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去年10月,深圳市举行了一次初中语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参赛中有四人执教的是同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由于“兴之所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当场给与会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仍是《你是我的同类》。这堂课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被誉为“大开眼界”“大获成功”的一堂课,程先生本人也把这节课视为自己的“经典课”之一。但看完课堂实录,笔却实在不敢恭维。  相似文献   

2.
昨天下午,儿子兴冲冲地告诉我:“妈妈,明天我们要上公开课,是一位外校老师给我们讲《少年王勃》!”“是吗,妈妈看出你很兴奋,你一定做好了上好这节课的准备了,对吧?”我从厨房中走出来,微笑着问。“那当然,我明天一定要多回答问题!”说完,他竟哼着歌曲走了。看得出,我的这位善于表现,好胜心强的儿子真的对这堂课很感兴趣,我也不由得关注起这节课来。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深圳市举行了一次初中语文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参赛者执教的是同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由于“性之所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当场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仍是《你是我的同类》。这堂课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并被誉为“大开眼界”“大获成功”的一堂课,程先生本人在课后访谈中也把这节课视为自己的“经典课”之一。但看完课堂实录,笔者却实在不敢恭维。程先生这堂课以吟诵开始。在指导学生朗读了几遍诗歌后,便让学生研讨什么是诗或诗意。由于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程先生不得不自下结论:“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凡是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诗或诗意。”接着便以“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和“奶奶说‘乖宝宝’”为例,说明“那就是诗”,“就叫有诗意”,甚至“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也叫“有诗意”。读到这番话,笔者真不知道学生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原来诗是十分简单的东西,也许婴儿的一声啼哭就是一首好诗。的确,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富有诗意,或者说像诗一样的美,但这决不能等同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或诗意。作为语文教研员,不应该不懂得这样的常识。更何况这和欣赏诗歌并没有什么关系。在研讨完“诗意...  相似文献   

4.
《当代职校生》2014,(3):15-15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漫步灵隐寺。”这是浙江省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师毛颖瑜上的《走进汉地佛寺》之《大雄宝殿》这堂课的开场白,这也是她在杭州市中职旅游专业傲课开发启动仪式暨“翻转教学”教研现场会上的一堂创新研讨课。  相似文献   

5.
去年四月份,我校与香港万基小学进行了一次课堂教学学术交流活动。《神秘的小岛》是我在这次交流活动中上的一堂研究课。我意欲通过此堂课的教学,拓深对二期课改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认识,也希望借助这堂课对传统阅读教学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皮”者,“包装”也。好货还要好包装,是为常理。有人说包装也是一门艺术,信然矣。只是有一条,凡艺术最讲“真”,一有假道道在里面,即使天衣无缝,也只能与魔术同类。这就是说,“包装”有术,但有限。 最近我收看了一堂获奖的录像课,这堂课被一些人誉为“无懈可击”的“经典之作”,但我越看越觉得这堂课不是上给学生听的,而是“演”给评委看的。这堂课留给我的突出印象是:师生配合浑然一体,教学过程似行云流水,学生回答问题恰到好处,毫厘不差。后来,我终于摸到了实情。原来这堂课从教案设计到课堂…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存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老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道出了教师用整个生命去备课的真谛,可见课前准备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9.
龙胜:营造课堂最美的风景文/松子1996年元月,在长沙市举行的“李静杯”爱国主义教育思品课教学竞赛中,一堂题为《国旗国旗我爱你》的思品课荣获一等奖。执教这堂课的,是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村一小青年教师龙胜。小时候,龙胜就向往教师这份美好职业。1988年,她...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工作了三十三年的教师,举行了一堂非常成功的观摩课后,有人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实验室的准备,则花了约十五分钟。”  相似文献   

11.
女儿上二年级,有一天学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回家后抢着帮我做这做那,我很奇怪,她却充满感情地说:“妈妈,你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怎么报答得了你的恩情呢?”我很欣慰,由衷觉得她学了这一课,不仅是学会了几个生字词,会背了一首《游子吟》诗,更是得到了一次思想情感上的认知提升。他们老师这堂课上得好,上出了水平。这堂课的情感认识会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一直到将来,语文课不就应该具有这样的效果吗?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听了南(?)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一年级的一堂泥工课,题为《有趣的小动物》。这堂课很生动,它将我们带入一个美的境地。开始,老师引导儿童们欣赏著名画家韩美林的动物画。老师出示了一张《悄悄话》,问道:“小朋友,你瞧这是什么?它们在干什么?”“是两只猴子。”“是小猴在跟妈妈讲悄悄话呢!”学生们争着举手回答。“你知道小猴在跟妈妈讲些什么吗?”老师这一问,儿童们的小脑筋动得可带劲儿啦:“小猴子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你可别告诉人家。”“妈妈,让我跟小伙伴们去玩好吗?我不淘气了。”“……”老师接着孩子们的话说:“我也听见它们的悄悄话了,小猴子对妈妈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阅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这样一件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那位教师是不是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感觉这堂课真正是以“语文的方式”走“语文的路”。  相似文献   

15.
情不自禁的“思维践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三年前的一堂课。那天上《荷花淀》的时候,恰逢从河北专程来听我课的几位老师。下课后,他们对这一堂课赞口不绝:“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语文课”“行云流水,很自然地就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但我对他们说:“这篇课文我上得很不满意!”他们以为我是谦虚。  相似文献   

16.
本刊2003年第12期刊发的课例《孔乙己告状》,我认为不是创造性阅读课例,而是一堂读写结合的写作课例。由于陈老师自己对这个课例的实质把握不准,以致蒋红森老师认为这堂课的“创造”缺乏本依据,偏离原作,是一堂比较“离谱”的创造性阅读课。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动手与实验上好“溶化和凝固”这一课咸宁市桂花中学宋晖(437000)一、困难我在讲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二物理》第四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时,感到这堂课容量大,时间紧。按常规办法先做实验,再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规律,一堂课的时间显然不够。但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18.
现在开始上课!这堂课的内容是回顾刚刚过去的2008年……时事政治课?历史课?都不是,今天我们来上一节“非常语文课”。别忙着翻找《语文》课本,这堂课的课本不在书包里、抽屉里,它就在你的头脑里,记忆犹新,甚至就在你的舌尖上,张口便来。没错,我们要温习的是2008年里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流行语”。它们给2008的中国留下鲜活的印记,也肯定与你有关。  相似文献   

19.
作家的眼睛     
周三上午的课煞是轻松,花了两堂课欣赏电影《边城》,剩下的时间便过得很快。中午时分,与两个朋友坐在食堂某角落吃饭。她们俩谈得乐呵呵的,我却在一旁慢慢吃着,若有所思。“你还在想《边城》啊?”“嗯。”我心不在焉答应着。“比这感人的爱情故事多着呢,《边城》有什么好感慨的啊?”“不是,我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有幸参加了《教学月刊》社的“好课多磨”活动,得以欣赏各位名家的风采,不仅让我学习到“课要怎么上”,更让我知道了“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其中,特级教师钟麒生老师提到“他为什么上《平均分》一课”,缘于上学期的“同一堂课”。正好,我也观摩了那次教研活动后,更巧的是,我也尝试上过了“平均分”一课。对于这节课,对于钟老师磨课心路中提到的部分内容,我有自己的想法:[片段一]钟老师:用分奖品引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有悖生活常理。钟老师分析:6枝铅笔分给一、二、三等奖得主,同样的6枝铅笔分给三个鼓励奖得主,就会出现鼓励奖的奖品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