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醒世恒言》中涉及道教文化的篇目约占总篇目的1/3,可见道教文化对整个作品的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对作品内容、艺术以及编者情感三个方面的指向性.就内容指向性来说,集中表现在道教神仙信仰、道士与道教理想几个方面;就艺术指向性而言,主要体现在意象、想象力和整体艺术风格三方面;就情感指向性来看,主要体现了编者冯梦龙的“情教观”,并实现了个人精神的一种抚慰.  相似文献   

2.
"人面鱼纹盆"作为儿童葬具的事实决定了"人面鱼纹"与人的生死问题之间存在着意义关联;鱼原型的生命意象与夭儿生命终止事件的组合,构成了人面鱼纹意象的核心.它与图腾、巫术、生殖崇拜等无关,其隐含的是半坡人参悟生死,对气韵流转、生命生生不息的终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尽管对文艺作品的释读和评价不会有先验的客观标准,但文艺批评仍有它应该遵循的一些尺度.分析评价任何一件文学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不站在下面的一个或数个立场上一是作品本文自身,二是作品体裁类别史,三是文艺发展史,四是文化思想史.这四个层面,就像四个同心圆,构成层递关系的四重圈级.  相似文献   

4.
<庄子·在宥篇>篇载有"黄帝问道广成子"一段内容,其中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道家对道的认识及道家特殊的认知方式;展现了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并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这些内容对道家向道教的演变和道教的修炼之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陇东崆峒山乃道教名山,与之相关的道家道教文化资源丰厚,历史上将"黄帝问道广成子"定位在崆峒山,应是事出有因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5.
苏童笔下的"历史叙事"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种观念的演绎,苏童的"历史叙事"呈现了地域文化时创作的影响,主题构成的多义性,而从艺术表现上,则呈现出循环的结构及其象征意味.关于"历史"的叙事"漂移",最终使苏童的创作进入生存境遇与人性剖析的层面,而这不但是其小说给予读者的启示,同时,也是当代小说从1980年代到1...  相似文献   

6.
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伟大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创作方法、章法结构、表现手段等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精湛的语言艺术上.本文从解读<诗经>作品入手,进一步探究<诗经>的语言艺术规律,以证明<诗经>语言具有鲜明的音韵美、形式美和风格美,即"三美"特征.这"三美"特征,充分体现于<诗经>各篇作品之中,成为展示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从而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7.
占卜与巫术本是两种不同思维倾向的神秘文化,但作为占卜书的敦煌写本宅经却将巫术化的镇宅法“移植”于其中。这种“移植”可以起到占卜本身非逻辑变通的作用,即“镇宅法”特有的巫术特点,使中国传统可预知、可改变的命运观,在占卜与镇厌巫术的互补中得到满足;由于“镇宅法”中融入有道德因素,因此当出现占辞与人间事实不符的矛盾时,占卜借此可获得更广的解释余地。以敦煌写本宅经“镇宅法”为个案,结合敦煌杂占文书与传统文献,可看出古代占卜文化“非逻辑变通”特性的存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符咒风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咒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巫术。经过道教的吸收和加工改造,成为道教法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道教的广泛传播,符咒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习俗文化,并日益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然而,这种文化的根抵,乃是古人世界观、人生观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9.
道教与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之际,道教日益兴盛发展,对唐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产生极大影响。由于唐人将道教某些理念演化为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道教修炼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因此唐诗中常常深蕴着浓浓的道教意味。诗人们普遍受道教影响,其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往往趋同,从而形成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并表现在惆怅美、静穆美、傲岸美、感伤美等层面。  相似文献   

10.
苏北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北高校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次抽样问卷调查,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该地区大学生在体育行为层面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取向特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体育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均对情景类、游戏类体育项目展示出明显的行为倾向;在时间付出方面,大学生男生每周自主体育活动时间长、频率高。女生则逊于男生,但总体上情况仍可乐观;从其活动场所情况看,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空间选择存在差异,男生对活动场所的方面要求低于女生,但大多数男女生均对在规范的运动场地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取向;从参与方式上看,男生以个人活动和朋友活动频率为最,女生则以个人活动和学校组织活动为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道教发展较为充分的时代 ,这一时期几位著名的女诗人都是女冠 ,其中鱼玄机是最独特的一位。她的独特性表现在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体现在女诗人对爱情的态度和思考上 ,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上。它使女诗人拥有了女性的灵魂 ,一扫文学史上女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12.
南京青奥会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青奥会的两个核心关键词"青年"与"教育"为起点,阐述了"青年"与"教育"之于青奥会的价值要义,分析了2014年青奥会承办城市南京在"青年"与"教育"层面上的契合与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南京青奥会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体系构成进行了初步探讨:身心一统、和谐发展的生命观;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人生观;公平竞争、民主平等的道德观;团结友爱、尊崇友谊的交往观以及乐观自信、求同存异的生活观。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中国的国教,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部分。道教宫观是道教文化的载体和集中体现,内涵丰富神秘,表现形式多姿多彩。武汉市长春观是众多道观的代表之一。研究长春现道教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问题,找出对策,发挥长春观道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从汉代至高峰的明清时期,以猿猴抢婚为母题的小说几乎从未间断过,其中不少作品蕴含着浓重的道教情结。本文将从猿猴盗妇小说向道教倾向演变的过程、道教色彩的展现及猿猴盗妇小说道教的发展趋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道教情结。  相似文献   

16.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其在意识层面上表现为教育理念的落后,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本文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在其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对老子“道生”、“德畜”思想进行的理论阐发 ,以及对“自然无为”原则的强调 ,在天人合一的大框架下进一步完善了道教的宇宙观 ,并以这种宇宙观作为道教探索达到修道成仙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道教上清派与晚唐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修炼成仙为终极目的的道教与游仙诗有天然的关系。道教作为唐代的国教,其最大的教派上清派给唐代游仙诗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上清派的修仙方术、等级观、空间观、释道兼修观对晚唐游仙诗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从丹鼎派到上清派的嬗变过程在唐代游仙诗中也具体而微地重演了一遍  相似文献   

19.
"知人观"是孔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构成,它是孔子从"为师"和"为学"两个不同立足点出发而形成的一种事关言说和接受的经验之谈,其具化于言说和接受两个层面.孔子的理解虽然不专对文学,但因为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渗透和影响,加之后世许多理论家有意识的文学化改造,所以他的思考对后世文论思想还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体现于作家--作品品评风尚和知音论两个区域.  相似文献   

20.
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是道教休闲的前提和背景。道教的生命忧患主要表现在对死亡或生死的忧患,对生之难得安逸的忧患,最终都体现为身与心的和谐统一。因此,道教休闲以人的身心和谐为追求目标。此一目标既作为终极理想而存在的神仙层次,也是对应于现实人生的世间层次。神仙层次旨在解决死亡或生死忧患,世间层次旨在解决欲望忧患。两个层次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