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逐渐打上了后现代社会的烙印。文学与影视的联姻,网络文学的崛起,文学的视觉化策略,已经成为后现代性文学的重要表征。在文学的书写与传播中,大众传媒无疑成为了后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化转型,当代中国学分化为主导学、高雅学和大众学。这三种学形态有层次高低之分,其中大众学处于最低层次,主导学处于中间层次,高雅学处于最高层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产品成为商品,学的效益决定其命运。主导学主要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在此讨论范围。在当前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和消费高雅学产品成本高,收益小;生产和消费大众学产品的成本低,收益大。高雅学的衰落和大众学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人们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高雅学将充分实现其效益而逐渐兴盛。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中叶副刊出现后,大众传媒刊登学作品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中国学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其通俗化、平民化特点,在近代学的发展和流演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学传播与文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渤海大学、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于2006年9月8日至9月11日在辽宁锦州联合举办了“文学传媒与文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我们从提交会议的论文中选发一组,以飨读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对于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影响力不断强化。当代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吏与传播接受史。通过考察文学传媒与文学教育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能够拓展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修正文学史研究中的偏失,摆脱一些历史盲点和思维惯性的负面影响。使文学史研究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失去了其在艺术表征领域的支配地位,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人的精神生存在物质挤压下的一段艰辛旅程。所谓“文学的衰微”只不过是文学对“人间本位”的回归,技术理性的甚嚣尘上并不能真正压制人类对超越性精神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6.
新的传播媒介形式正在以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冲击着传统文学曾固有的社会功能及社会地位,对文学进行着颠覆性的消解。传播媒介在为文学提供服务,推动文学发展的同时,又在利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在为文学发展提供新的途径时,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传媒时代,大学文学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文学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该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革新,必须做到专业性与普适性、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整体意识与当代意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的转型给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观念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一变革也同样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本文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的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和正在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文学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其制约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趣味、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传媒时代文学格局、文学生产体制与机制的关系;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审美表现上的主要特征;文学写作"欲望化"倾向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写作的"猎奇化"现象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成为学术热点的大众传媒与文学生产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述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学作为反映人们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也相应的出现了新变化。本文以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为视角,简要探讨了现代人们的文学观与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不仅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传播资源,而且用自己的运作理念、运作方式和审美导向、评价标准影响文学,干预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文学重构价值体系,表现出对大众传媒这一强势文化力量的趋附;以功利性选择和商业化转向,表达了对大众传媒时代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同。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人类学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文学和人类学边缘交叉性科学的文学人类学,提出应重新审视原始与文明,主张到田野中去,到原住民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文学,从内部去认识文化。这既是我们今日的出路,也预示了今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不少研究将清末民初由报刊、出版等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混淆,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这显然不妥当的。在厘清这一错误的基础上,通过对大众传媒在近代发展的基本形态、学“公共舆论”的作用、学会社团的公共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影响近代社会变革的传媒力量-“公共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学变革、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人类文化代表形态之一的文学经典,当前正面临着被冷落、瓦解的危险。当代文学接受机制,主要是指文学研究机制、文学传播机制、文学教育机制等,它肩负着继承、发扬、重建文学经典的历史重任。文学研究机制应该以整个人类文学作为思考背景,不断重建文学经典;文学传播机制应该有意引导、培育文学接受群体;文学教育机制应该强调对文学经典文本的细读。  相似文献   

16.
唐代干谒与文学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谒活动不仅影响着唐代文人的风神气质和唐代文学的品格境界,而且还有效地影响着文学传播这一文学本体发展之外的层面。干谒本身是一种功利性和自觉性很强的信息传递方式,当干谒活动需要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凭借物时,一种特定的文学传播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孕育了多向性和多层次的文学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7.
从本质上说,网络是一种传播媒体,网络学是一种以网络为传播手段的学,要研究网络学就必须深入了解过去研究得较少的学传播。传播和传播媒介是学传播最根本的两个要素。人类已经历三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和多媒体传播。在前两种传播方式中,传播被建构,而在第三种传播方式中,传播被解构。这是网络学所有特性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略论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法国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主要特征,即文学译介的时代性特征,文学译介的功利性目的,文学接受的本土化倾向,文学影响下的唯关性追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呈高度繁荣和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大众传媒为新世纪文学争鸣提供全新的话语平台,"草根性"争鸣得以凸显,一个有助于生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文化生态隐约出现。但作为当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同时也是一个语境诡异的话语场域,新世纪文学争鸣在众声喧哗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秽语的狂欢,体现了理论与批评领域内文学大众化、娱乐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学趋于精英化的存在方式和把关制度下的传播壁垒使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逐渐式微,而与网络的邂逅与联姻,让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打开了无数个出口,网络文学在当前的传媒语境下已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新媒介从文学的主体、文学类型、文学语言、叙事方式等方面对文学传播进行了演进与重构,展示出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壮美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