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起孟(1911~2010),安徽省休宁县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抱有教育救国的理想和信念,进入师范学校任教,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1936年又应黄炎培之邀,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任教,从此走上了职业教育的道路,在近半个世纪的职业教育生涯中,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教育思想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从"教育救国"方面进行专论者尚少.事实上,孙中山作为一个把毕生献给"救国"事业的伟大的爱国者,就其思想体系来看,"教育救国"方面的内容当为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属性上明显是经历了一个从"改良救国"到"革命之建设"的阶段性进化,内容上则与其人的"学问立国"说密切关联.在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中,它尽管素材量上并不显突出,但这并不影响其鲜明特点和层次高位.  相似文献   

3.
孙起孟长期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领导职务,一贯重视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他反复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他亲自倡导实施"温暖工程",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劳动者素质.<孙起孟文稿选编>(第三卷)收录了孙起孟1983~2000年有关职业教育的讲话、文章、信件,是研究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4.
2010年度人物     
孙起孟 入选理由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一个大写的人字,书写的方式是一声声诚切的呼喊,一步步踏实的推进.他凭藉学者的情怀加上政治家的智慧,用70余年的时间诠释和证明了他的理想和职业教育的真谛:兼济天下. 人物印象 2010年3月2日,孙起孟走完了自己的世纪人生.自1936年应黄炎培之邀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任教起,孙起孟的一生便与职业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正>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序幕的"科学救国"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后让位于"改良"与"革命"的"政治救国"浪潮。民国建立后,在实业建国和"政治并不能救国"的影响下,"科学救国"思潮再次勃兴,并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但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涨之际,"科学不能救国"的声音出现,表现为三  相似文献   

6.
"教育救国"是中国近现代影响极大的关于教育功能的主张。近现代中国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信仰教育救国功能,并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实践。但是,就"教育救国论"的评价问题,历来聚讼不清。应当肯定地说,"教育救国论"所遵循的是社会改良的路向,社会改良与社会革命在中国近现代是不能分出伯仲的。尽管教育未能救国,但应看到教育救国是有条件的,近现代中国并没有满足其必要条件。即便如此,在大半个世纪"教育救国"思潮的冲击下,教育自身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7.
经亨颐是近代浙江籍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救国"思想产生于对环境的体认与对自身的省思,"纯正"的人格教育和"动"的教育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浙江一师、春晖中学、浙江省立四中三个教育实体机构和浙江省教育会一个教育平台的"教育救国"实践活动,经亨颐发现在"国破山河在"年代,"教育救国"的力量有限。时代变迁后,"教育救国"有了"教育强国"、"科教兴国"等新内涵。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前"教育救国"长期处于被批判地位,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教育救国"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救国"是近代知识分子对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一种尝试,尽管它以失败而告终,"教育救国"对开启民智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当今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科教新国"具有借鉴意义。对"教育救国"新材料的发掘是下一步研究的生长点,对与"教育救国"相关因子的研究是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富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前"教育救国"长期处于被批判地位。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教育救国"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救国"是近代知识分子对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一种尝试,尽管它以失败而告终,"教育救国"对开启民智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当今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科教新国"具有借鉴意义。综述发现,对"教育救国"新材料的发掘是下一步研究的生长点,对"教育救国"相关因子的研究是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富矿。  相似文献   

10.
赵洋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0):151-152,154
本文对西南科技大学蔡双全博士的新著《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研究》一书从"实业救国思潮"内涵界定,"实业救国思潮"特点总结,"实业救国思潮"评析的独创性,研究方法,文风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介。同时,也指出了该书在内容安排上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从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转型期,容闳投身于救国图强运动中,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教育,有着超越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早期阐发者和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2.
抗战爆发后,戏曲作为成都大众主要娱乐方式,面临着地方报纸以"救国"为名义的强烈批评,戏院被建构成一种与"救国"话语相对立的形象。在"救国"话语的压力下,成都的戏曲行业一方面以演出"抗敌"戏曲来遮蔽其"娱乐"性质,另一方面则以参与募捐来化解"救国"与"娱乐"的对立。然而,戏曲行业的相关努力,无法扭转大众娱乐在社会舆论中的不利处境。以"救国"的名义,大众娱乐被改变了,但这种改变终究有一定限度。因为传统戏曲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的基本作用一旦消失,传统戏曲的生存必将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科技救国,美育救国"这样令人深思的话,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可以把蔡先生的话理解为"科技建国,美育兴国".这对于我们提高对美育的认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末虽然创办了诸多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新式教育机构,并形成了一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但实业教育思潮并没有破除"本末之辩",亦未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心理以促进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反,实业学堂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实业教育在"名"与"实"之间存在差距.清末实业学堂的名实之辩.实则蕴含了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黄克利 《教育评论》2014,(1):141-143
魏源"师夷制夷"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洋务运动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萌芽时期,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初创时期。到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救国论"臻于成熟,基本完成了变革传统教育的历史任务,其内涵也完成了超越国家概念、政党主义和教会派别的重要转变。时至今日,"教育救国论"的某些合理内核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末状元,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面对晚清朝政的腐败,毅然决定辞官返乡,满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热血,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中。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对实业救国的主张,张謇也有其自己独特的观点,无论是前期"实业救国"思想的提出,还是后期兴办实业的实践,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杨度既是政治家,又是企业家、文学家.他曾主张君宪救国论,张勋复辟之后,认识到君宪救国行不通,进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再进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也堪称"多彩"了.袁世凯与杨度的恩怨,只可算是他的前半生,其后半生则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8.
近代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中国梦"思想,主要有"以夷制夷"梦、"太平天国"梦、"自强求富"梦、"实业救国"梦、"教育救国"梦、"科学救国"梦、"反清灭洋"梦、"变法立宪"梦、"民主共和"梦等。  相似文献   

19.
任鸿隽在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发起人和组织者的作用;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包含三方面内容:追问"科学"为何物,科学的"源泉"在于"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依赖科学研究;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是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  相似文献   

20.
中华职业教育社七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七届二次理事会在京召开孙起孟、王明达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黄大能作工作报告本刊讯:中华职业教育社七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七届二次理事会于1994年12月19日至22日在京召开。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孙起孟,常务副理事长王明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