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尴尬情绪是个体因处于公众注意焦点、失言或棘手情境时,而产生的一种别扭、紧张、懊恼、难为情、不知所措的情绪体验。目前有关尴尬情绪的研究,生理方面主要包括尴尬情绪的生理反应和面部表情;认知方面主要包括尴尬情绪的诱因、尴尬情绪识别及其影响因素;行为方面主要涉及尴尬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现有理论和研究仍不足以解释尴尬情绪的内在机制,未来可注重从生命全程观和特殊人群的角度研究个体尴尬情绪的发展,并关注探究个体对尴尬情绪的理解,同时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尴尬情绪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体行为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情绪脑半球功能偏侧化研究领域中有一个较为有趣的方面——面部表情的不对称.面部不对称的相关研究揭示,面部左侧与右侧在情绪表达方面会显示出差异.有关面部表情的不对称,研究者专门做了有意表情和无意表情的区分,相应的研究结果也分别与情绪脑半球功能偏侧化的理论模型相关联.最后,结合以上研究,对艺术作品中人物肖像“左侧偏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对情绪的研究中,具身认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它认为情绪过程中混合着包括肌肉、神经、大脑皮层等身体变化,身体的变化可以显著的改变情绪或者和情绪相关的认知、决策等过程,并且表情、身体姿势等也是情绪形成,情绪的理解,和情绪识别等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并且会影响个体的选择偏好,决策,和语言理解等行为。  相似文献   

4.
面部表情识别是情绪理解的重要方面,是儿童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基础.本研究采用面部表情图片识别方法测试了3~5岁儿童对高兴、伤心、生气、害怕四种基本表情的命名能力.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的面部表情命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他们对积极表情的命名能力显著优于对消极表情的命名能力,对害怕表情的识别在3~5岁这个年龄段中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因此,对3~5岁儿童进行必要的情绪理解教育将有助于其个体情绪理解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从詹姆斯兰格提出了情绪外周理论后,情绪是否受身体外周活动的影响一直是个争论的话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情绪受到表情、头和躯体动作的影响,并且在部分内脏器官中也发现其活动的改变对中枢神经活动有预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对情绪敏感性的界定不尽一致,笔者认为,情绪敏感性是指个体在认知加工(感知、思维、记忆、决策等)过程中优先对情绪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并倾向于对环境中的所有信息都赋予情绪性意义,主要表现为对情绪相关信息存在认知加工偏向.情绪敏感性与情绪知觉、情绪易感性、情绪感染、共情等有明显的区别.情绪敏感性的测量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7.
姚瑶 《天津教育》2021,(7):56-57
幼儿期是情绪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十分重要。本人结合小班幼儿情绪认知能力弱、语言表达能力差的特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开展“情绪表”活动,帮助幼儿认知、识别、标记、表达,并尝试学习调节情绪,进而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情绪表”设计思路我制作的“情绪表”由四种基本表情的面部识别照片和相对应颜色块组成,根据小班幼儿认知情绪能力,选择四种最基本的情绪,包括快乐、生气、难过、平静,并结合色彩心理学色彩的含义,选择与其对应的四种颜色黄、红、蓝、绿,通过选择幼儿熟悉的色彩,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相似文献   

8.
袁宗金 《山东教育》2005,(30):49-50
幼儿是一个情绪性的个体,在出生时,婴儿就能表达出兴趣、苦恼和欢乐(由他们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其他的主要情绪(如乍气、伤心、惊讶和害怕)通常是存第一年的中期出现。复杂的情绪如尴尬、骄傲、内疚和害羞是在第二或第三年出现,此时孩子已有自我认识及评价自已行为的认知。孩子的情绪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只会哭和笑到种种高级情感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情绪智力是在近20多年才出现,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情绪智力到底是什么智力,它与传统智力是否有区别。这个问题涉及到什么是传统智力以及与情绪智力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两个方面,认为情绪智力是传统智力的一个补充,传统智力侧重于语言,逻辑等认知加工,而情绪智力侧重于对情绪性信息的加工,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都包含有认知的...  相似文献   

