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雨》中的繁漪和《心经》中的徐小寒,她们虽然看似甚远,实者她们的情感都经历了多重欲望的挣扎,在"本我"、"自我"、"超我"的战争中,本能欲望虽然暂时得到满足,但最终还是没有逃离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本能原则、焦虑学说的知识来寻求繁漪和徐小寒这两个形象之间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发展,受众在"使用"网络媒体的内容的同时,也开始了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本身的"使用"。"使用媒介"着眼于对媒介的使用,它满足了受众表达、参政议政、通过媒介开展活动、参与娱乐等各种需求,让受众的传媒接近权等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对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反思和人类前途命运的焦虑,灾难电影已成为世界电影一个新的类型和潮流,它的积极作用在于把人类从"自我"中心主义的自大自恋中唤醒,回到"认识自我"的轨道上,恰当确立人在这个尚属未知和神秘的宇宙自然中的位置。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以好莱坞为主导的灾难电影是资本主义实现资本增殖,推行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的策略,它以电脑特效作为技术基础,以奇观、震撼的视觉效果刺激人的感官,达到娱乐受众的目的。灾难电影以游戏的态度来看待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属于后悲剧时代的娱乐化的灾难叙事,缺乏从哲学、宗教的终极追问的角度,去反思人类所面临的苦难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江西新写实主义女作家阿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跻身文坛,进入不惑之年的她以对女性暮春悲凉的深刻洞察和感受,凄迷地诉说了一个个在爱情和婚姻的漩涡中打转的女性的故事,不管是学院派的知识女性还是小城镇的青年女子,在作家冷眼搭建的戏台上,演绎了一段段悲情人生。在男性主权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女性所谓自我解放的革命只不过成为一场欲望的悲剧;在男男女女围筑成的"镜城"中,女性在围困中的突破只能是徒劳;在作家放大的"第二性"的叙事安排下,女性的命运注定是悲哀。  相似文献   

5.
电影《乘风破浪》是一部以男性作为表现对象的电影。从表面看《乘风破浪》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女性关怀,实际上,电影中对女性角色的关怀与呵护其实是一种性别化和边缘化的女性立场。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电影分析的角度来对该电影进行具体解读,剖析电影欲望化的性别话语表达和叙事中女性意识的缺席,从而揭示电影背后隐藏着的女性立场。  相似文献   

6.
电影受众学相对于电影导演学而存在,电影受众的阅读习惯、审美趋势等因素直接受制于导演的表达,作为电影受众,本身拥有自身的娱乐哲学,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感悟反馈到导演那里,受众本身是相对于导演而存在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是很具有生产力的,电影要力争与受众的心理吻合,满足受众娱乐的期待视野。电影是为了满足受众需要,是为了给那些走进电影院的受众提供逃避或释放狂欢的方式,感情宣泄所能带来的快感,可能是最好的舒缓方式,受众暂时忘记了影院外严酷的社会现实,在影院内与大家一起经历一次心灵的狂欢。在受众狂欢之时,代表当前华语电影的受众文化并非与精英文化友善对话,前者和后者展开冲突,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获得胜利开始了"殖民"。  相似文献   

7.
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视野中,女性始终是一个被建构和被言说的边缘他者。在被电影语言建构和言说的过程中,女性不自觉地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客体。观众在对摄影机镜头的认同中认同了女性在现实和象征秩序中的角色地位。电影《傀儡人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男性话语进行解构,将女性欲望的展示和一种新的社会性别图示。在这一图示架构下,一种新的象征秩序被建构起来,男性的去势象征性地描绘出一种新的价值观被成功地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8.
对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进行了解读.苏眉在艰难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自我分裂,企图凭借自我对话与自我审视弥合裂痕,完成心灵的成长.借助苏眉的自我分裂与自我对话,小说对时代社会以及性别秩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渴望为在痛楚中挣扎的女性寻找出路.小说试图以自然与母性作为女性重获力量的源泉.然而,小说中女性欲望与生殖的紧张对立与双重否定,却也让这种对母性的顺服表现出诸多裂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指出未来中国电影的研究途径:一,以包容的,世界性的,比较的态度质疑对中国电影中的"中国性"的断言。二,在目前对艺术电影普遍持有偏见的语境下,关注更多的大众化、本土化中国电影。三,中国电影中的"中国性",不仅根植于文本和导演,同样产生于剧院生产体制及受众中。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性语境中,"阿本之争"体现了现代性问题的悖论性与复杂性,表征着"现代性的张力"。在电影观上,阿多诺与本雅明有着重大的分歧:前者认为电影是极权的工具,它抑制受众的想象力,有着粗鄙化的商业倾向;后者则认为电影是反抗极权的武器,它打破艺术的贵族化垄断,丰富受众的感知方式。"阿本之争"的背后潜隐着如何认知现代社会与现代艺术的离合关系、如何认清科技的压抑性与诗意性的共生关系以及如何捍卫现代性语境中个体的"完整的自由"等十分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重的今天,既要学生愿学又乐学,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在学中,学在"乐"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变"要他学"为"他要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创造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重的今天,既要学生愿学又乐学,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在学中,学在"乐"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变"要他学"为"他要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创造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让·鲍德里亚的仿真世界、约翰·奥尼尔的身体形态以及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技术意识形态为理论视角,深入探究短视频时代医美直播中女性的"美貌神话".分析发现,医美主播通过线上直播互动构建出一个超真实的世界,以此来连接女性的想象,激发女性的欲望,让观看的女性在仿真世界中产生对自我身体的不认同,最终在充满各类审美标准和商品符号的世界中迷失自己.在技术主义操作下,女性所呈现的"完美"的身体迎合了社会同质化的审美标准,在女性思想、经济、权利逐渐走向平等和自由的背景下,女性再度成为男性凝视的客体,其实质是女性对于自我的不认同和规训.  相似文献   

14.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重的今天,既要学生愿学又乐学,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在学中,学在"乐"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变"要他学"为"他要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创造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重的今天,既要学生愿学又乐学,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在学中,学在"乐"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变"要他学"为"他要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创造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使得女性期刊的受众理念发生变化。女性期刊的受众理念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政府中心"到"读者中心"的演变过程。两种理念的出现和各自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有各自特点。在对前述两种受众理念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理念,在努力为读者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职责,努力提升读者的道德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7.
在商业经济大潮下,男性电影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多半沦为欲望的代码,跳不出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然而,冯小刚导演近十年创作的多部贺岁片展示了新的女性形象塑造趋势,一方面,影片对以往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构,并弱化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另一方面,影片也着力建构崭新的女性形象,展示了更加多元化的女性社会角色。尽管受到其商业属性的束缚,影片中的女性仍然未能完全逃脱"女人被讲述和被窥看"的模式,也未完全突破传统男权话语,但影片依然展示了女性谋求独立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这一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让学生对学习任务、目标、方法、结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提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课前预习阶段:改进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反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陆川导演仅以三部作品面世,却以其独特的影像世界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新主流电影为理念,进行了具有主观性的电影叙事话语创作,在体制中坚持自我的艺术表达和美学观念,很好将观众和艺术撮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从艺术片的"雕蛋者"向新主流电影的"雕梁者"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完全不一样的个案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