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道教史籍非常丰富。元代道派的分衍与创新,道教传播范围的拓展,道教史家素质的提高等因素,促使道教史籍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远知以一百二十六岁的高龄受到唐代统治者和百姓的瞩目,创造着神话般的奇迹;他出身显贵,从小热衷道教,融合佛道的理论开拓创新;他学识渊博,利用自己所学,为历代帝王出谋划策,提高了道教的地位,使茅山派在唐代成为了道教的主流,茅山派的思想意识形态几乎占据整个唐王朝的统治。他重视道教的开放性,广泛游历,惠眼识人,注重发扬广大茅山道,使茅山道派后继有人;王远知为大唐帝国的创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本人又能激流勇退,淡泊名利,其精神境界受到世人的尊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学术界开始重视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并相继出版了一批专著。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我校詹石窗的《南宋金元的道教》一书,就是一部研究我国南宋金元时期道教的力作。该书共十六万三千字,主体分为三章十节,末附有关道教经籍的分析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第一章论述新道派的产生。作者认为全真道、太一道、净明道的兴起是道士对旧道派进行  相似文献   

4.
白玉蟾是宋代丹鼎派的著名道士。他把道当作最高的精神实体,认为虚无是道的起始阶段,修炼就是要达到道的境界。由于道蕴藏于人心中,要达到道的境界,心须做到无为。他主张内丹说,排斥外丹说。认为内丹修炼即是专气致柔,而不是导引等。白玉蟾的道教思想是隋唐至两宋时期道教内丹说发展的总结,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虽是社会动荡的时代,却营造了宗教信仰的丰厚土壤和社会氛围。南朝宋齐梁陈前后相沿,传承中原文化传统,在佛教之外,道教也十分兴盛,南迁的士族大姓大多奉天师道教,天师后裔在龙虎山传天师道法,又有上清、灵宝、茅山诸派并出。南朝上层知识分子的大量参与,对较为粗陋的民间道教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有识之士陆修静、陶弘景改革南朝道教,促进了南方道教的官方化发展。道教的发展催生了国家管理道教制度的产生,梁武帝仿照当时的僧官制度,始设道官"道正"一职,已是较为成熟的官任道官。南北朝时道馆制度建立,作为宫观主首的馆主、坛主等,也是官府设在宫观的基层道官。南朝道官制度开创了国家道教管理的新模式,对后世道官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从张陵开辟青城山仙源后,众多道派均传入青城山,留下了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本文对青城山道教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现状进行了梳理,对青城山道教文化遗产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受损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青城山道教文化遗产的震后保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原始宗教和巫术演化而来的道教,对中国独有的、以美化文字为特征的书法艺术的渗透,造就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辉煌。道教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天师道作为道教的重要道派之一,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颇大,天师道的文字信仰,特别是它的教义和修炼方法,改变了书家的思维方式,对书家书法技巧的创新和艺术境界的提升,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信仰,在东亚文化圈内以隐性的方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导致道教极容易与其他文化逐渐融合。道教约在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并以隐性的方式在越南传播且与当地民间信仰相融合。其结果是使道教深入到越南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产生了一些越南化的新道派。在近代,道教又在越南民间信仰自觉以及新兴民间信仰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台教的出现正是道教越南化的代表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述武当道教,系指以湖北武当山为本山,以崇奉武当“玄帝”为主要特征的道教教团。宋代以来,玄帝已成为民众普遍信仰尊崇的大神,故当忽必烈营建大都发现龟蛇时,就开始崇奉玄帝。元朝统一后,玄教宗师张留孙又积极向忽必烈引荐武当道土,所以,作为传说中玄帝修真飞升之地的武当山,就成了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成了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元代在武当山传宗的主要是全真派和清微派,两派都尊  相似文献   

