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扶”与“放”王永奇根据阅读课文半独立阅读的性质,教学方法应该是半扶半放、扶放结合。“扶”就是通过指引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半扶半放”就是既要放手,又要作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一、怎样“扶”1.从重点训练...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作文教学是长期艰巨的工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小学擞师指导学生写作像教获子学走路一样,经历“牵-扶-放”的历程。“牵”着低年级学生学说话,“扶”着中年级学生仿写作文,”藏”手高年级学生猿豪竹文,灵活指导。  相似文献   

3.
统编小学语文第九册除了三类课文,还安排了《习作例文》四篇。在编排上,《习作例文》属于第二类课文(阅读课文)。讲授这类课文,既要体现“半扶半放”的原则,又要完成它所担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双重任务。怎样搞好《习作例文》的教学,我的体会是: 一、教学目的要单一,重点要突出,内容要集中《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文。通过一家人在过花生收获节时,父亲和姐弟几人的谈  相似文献   

4.
一、何为“扶放’”阅读课文,是安排在讲读课文之后的半独立阅读性质的文章。“半独立阅读”,就是有“扶”有“放”,“扶放结合”。“扶”就是教师引导、讲解与小结。“放”,就是学生自学和知识的运用。阅读课为对么要“扶放结合”呢7就阅读课文的作用来看,教材安排阅读课文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本组讲读课文中重在训练的语文基本功在阅读中加以运用,逐步形成阅读能力。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就阅读段文内容特点来说,多数简单易懂。这两点决定了阅读课文的“要放”与“能放”。而就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是循序…  相似文献   

5.
由教师向学生、由教向学的重心转移是现代教学的显著特征。在我国,这种世界性潮流的具体反映便是在理论界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新命题。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划分为课内教读、课内扶读和课外自读三种形式。其中,课内扶读集中反映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性,是课内教读通向课外自读的桥梁。课内扶读的“扶”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主导性,它是“放”的条件;“放”是“扶”的效应,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进行扶读教学的前提是精选扶读课文,编制与教读课文相一致的扶读教材。当然,本文旨在探讨扶读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借鉴。小学语文按新《大纲》要求分成三类课:一类是讲读课,着重在“扶”;二类是阅读课,着重在“半扶半放”,三类是独立阅读课,着重在“放”。小学语文分三类课是实现落实“双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个教学月的的有效措施。小学数学也要实现这个教学目的,按小学数学新《大纲》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相似文献   

7.
一、“教——读”迁移。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是以读写能力的训练项目为主线编组的。在每一组课文中,又有讲读课文(一类课文)和阅读课文(二类课文)之分。讲读课文以教读为主,主要由教师讲清读写能力的训练点,是“举一”。阅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读写能力,是“反三”。通过两类课文,体现由“扶”到“放”,逐步落实读写能力训练项目,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通用教材中编排三类课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迄今为止,三类课文的教学,普遍仍出现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与专家及教研人员的研究存在着较大差距的现象。“我逐句逐段滔滔不绝地讲,不厌其烦地‘灌’,学生还这样差,要‘扶’,还要‘放’,怎能放心!管它几类课文,还是多讲一点好”。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和不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就是造成上述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怎样转变这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觉得三类课文的教学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切实转变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就必须做到“三抓”和“三明确”。下面试以六年制第九册第七组课文为例,具体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的功能,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读懂课文的能力;二是在讲读与独立阅读之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半扶半放,扶放结合”。“扶”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引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读懂课文。联系到教学实际,教师的指引和点拨,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只有在这样的前题条件下,才能“放”,放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读懂课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呢? 一、设问要抓住课文的关键矛盾启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0.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它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 ,要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分析力等多种能力于一体 ,是素质教育中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学阶段 ,学生如果能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 ,必将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无穷。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尝试“教、扶、放”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所谓“教、扶、放”教学法 ,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 ,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倡导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处理信息 ,独立获取知识。变学生被动“学会”为主动“会学”的教学方法。就如同培养孩子学…  相似文献   

