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敬的夫人》是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之一.肖邦描述了女主人公巴罗达夫人对其丈夫大学好友的态度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展现了巴罗达夫人女性意识觉醒的心路历程.本文在介绍国内学者对《可敬的夫人》主题的两种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及文本细节,研究发现女主人公经过心理的斗争而觉醒,最终抵制了情感诱惑.同时指出,巴罗达夫人处理情感的过程和方式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觉醒意识是贯穿李清照一生与其创作的精神底蕴,李清照的婚姻道路及其艺术成就构成了李清照觉醒意识的两个方面——行为觉醒和艺术觉醒。作为一个中国古代觉醒的文学女性,她敢言直谏,更在婚姻生活中追求平等;而艺术方面,她强调词“别是一家”,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词史上别有特色的“易安体”。  相似文献   

3.
觉醒意识是贯穿李清照一生与其创作的精神底蕴,李清照的婚姻道路及其艺术成就构成了李清照觉醒意识的两个方面——行为觉醒和艺术觉醒。作为一个中国古代觉醒的文学女性,她敢言直谏,更在婚姻生活中追求平等;而艺术方面,她强调词"别是一家",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词史上别有特色的"易安体"。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而语言文字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掘和体验课文的情感,做到“以作者之情化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既能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加深了...  相似文献   

5.
费茨杰拉德在他的短篇小说《冬天的梦》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颜色的词来展现主人公的不同情感 ,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随着颜色的变化跌宕起伏 ,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作者通过颜色词的变换运用 ,构成了一个唤起读者回应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6.
对话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此,有人不禁要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其实,由一篇篇具体的课文组成的文本,不仅仅是客观事物,更是像对话中的一个人,就像一个“你”一样在自身说话。这是因为,一篇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阅读这些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间接对话,或者说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心灵对话。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种新的境界,于是我们便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因此,文本是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阅读的本质,其实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家。她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不同,她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情感的消解,凸显出一种极为悲凉的氛围。在张爱玲笔下,亲情和爱情一样,沦为人攫取自身利益,表现人性"恶"的一面的工具;这与和她同时代的作家们是大相径庭的,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不同,更加凸显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非常认同普通人,被芸芸众生对待人生的肯定态度深深感动,从他们不彻底的人生追求中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题材和美学方向,也找到了与读者沟通从而赢得读者的途径,这成了她的作品魅力的重要源泉。这种认同有她个人的原因,也同时代的演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伤感情调的词与感伤情调的词因作者的性格特点而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倾向,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伤感之词重在“伤”,是现实情感的直接感性的流露,率直真切、往而不复的情感宣泄形式使这类词作具有“痴语”动人之美;感伤之词重在“感”,是现实情事经过作者理性的思索后的巧妙安排,因而这类词在圆融而节制的情感表述中透露出深悟人生的含蓄明净之美。  相似文献   

10.
称谓是对他人的一种称呼,用作称谓的词即称谓词。称谓词体现了说话人的身份、情感态度和社会关系,含有时代、阶级、社会价值观等文化含义。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女性称谓词“恭人”、“院君”略加考释,以期说明它们的来源与文化含义,兼补大型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11.
<正>王荣生先生说过,散文就是"作者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感"。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情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散文教学中无疑应该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在体会中获得  相似文献   

12.
费茨杰拉德在他的短篇小说《冬天的梦&;gt;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颜色的词来展现主人公的不同情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随着颜色的变化跌宕起伏,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作者通过颜色词的变换运用,构成了一个唤起读者回应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意在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解读《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对米歇尔访华的预告,比较两则报道在信息来源这一语篇构建策略使用上的异同,揭示记者是如何运用该策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将读者引向报道的预设立场,改变读者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两宋之交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被模仿,她的词作魅力也因此而难以超越.李清照的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向读者讲述作者与保姆阿长之间的往昔故事。童年感受与成年回述的情感差异是指幼年鲁迅与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体验与态度评价是不同的。本文从琐碎小事、长毛故事和《山海经》绘本三个方面解码其中的情感差异。无论是童年感受还是成年回述,作者都是采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表达自己对阿长的敬重、感恩和无限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一、课例构思(一)两重情感的互补。这首词有两重人物形象:一为那位缱绻于相思中的女子,一为作者自己。也有两重情感:一为"相思",一为对人生的理性观照。解读本词首先要保证那位女子形象的完整性、品出她的相思情尤为重要,因为晏殊的体悟是建立在那个女子情感基础上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固然是一首写相思的词,但它又不仅仅是在写相思。词中透出的浓浓情意中还有理性的思考,而"相思"之情成了"理性观  相似文献   

17.
黄伟珍 《文教资料》2008,1(17):32-33
本文主要根据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了凯特·肖班在<觉醒>中描写赖思小姐时所使用的写作策略,以及使用这种策略的深层原因.与女主人公艾德娜相比,次要人物赖思小姐对传统的颠覆更为直接彻底.表面上看,肖班模仿男性的声音丑化、贬诽赖思小姐,实质上正是通过这种强烈颠覆意图的方式,作者才能在父权制的虎视眈眈下实现与读者的交流,从而表现她对一批被父权制边缘化的觉醒女性的焦虑.  相似文献   

18.
曹一平 《考试周刊》2012,(49):190-192
本文尝试应用评价系统中的态度资源来分析英语足球评论语篇中的人际意义的构建,藉以找出态度资源在英语足球评论语篇中的分布特征,并揭示足球评论员是如何应用态度资源来构建人际意义的。经研究发现,在整个态度系统中,评论员在构建人际意义时,判定资源使用的最多,其次是鉴赏资源,最少的是情感资源,而且,研究得知,英语足球评论的评论员在文章中通过表达自己的价值立场来把语篇构建得更为主观,以便联盟读者接受其立场;而评论员引用他人的价值立场是为了使得语篇更客观,以便与读者保持团结一致。  相似文献   

19.
姜夔词中副词运用较多,且蕴含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词境与艺术效果。姜夔词中副词的运用使词中名物的列举与描写变得疏远,将名物之间的距离拉开,达到一种较为虚空的审美状态,形成“清空”的风格。副词暗示的时间变动能使词作在较短的篇幅之内形成较大的时间容量,且形成跌宕起伏、灵巧流转的特点,避免了词的“质实”。此外,姜夔在词中寄予了相思恋情、身世之感家国忧叹等思想情感。在使用副词时,他在其中寄托其情感,通过使用带有主体态度的副词造成独特的情感表达效果,即情感的内敛倾向,表现为情感的深沉含蓄。  相似文献   

20.
舒婷曾经是中国文坛格外耀眼的存在,她与她同时代的一群具有反叛特质的诗人在那个人性沦丧、异常灰暗的年代敏锐而勇敢地喊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使一代人从苦闷、迷惘和彷徨中觉醒并振奋起来。她以觉醒者、叛逆者、理想主义者和男权社会挑战者的精神姿态走上诗坛,以全新的作品内涵和审美追求颠覆世俗的价值观念和凝固的文学模式,对与旧式主流意识形态相连接的权力诗坛发起了有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