10.
陈楠是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道教内丹思想家,道教金丹南宗第四祖,内丹清修派的代表人物。传薛道光内丹道,王张金丹之要唯在“铅汞”。“一”为金丹之基,道即金丹;王张性命双修,强调修性为炼精气的基础;丹法分三品,推重内丹修炼以调心炼神为要的上品“天仙之道”;主张佛道不二,融弹入道;兼行雷法.在金丹南宗传承及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方面有承前启后之贡献。陈楠的丹道思想不仅反映南宋时期内丹道兴盛、新道派兴起、各种道法出现而又相互交参、逐渐合流以及“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而且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其后内丹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灵宝派继承了早期道教研习天文历算学的传统,所传经典认为宇宙并非杂乱无章,天地运度、星辰度数均可推算。灵宝派之道不再仅是某种非对象性活动下的神秘经验,而亦一变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中所把握的自然规律。作为神圣天书的灵宝经被认为是神真推算历法选择时节后方传诸世,历算活动中对天文异常变化的把握亦成为信众勤行灵宝经法的心理动因。灵宝派通过天文历算研究,试图为道教神学寻找理性与经验基础。其整理道教科仪、提升道教组织素质的活动虽属信仰行为,但实际上增强了传统数学与天文学传播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天心派是北宋初出现的新符箓道派,其法术称天心正法。天心正法最初在民间传播,北宋末年以后在社会上和道教内部广泛传播,并逐步与雷法相结合。天心派信奉"北极",认为"北极"是其法术天心正法的法力来源,天心派的"符"、"印"以及信奉的神灵体系也与北极有关。天心派的法术和神灵体系体现了天心派与唐代正一派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一生两次入道,是名副其实的道教徒。古往今来,诸多学者对李白与道教之关系作了诸多方面的探讨,然而对于李白究竟属于道教哪派之苗裔,其表达思想属于道教哪派甚是不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伊始,学界才基本弄清了李白属于道教上清派,然则考李白诗文,李白不仅信仰上清派,同时也认可丹鼎派,道教二派之思想在李白身上皆有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有关陶渊明涉酒诗文的思想渊源,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中古道教发展史与陶渊明自身的性格特点出发,结合古灵宝经对"酒戒"的特殊态度及其承袭早期天师道而来的厨会制度,证明其饮酒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道教灵宝派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末期造作的道教《升玄经》中出现的“道根”说、“升玄”论及“内教”论等都是在继承汉代以来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吸收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学术成果,并受到东晋南朝大乘佛教般若学特别是中观理论的影响,由重玄学派道士从事道教义理建设而提出的,它曾深刻影响了隋唐道教的发展,在思想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6.
吉木萨尔和阜康的道教探讨戴良佐道教为我国三大宗教之一,公元142年由东汉张陵创立,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奉老子为道祖,尊他为“太上老君“。南北朝时,道教盛行起来。南宋时产生全真派和正一派。元代以后,更明确分为两大系统。南方日正一教,以符科教...  相似文献   

17.
汉代为武当道教的滥觞期,魏晋以后武当山才逐渐成为道学家们荟萃的地方。在武当道教的初期发展过程中,尹轨是一位关键人物。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尹轨于惠帝光熙元年(306)率领一个数十人的道团南下入武当山。尹轨道团是武当道教史上第一个见之载籍且有一定规模的道团,其意义相当重大。由于尹轨、戴孟和山世远等高道的到来,使得武当道教于东晋前期一度呈现出兴盛的局面。但是随着动荡时局的不断加剧,武当山地区始终处于南北交兵的前沿阵地,各道众只得继续向东南迁移。其时三洞经派兴起,并逐渐成为道教发展的主流,武当道教融入以上清经派为代表的三洞经教体系之中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武当山则自这些道徒离开之后,经历了百余年的沉滞期,直到隋唐以后才再度兴盛。  相似文献   

18.
论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诚信”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与核心范畴,武当道教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和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诚信受赏、欺诈遭罚的教义,而且在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体现,武当清微道派更是把“正心诚意”作为行雷法的根本。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还体现在历代信徒香客将武当山称为“灵山”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9.
源于全真道派,起于甘肃省天水市的汉族宗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以"全真正韵"作为其两大支派宫观"龙门"与"华山"的统一范本,由道士口传口授道乐,四处游方之下,地方韵使其道乐的风格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道教五派中,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兴起于北方,正一道、净明道兴盛于南方。除正一道与净明道为宋以前旧道教派外,全真道、真大道和太一道三派为宋南渡后河北新创三教。因此,陈垣教授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其中太一道发祥、兴盛于北方,以卫辉为基地,活动区域为河朔、燕赵之地,远至齐鲁、辽东,道众数十万余,宋金、宋元昌盛约达250年之久,成为研究道教历史及宋金元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