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从中医理论谈太极拳的保健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畅气血,舒展筋骨,培养正气,使人体的功能发挥正常,以达到内外调和,预防疾病,抵抗外邪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太极拳练习要求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使大自然给予的有益物质,能更多地吸收,促进周身血脉流通,身心舒适,精神焕发。本文运用中医理论谈谈太极拳在保健体育中的作用。一、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1.阴阳学说与太极拳。《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极功理首先就运用了这…  相似文献   

2.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4.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劲力 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关于劲力的阐述:(1)王宗岳《太极拳沦》“由著熟悉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阴阳相济疗为懂劲。、”(2)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要腰,形于手指。”《太极拳解》“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  相似文献   

6.
1陈杨二式之相同点 1.1哲理同源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源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取其含意为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而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原理的模式图。陈式太极拳是依据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创编的,从其内在哲理上实为“把握阴阳”、“动静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至本始”。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攻防技术受道家文化影响很大,可以说道家的太极学说构成其理论基础。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道家文化在太极拳演进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学说构成其结构基础“气论”理念构成其行功养气的理论基础,对太极拳与道家思想的深入有助于对太极拳的发展,有利于将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蓝晟 《精武》2006,(6):50-50
电影《无极》曾轰动一时,但很多人看后却有不知所云之感。其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无极”本就是无法清晰划分的一种境界。《太极拳论》曰:“太极者,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撇开《无极》这部电影不谈,从太极拳的角度来看,“无极”在太极拳运动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太极拳辞典》中认为,“无极”表示一种状态,即太极的阴阳相合、高度平衡状态,“无极状态”既无棱角,又无虚实,混元一气。  相似文献   

9.
王怀 《武当》2010,(11):13-15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中国道功——道家养生术与儒家的阴阳学说,以及武术的“集合”,也可以说是将导引、吐纳、易理、技击数者熔为一炉。作为武术,对其特征——甚为强调技击性。但随着火器时代的兴起,冷兵器的没落,则逐渐强调其健身性。诸如《十三势歌诀》中就提出:“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杨氏旧谱太极拳论后的附记也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太极拳在我国传统武术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太极拳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在太极拳的盘架、拳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文章就是在对太极拳中阴阳学说的使用进行了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是解释世界万物的基本规律相互对立统一且是物质的.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无不体现着这一哲学道理.例如虚实、刚柔开合、动静等.所以太极拳任何一个动作的变化都是一种阴与阳的转换,可见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静在无极中     
《太极拳经》(明·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这就是说只有无极才能生太极。所以后来的太极各门派都遵守:练太极拳必须从无极式开始。什么是无极呢? 无极就是无念、无象。古人论道说:“盖未有天地先有理,理为气之阴阳主宰。”未有天地就是在鸿蒙混沌阶段,没有意念,没有形象。这就是阴阳未分,清浊未判的世界。这就是无极。  相似文献   

12.
刘力 《武当》2003,(11):22-23
《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元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易经·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宇宙观来分析,即是说:天地宇宙原为混沌一气的“无极”状态,发展为后来阴阳分离(上天下地)的“两仪”状态。进而又孕育出以人为代表的千万事物即大千世界。在这个生化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太极拳论》的篇题、注标、段章进行校注,并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论》所阐述的理论对太极拳运动确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太极拳论》并不是一篇专门针对太极拳的解释,而是用太极阴阳学说对广泛意义上拳术进行论述的著作。《太极拳论》是太极"拳论",而不是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14.
杨群力 《武当》2009,(5):10-12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183;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解释拳理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本人常在国内外传播太极拳,“如何练好太极拳”是中外学生提及最多的问题。现简单归纳几点个人见解。明确认识练太极拳和做其它事一样,首先要明确认识。对太极拳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是练好太极拳的先决条件。很难想象,不清楚什么是太极拳的人能练好太极拳。太极拳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揉入了其它拳术精华,结合了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易经》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的一种内外俱练的拳术。拳架的编排和设计既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又符合大自然运行规律。它的运动特点是连绵不断,快慢相…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中最为普及的拳种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 “绵拳”“十三势”等。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的起源众  相似文献   

18.
竞技太极推手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传统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武术对抗项目之一。早在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代陈王廷(1600~1680),在家乡传拳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的原理创编了太极拳。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的同时,以太极拳引劲落空,借力打人和恃巧不恃力的原则,将拿、跌、掷、打融为一体,创编了太极推手这一独特风格的锻炼手段和切磋技艺的运动形式。传统的太极推手是在太极拳套路习练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两人搭手、互相缠绕,遵循太极拳“沾、粘、连、随”的要求,运用“扌朋、扌履、挤、按、扌采、扌列、…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与围棋一静一动,一武一文,但二者同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异曲同工。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结合阴阳学说,对二者在实战中的攻防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了太极拳与围棋的动静特点及阴阳变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舒佑辉 《武当》2006,(4):11-12
人体经络学说,是中国特有的发明,也被公认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千百年来,经络学说早已渗透于古老的太极拳中。传统太极拳每一式的完成,都是意气循行于经络, 每一式都有特定的守窍(穴位),并与人的五脏六腑相通,故能起到气血通畅,阴阳和谐,祛病延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