11.
提高初中学生三点做法乔冠虎在从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对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做了一些探索,并归纳出了三点做法:一、把提高学生自读能力作为贯穿阅读教学始终的目标。教学中,我以教读课文重在“牵”,阅读课文重在“扶”,自读课文重在“放”的一条...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摘     
阅读教学的“扶”与“放”所谓“扶”,就是指导、点拨、提示,以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所谓“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逐渐读懂课文。扶是手段,是方法;放是目的,是重点。扶与放的关系是师生在教与学中的位置关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这种能力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三类课文的教学,由以扶为主,到半扶半放,再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课教学中,是扶好?还是放好?有的主张是先扶后放,有的主张先放后扶,看法各异。我认为,扶与放,不仅是自然课堂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手段,而且是两种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讲授艺术,是矛盾的统一。教学时,如果灵活地运用“扶”和“放”,做到以下几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发展智力,都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扶”和“放”的关系。所谓“扶”,是对学生的启发、指导,是针对“灌”而提出来的教学手段,其目的则是放。扶而不放,那就使扶流于形式,失去意义,因而不能发挥作用。同样,不扶而放,也是不行的。我认为在处理“扶”和“放’这一对矛盾过程中,核心是“放”,即让学生去思考探讨新问题、去自行发现总结新规律。舍此,也就失去“扶”的意义。然而,“放”是需要“扶”的。不扶而放的“放”,是一种盲目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感到“过河”无桥,不知从何入手,造成探索科学知识的困难,因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近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梁启超提出阅读教学要“分类”、分组、分期”的主张,如今通过单元教学实现了,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由讲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类课文组成,高中每单元则由讲读和自读两类课文组成.无论是初中的“三合一”,还是高中的“二合一”,教学中都必须以教材为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教学单元中,讲读是重点,教方法,是“举一”;自读为实践,学以致用,是“反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教学课的章节安排那样,一个单元就是“一章”,具有整体性;一篇课文就是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包括讲读课文《黄河象》、阅读课文《落花生》、独立阅读课文《小青石》、读写例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基础训练。根据这一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要求,教学时应围绕“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个训练重点,在对三类课文的逐课分析时,抓好在一类课文中揭示规律,教给方法;在二类课文中体现规律,引导运用,在三类课文中遵循规律,试用方法。这样从扶到放的三个层次,就可达到重点突出,前后贯通的目的。具体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统编本教材自三年级上册开始编排略读课文,以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充分体现由扶到放、由课内到课外的设计原则。其中,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精读课文之后,这就要求教师要区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正确认识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略读课文精教精讲”和“略读课文随意忽略”两种极端情况,这就失去了略读课文在统编本教材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鲁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三类课文:一类是“精读课文”,这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单元的前面。另一类是带※的“略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粗略读一读”的课文,这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单元的后面。再一类是带“△”的“自读课文”。这类课文都是集中安排在每一册的后面。这三类课文的设置顺序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扶”到“放”的基本规律。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到“自读课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读书方法、尝试运用读书方法、锻炼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引领逐步减少。学生的自主读书逐步强化。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课本设置的课内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补充和延伸。这类课文要求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每篇课文一课时。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类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注重学法指导,不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就是把它处理成讲读课文。如何处理这类课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明确教材特点,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法、学法。从讲读课文到课外自读课文的过程来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课内自读课文处于由扶到放的中间环节上,属于半扶半放的那一类;从课内自读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来看,课内自读课文紧承于讲读课文之后,利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来学习这类课文,其编者意图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时间: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上午教材:通用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十二课教时:共三教时,本实录是第二教时教师:长沙市清水塘小学杨瑞华说明这是杨老师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会议代表上的一节公开课。第一教时主要教学生字,初步读通课文。第二教时重点讲读课文第一段,半扶半放第二段。第三教时讲读第三段,着重讨论“科学的大门在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