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钻山洞     
目的:锻炼孩子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感受愉快的家庭氛围。玩法:1.爸爸坐在地板上,两腿弯曲,做成“山洞”;孩子趴在地上,匍匐爬行如水蛇状,钻过山洞。然后翻过一个大小合适的纸箱,钻进妈妈的“桥洞”。2.妈妈两腿跪在地板上,两手支撑在地板上成桥洞状。让孩子爬过“桥洞”。反复练习,其乐无穷。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可增减环节和游戏难度。钻山洞  相似文献   

2.
刘华 《教育论坛》2009,(5):31-31,34
对于孩子准备上幼儿园的父母来说,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宝宝是否能顺利适应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过渡,很快喜欢上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这关系到孩子的性格形成、智力和动作发展、身体发育,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段过渡期,在小班新生入园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能一语道中孩子的心事,主动分享他的成就与愉悦,孩子自然会喜欢和你说话。第一,把自己也变成孩子。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相似文献   

4.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提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  相似文献   

5.
1~2岁婴儿的动作,从移动运动向基本运动技能过渡。(1)爬:婴儿可连钻带爬,过一些低障碍。可以让婴儿爬楼梯、爬高(培养攀登意识,但应注意安全)。向高处爬可以刺激平衡感觉。成人可以为孩子设置各种有趣的爬行游戏,如钻“山洞”——让他从成人的肚皮底下爬过去;越“盆地”——让他爬过大浴盆;成人躺在床上,以身体作为障碍物,让他从成人身上爬过去;还可以给他一个滚动的小球,让他“跟踪追击”。  相似文献   

6.
吴玉琴 《宁夏教育》2003,(10):60-60
首先,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来体验快乐。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玩的时候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衣  相似文献   

7.
寓言两则     
绵羊和老虎有一天,绵羊好奇地问老虎:“真令我羡慕,你的孩子个个成才,都有一身好本领,穿山越岭如履平地,走起路来脚下生风,一声长啸地动山摇!”老虎平静地回答:“您过奖了,这只不过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素质。”绵羊叹了一口气说:“我的孩子胆小孱弱,遇个风吹草动,便落荒而逃。”老虎认真地说:“您不要责怪孩子了!”绵羊不解地问:“为什么?”老虎解释说:“原因应该从自己身上去找。你还是好好想想你平时的表现吧!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今天,就是父母的昨天啊!”葡萄藤和榕树暴风雨过后,葡萄园一片狼藉,倒在泥水中的葡萄藤憔悴不堪,…  相似文献   

8.
父母没有不喜欢自己孩子的,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予孩子最大的满足,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假如你是优秀的父母,我建议你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  相似文献   

9.
边玉芳 《父母必读》2022,(11):52-54
<正>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恐怕是当代父母最大的育儿困惑之一,但更需要父母了解的是,其实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就在父母自己身上。父母不要给孩子立刻就贴上“网络成瘾”的标签,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上网,他在和谁一起上网,上网都干些什么。孩子是喜欢网络社交,还是喜欢网络游戏?他是自己玩,还是和好朋友相约一起?这背后的原因映射出孩子的不同需求,父母想要更好地解决孩子的网络使用问题,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并且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相似文献   

10.
王伟群 《小学生》2005,(4):22-23
有的父母喜欢埋怨自己的孩子,责怪声不断,总之一句话:“这孩子不行!”  相似文献   

11.
保护孩子是父母应尽的职责,而父母更应该让孩子直面困难,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大生活事件。您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做吗?选择“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回答以下问题。1.我经常不允许孩子做一些同龄人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害怕他会出事。2.我有些过分担心孩子的健康。3.如果孩子的游戏我不能够接受,我会说“这个要求,我不能满足你。”4.当孩子还没有按照我的期望去做的时候,孩子会感到不安。5.别人说我对孩子太关心,有时候被认为是过分夸大的。6.我喜欢孩子按照我的吩咐去做事。7.我在过马路、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孩子。8…  相似文献   

12.
在家庭教育中这种现象很常见:以父母的好恶来决定孩子的好恶,以为父母喜欢的孩子也喜欢,以为父母不感兴趣的孩子也不必感兴趣,总爱把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而且很多父母认为自己这样做,客观上是为了孩子好。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家长》杂志进行了一次“家长威信大调查”,结果表明: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正急速下滑。数据篇:家长威信呈现危机——喜欢父母的孩子不到5%在回答“你对父母所持的态度”时,6.62%的孩子惧怕父母,56.28%的孩子对父母很反感,13.13%的孩子对父母极度反感或痛恨,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多数孩子不太在意父母的看法在回答“你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超过50%的孩子选择同学或朋友,近30%的孩子选择老师,约15%的孩子选择父母,5%的孩子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唐娟华 《当代教育科学》2007,(5):104-104,108
北京某区曾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还有一项专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至今仍然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个别孩子还说他们的父母“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认为自己的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问流行的“蛋白靥”娄型一“傻蛋+白痴+神绎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卓有成效,家长应坚持做到以下几个“不”字。1.不炫耀学历。现代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作为孩子家长的父母的学历越来越高。父母不要特意在教师面前显示和炫耀自己的高学历,如“我是医学硕士”、“我是留美博士”。据笔者2001年7月~8月对80位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抽样调查发现,97%的教师都喜欢与“同等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交往,因为这样的父母“容易沟通”,而不喜欢与“高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交往,因为这些父母与“低于自己学历水平”的父母相比,“更难相处”。可见,父母的高学历会对教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压…  相似文献   

16.
北京某区曾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还有一项专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至今仍然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个别孩子还说他们的父母“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认为自己的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问流行的“蛋白靥”娄型一“傻蛋+白痴+神绎质”.  相似文献   

17.
倾听孩子的谈话是一门艺术。首先,应当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父母应当蹲下来或坐下来,面对着自己的孩子,身体微向前倾,表情应当平静、柔和,眼睛平视着他。其次,在孩子说话的过程中,不要插话。父母应通过点头、微笑或者用“噢……”“哦……”表明自己对孩子说的话很感兴趣。如果孩子停下来,父母可以用一些引导性的句子引导孩子说下去,也可以像一面镜子似的重复孩子的一句话或几个字。  相似文献   

18.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乐观、开朗、好学向上,有着良好的生活态度。那么有着优良品质的孩子又是如何培养的呢?在实现家长的教育愿望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正面引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用诸如“理想”、“目标”等空洞的说教来教育幼儿,不如从“小处”着手,从引导孩子的具体行为出发,把孩子的目标具体化,如从一件玩具、一次远足、一个亲吻、一次拥抱等等小事上,引导孩子成长。我们在家庭中尝试摆放“心愿树”,用“心愿上树”这一形象的做法引领孩子成长,收效较好。女儿文文特别喜欢手…  相似文献   

19.
上一期内容中,我们着重从“注意——动作”方面向父母们介绍了通过动作训练孩子注意力的一些方法。父母或老师们可以向孩子发出指令,让孩子的身体按照指令协调动作。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孩  相似文献   

20.
很多父母往往喜欢拿自己子女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作对比,而且,常常得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的悖论,殊不知,这种认识是极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