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平庸之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犹太籍著名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提出来的。她认为,对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限制或直接参与是一种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之"恶"。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之恶"表现为:不思考、从众、服从或是默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在群体中,每种情绪与行为都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可以使个体甘愿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群体中的个体,仿佛空气中的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理想国》与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了两个不同版本的隐身戒隐喻,他们从恶之自由和恶之枷锁两个角度对善与正义的同一性发起质疑。后者对苏格拉底"各行其是"的正义观提出三方面质疑:一,节制与勇敢如何各行其是而避免冲突;二,如果人并非"被迫"行恶,他能否自觉抵制不正义的诱惑;三,当人为保存生命而"被迫"作恶时,他有何办法寻求宽恕。隐身戒隐喻的变体在柏拉图各行其是的正义论体系中打开了缺口,上述问题需要一个尊重多元之善的异质性正义来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3.
引入宗教意义上的"原罪"概念并且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指出乔叶《认罪书》"平庸之恶"概念外的人性之恶,揭示在文革中犯下错误却不认罪的一行人对自己行为解释的诡辩性。对"文革中的人性之恶和暴行、罪恶是否具有复制性"这一问题提出见解,指出小说中忏悔的浅层表达问题,最后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金金人物形象不断变化的分析指出人物在人性上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4.
《枕头人》是英国直面戏剧代表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第一部被翻译、引入中国大陆的戏剧作品。剧中的主要冲突围绕着“作者是否要为文学艺术之恶负责”的伦理困境展开,引发了学界的广泛探讨。为回答这一疑问,在研读《枕头人》原文的基础上,有必要回溯文学之恶的美学传统,剖析作者在文学之恶中扮演的角色,思考暴力、血腥等表现人性之恶的文学母题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影响。该剧的意义并不单在陈列人性之恶、文学之恶,更是在挖掘恶、解剖恶、超越恶,以人文关怀式的目光,直面命运的黑暗。  相似文献   

5.
《维摩诘经》所涵摄之伦理意蕴体现在行善止恶之善恶观、自度度人之修行观、方便设教之施教论、不思议解脱之解脱论四个方面。善恶观强调"止三恶"、"离五浊"、"除八难"、"行十善"及"业报观";修行观注重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施教论主张方便设教、摄化众生;解脱论表现为"不思议解脱",关涉"入不二法门"、"心净则土净"。凸显出佛教作为伦理性宗教之道德特质,对《维摩诘经》之伦理解读亦为《维摩诘经》之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人性善恶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的观点是性本无善恶,而只有"向善"与"向恶"之可能性,但人类向善的可能性更大。电影《苍蝇王》揭露了人性恶的一面,给人深刻的反思,但同时也让人看到善的洪流。  相似文献   

7.
<正>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学概念:平庸之恶。她将"平庸之恶"定义为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之"恶"。她分析二战战犯阿道夫·艾希曼这个典型人物,受过良好教育,看上去非常普通,甚至有些温文尔雅,却成了希特勒对犹太人"最终解决"的执行者,完全是他用"义务"、"命令"代替了内在的良心。阿伦特从艾希曼得出"平庸之恶"这个结论,却并非仅指向这类特例。正如"平庸"这个词的词义——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  相似文献   

8.
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恶女"形象,其中《白夜行》和《幻夜》中的"恶女"更是被称为"穷极魔性之女"。将"权力"与男性玩于股掌之中的"恶女"是日本女性对男权社会反抗意识的化身,蕴含了作者的讽刺与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制度变革的希冀与呼吁。  相似文献   

9.
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实际是荀况的性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雄在《法言》中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李轨、吴礻必、宋咸、司马光就此各执一说,各有偏差。其实扬雄“善恶混”实际是荀子性恶论的继承,即善恶混而不可分,既有为善之可能,也有为恶之可能。  相似文献   

10.
“发掘恶中之美”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诗集《恶之花》中的艺术追求。《恶之花》描写范围宽泛,由社会之恶、自然之恶、人性之恶和精神之恶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恶的意象体系。他认为,诗表现的应是更为真实的东西,也就是存在于本体世界发掘本体世界的美,诗人的职责就是要努力透过现象世界发掘本体世界的美,而要发掘美就离不开丑恶的现实世界,离不开对恶的分析解剖。基于这种“发掘恶中之美”的追求,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成功地实现了由“恶”向“美”的转化,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独特理论  相似文献   

11.
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人之"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认为,"才"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有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朱熹);有的哲学家认为,"物欲"是恶的起源(如朱熹)。对于这些观点,王船山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  相似文献   

12.
匈牙利当代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欧洲文坛享誉盛名的三部长篇著作"恶童三部曲"中尤以《恶童日记》广为人知。关于《恶童日记》之"恶"的解读有很多种,且不同解读之间甚至没有交叉之处。文章拟从《恶童日记》最后一章关于恶童和父亲逃往国外的叙述着手展开探究,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尝试揭示"恶"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阮籍的82首五言《咏怀诗》渊源一直以来颇受关注,以梁代钟嵘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咏怀诗》源自于《小雅》,以清代何焯为代表的一些人则认为《咏怀诗》源出于《离骚》。探讨角度不同,因此结论不同,从所呈现的雅正精神以及创作主体忧生之嗟的思想、时代背景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与《小雅》的渊源关系,从以美为美、以恶为恶的审美倾向选择与"诗缘情""发愤以抒情"的创作动机方面来看,《咏怀诗》则与《离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左传》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然其在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同时,字词使用上的隔阂又给今人以阅读上的障碍,往往使人不得其解。本文从《左传》中"郑伯侵陈"这一历史事件所涉及的"恶之易也"和齐晋鞌之战中的"三周华不注"入手,从文字、训诂、音韵等角度考释"易"字之含义及假借用法,并得出"华不注"本为"花跗注"的典实。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揭露人世之恶、人欲之恶、人性之恶是《金瓶梅》的三个主题层次。它从社会、伦理、哲学三个层次将人性与社会进行复合透视。《金瓶梅》的深刻意蕴在于指出了明末社会的历史趋势,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红字》出发,分析了霍桑在《红字》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指出实际上是包含了某些隐秘的意义,展示的是霍桑对所处时代认识的困惑;他对宗教的虚伪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但却走不出他思想上的困惑.他认为人生都有"恶",人的一切罪行皆来源于内心的"恶","恶"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唯有死,才是真正摆脱"恶"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17.
苏童让自己的热情穿越浮躁的现实生活指向过去,完成了《米》。小说以“米”为线索,围绕“米“展开了一系列的悲剧故事,这之中反映了人性从善到恶的畸变过程,人性恶的一面在小说中演绎得淋漓尽致,但在这一系列丑恶带给我们不耻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道德悖论现象之"恶"不同于道德谴责公认之恶,也不同于"人必有私"的人的"自然本性",多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当人们视"恶"为恶时多处于"见仁见智"的认知状态。"恶"蕴含着促进社会与人的道德进步的逻辑张力,对于伦理学理论好道德建设的创新好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人性中,难免会有“恶”的一面,只是有时它隐藏得很深罢了。《蝇王》通过一群孩子的所作所为揭示出了人性之“恶”,促人深思,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20.
李翱的《复性书》三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性善情恶"的人性论;(2)"忘情复性"的道德修养方法.以"性善情恶"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宋代理学家们把人性区分为高层次的"天命之性"和低层次的"气质之性",把人性论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形成了完整的理学人性论理论体系;借鉴"忘情复性"的道德修养方法,宋代理学家们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性修养方法.由此,李翱成为真正上承传统儒学下启理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