,见诸报端,不想竟引起县委书记勃然大怒:“胡闹!我们拿钱养着你们这些新闻干事,难道是让你们戳屁股的吗?”言者,“理直”气壮,闻者哭笑不得。然而甭管是哭是笑,我倒觉得这位县委书记的“道理”是从另一角度(且不说“从反面”  相似文献   

16.
“妈,我告诉您一件很恐怖的事,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烧死的人,真是恐怖。”这是消防员张虎在7月1日写给母亲的信。4个月后张虎成了他不愿看到的“面目恐怖的人”。 衡阳大火,使20个年轻的生命化成轻烟。这麻该是1949年以来最为悲壮的一次消防战  相似文献   

17.
从1984年到1986年,我们写的三篇报道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我们与杜国堂、陈宪文合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见河北日报1984年1月19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好新闻;1985年我们两个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和乡长的对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6月2日二版),被评为全国三等好新闻;1986年我们两个写的消息《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见河北日报1986年3月14日版),被评为全国一等好新闻。这三篇新闻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报道改革,改革报道。  相似文献   

18.
去年3月2日,我们正在邢台地委召开的全区创业立功表彰会议上采访,打算找个由头,报道一下创业立功活动的经验.这天下午,人们刚听完报告,会务组的同志跑到我们住宿的房间,告诉说,今天晚上有节目:县委书记到地委会议室看《新星》。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两个几乎同时脱口而出:“怎么,地委让县委书记看《新星》?”我们立即给地委书记打电话,询问为啥要组织县委书记看《新星》。地委书记李侃说:“《新星》的主题是改革,我们处在改革之中,有必要让地委委员和县委书记看看《新星》,对照自己,改进工作。”并且说:“今晚先看三集,让县委书记回去布置一下工作,择口专门请上来接着看完。”我们说:“什么  相似文献   

19.
“让消息唱主角,多发消息,多发短消息”,近年来这些呼声不绝于耳。但是收效甚微,时下消息越来越“肥胖”了。现在应该发出给消息“减肥”的呼吁了。 当今很多人由于营养过剩产生了肥胖症,既影响形象,又危及寿命,“减肥”保健应运而生,种种减肥药、减肥茶、减肥膏、减肥带冲向市场。然而,“消息肥胖症”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消息的主要特征是短,这本是“祖传秘方”。新闻界为“短”大声疾呼,几乎已经声嘶力竭。然而消息却是越来越长。随便翻开几张报纸,可以看到要闻版上长达几千字的消息。某报今年5月头版头条发表的关于某镇发展乡镇企业的一条消息,长达7826字。翻开一家地市报一个月的合订本,发现竟有5天头版都是“老三篇”,即除了照片外,每版只发了三条消息,没有一个是2000字以下的“瘦子”。与时下的肥胖症一样,有的“不限制体重”,记者随意写多长;有的“不注意节食”,冗长的背景、繁杂的过程、无味的空话统统写上;有的“拒绝服药”,领导一再呼请扬“短”避长,记者却越写越长,编辑越发越长。消息加长、增肥、变胖,读者生厌,信息量少,违背了  相似文献   

20.
《大众日报》刊发的消息《台儿庄古城:舍了房产换遗产》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大众报业集团主要领导直接指挥而产生的收获。回忆采写过程,我们的体会是:站在高处才能看得准,带着问题才能访得准,深下去才能写得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