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小平关于和平是当代世界一大主题的理论,是我国制定内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将维护世界和平与反对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方针,指明了我国国际斗争的主要方向;和平共处原则的流畅发挥,不仅妥善处理了一系列棘手的国际问题,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找到了一条更加切实可行的道路;邓小平虽不曾明确提出过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邓小平的话里话外、字里行间发现“和平崛起”理论的真谛,他是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最早倡导者。  相似文献   

2.
“和谐外交”理念的新内涵和新特点 何谓“和谐外交”理念?从字面上讲,“和谐”与“和平”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上有很大差别。“和平外交”通常指手段、方式上的和平,即非暴力、非战争解决问题的政策。而“和谐外交”包括了这层含义却又不限于这层含义,它更多了一层“关系”的内容和相互“协调”的职能,即要致力于使“相关各方”的关系,不仅限于和平共处、不发生冲突,还要争取通过“协调”来达到“和谐”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侧重推行“一边倒”外交的同时,中国政府还提出了和平外交。到50年代上半期,随着形势的变化,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全面推行和平外交。本文拟简要评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提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个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必须超越现代西方的有限经验,上升到开阔的文明史视野,中国的既有和未来发展道路才能得到深入的理解.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不仅表达了中国试图建构一种一贯的国家建设与对外政策哲学的理论自觉,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吸纳世界历史矛盾,开辟自主发展道路的文化自觉.理解贯穿中国内政和外交方略的内在逻辑,分析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是本文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追求和平是贯穿新中国外交的一条红线,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国际背景和综合国力的变化,中国和平外交经历了从"争取和平"到"维护和平"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中国要继续在维护世界和平上有所作为,必须始终坚持和平外交方针,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发展第一要义,坚持扩大统一战线,不断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兰池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1):32-37,87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和平外交思想,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同中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有一个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准备阶段,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日臻完善。其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和平促建设,以建设求和平","中间地带"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都是毛泽东和平外交思想科学内涵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和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和平外交实践成果丰硕。在邓小平和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扭转了长期以来中国外交的被动状况,真正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邓小平和平外交思想所面对的历史课题还远远没有完成,仍然是中国和平发展、矗立于世界之林的致胜法宝。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前两年的和平崛起到中共十七大我党明确提出和平发展战略,这一提法的转变表明我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和决心,也是我党外交思想日趋成熟的表现。这一战略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它的贯彻和实施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发挥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世光 《中学历史教学》2008,(1):49-52,87,88
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和必要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中苏、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同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外关系取得全面发展的历程,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的努力。重点掌握: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大国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其内涵展示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国的对外政策,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新时期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出于国内经济建设和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在国际形势许可的情况下,周恩来在中美关系冰冻的年代依然坚持了对美和平外交工作,同美国保持了十多年的官方对话关系,努力加强民间交流,增进了两国了解,为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和平崛起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腾飞阶段,外交也随之经历了三次转型。以经济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是和平与发展的契合点和中国外交的本质内容;以经济外交为核心的全方位外交是和平崛起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和平发展,一是指中国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才能发展,二是指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和平发展为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引人瞩目的现象。它源自传统"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透析大国兴衰历史所做的选择,也是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它的政策意义在于可以引导中国外交突出周边,推动区域化,注重与欧洲合作,有助于外交政策的平衡;提高中国的影响力;有利于维持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它的实现须借助于国际社会的理解、协作与支持。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个伟大复兴通过什么道路来实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和平崛起”作为一种全新的战略取向,用以诠释未来中国的角色定位,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科技等物质实力的有力保证,更需要以中华文明为内核的先进文化的强力支撑。中国的“和平崛起”,从根本意义上说,应是中华文化的现代觉醒。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和平发展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坚实文化哲学基础的历史性抉择, 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思维方法,即超越利益的道义思维、超越理性的情理思维、超越欲望的内省思维、超越个人的关系思维、超越同异的和合思维、超越国家的天下思维。在目前的世界局势下,只有坚持并弘扬这种思维模式,中国才有可能摆脱目前在国际上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并走出一条独特的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的发展才不仅对中国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整个世界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国外鼓吹的“中国威胁论” ,深刻揭示了中国古近代博大精深的和平文化底蕴 ,论述了当代中国和平外交战略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推动 ,征引世界著名学者和政治家的论述 ,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维护者和推动者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8.
郭玉亮  黄娜 《天中学刊》2004,19(4):48-51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果断地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营造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内环境;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营造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开辟了新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9.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在大国成长的关键时刻向国内与国际社会展示的大战略方针,而要克服大国成长困境以及应对目前的国际新形势需要采取一种多元开放的整体性的和平发展观。其主要内容是,要把国际战略与国家战略统筹起来,把负责外交外事工作的各个职能机构统筹起来;不过分强调和平发展模式的独特性,而把中国的战略主张纳入到国际社会主流战略思想中去,并视之为国际社会长期和平运动在当代的结果;要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兼顾,软硬兼施,全方位介入,有限责任与普遍道义相结合,区域战略与全球战略相对接,由"平面外交战略"向"复合外交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