10.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情绪性问题的能力。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对高职学生情绪智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人口学变量在情绪智力上的交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高职院校情绪智力分类教育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温金梅 《考试周刊》2014,(69):168-169
情绪表达及其辨认是人际互动的第一步。为了探究识别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情绪识别呈现心境一致性效应。高愉悦度的心理体验对情绪识别效果要好于低愉悦度的情绪识别,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2.情绪识别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无论男被试还是女被试,在识别女性表情时准确率都高,表明女性在情绪识别中存在自我性别偏见。男性的情绪识别存在反向的性别偏见;3.无论被试的性别、启动情绪如何变化,情绪识别在愤怒表情、恐惧表情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探讨在不同心理体验条件下情绪识别的差异研究,为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邹佩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7):92-97,102
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和社交技巧。自闭症儿童在识别他人面部表情时有一定困难,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因而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干预非常必要。通过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干预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两大类干预方法:一是社会技能课程干预技术,即将面部表情识别作为社交技能的一部分,通过社交技能训练课程,如角色扮演游戏,改善自闭症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二是情绪识别干预技术,即设计专门的情绪识别课程或软件改善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最后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理解是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是幼儿情绪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本研究选取142名3岁~6岁幼儿,通过表情识别、情绪线索识别、愿望情绪理解、信念情绪理解四项测验任务,探讨我国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年龄、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4.
情绪认知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和社交技巧.自闭症儿童在识别他人面部表情上的障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功能,成为鉴别自闭症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自闭症儿童情绪认知能力的测评开发有助于对自闭症儿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现有的研究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揭示儿童情绪认知的特点和规律,但对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的测量涉及较少,有待进一步尝试和探寻.  相似文献   

15.
情感与认知加工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实现学习者情感分析,有利于促进智慧学习的发生。表情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其中蕴含了大量有关内心情感变化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人们可以推断内心微妙的情感状态。目前,人脸检测技术已经实现了从复杂背景中定位人脸,分类算法也相对成熟,因此表情识别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表情特征提取上,而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人脸与表情的混合特征进行的识别,这产生了较大的干扰。在表情识别时,理想情况是将个体相关的人脸特征和与个体无关的表情特征相分离。依据心理学家Ekman提出的FACS(面部表情编码系统)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基于面部表情识别的情感分析框架,通过特征分解将个体特征及表情特征分解到不同的子空间,在表情子空间中进行表情识别,从而排除个体特征对表情识别的干扰。经JAFFE表情库的验证,表情识别结果比较理想,已在三维虚拟学习平台Magic Learning的师生情感交互子系统上实现了基于面部表情的学习者情感识别及情感干预。  相似文献   

16.
情绪抑制即压抑不被个体所期待的情绪思想、情绪感受或情绪表达的一种策略,长期使用则会对个体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通过研究发现,童年期最容易形成情绪抑制,因此,孩子的照顾者一定要多注意引导孩子使用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7.
情绪既是个体的主观体验,也是经常需要自身调节的对象,因此作为自我调节重要组成部分的情绪调节是个体主观性动力过程。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行为策略和机制,管理、调整或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包括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的过程。文章综合描述了情绪调节定义、方法及其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工作场合的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验面部表情识别中眼睛的线索作用及发展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不同情绪中的眼睛和嘴鼻部制成的面部表情合成照片,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对刺激图片进行主观判断。结果:面部表情识别中眼睛线索和嘴鼻部线索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情绪条件下的眼睛和嘴鼻部的作用有显著差异;情绪识别中,三个年龄群体的眼睛线索作用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总体上,面部表情识别中眼睛线索作用较弱;识别伤心情绪时,眼睛线索作用较大,识别开心情绪时,眼睛线索作用较小;随着年龄增长,眼睛线索作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9.
国外教师情绪研究的视角转换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情绪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这些研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第一阶段,研究者倾向于把教师情绪作为教师个人的内部心理特征,旨在确立教师情绪在教育中的价值;在第二阶段,研究者侧重从社会关系层面看待教师情绪,积极关注社会关系、政策改变与教师情绪体验之间的联系;在第三阶段,研究者开始把教师情绪的社会文化特征纳入研究之中,侧重从权力关系、情绪规则等研究教师情绪的塑造、转换和抵制。  相似文献   

20.
情绪能够激发行为,从而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儿童情绪能力的获得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父母在家庭中所表现出的情绪社会化行为来进行。本文将从家庭情绪表达、家庭情绪交流和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三个方面论述家庭情绪互动对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