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七言诗之来源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七言诗”而言,还有不少是事而非、悬而未决的争论。关于七言诗的来源,自明代胡应麟以来,“源于楚声楚辞”和“源于委巷歌谣”两说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二十五史中歌谣的研究,认为:七言诗脱胎于楚声楚辞无论是句式结构还是文化背景都不可能。七言诗应来源于非楚声楚辞系的歌谣——主要是北方民歌,这些民歌的特点是句子中不带“兮(些)”字。这类非楚声楚辞系的歌谣才是孕育“七言诗”之母。  相似文献   

2.
关于《楚辞》与七言诗关系的观点甚多,但研究思路中都有将文体起源简化为句式异同及偏重文体外部关系的倾向,有明显的片面性。诗歌文体应是由多层次节奏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情感节奏与语义节奏、语体节奏的冲突和调整是诗体发展的内在动力。七言韵语在《楚辞》产生之时已经流行,但复杂的语法关系和语义节奏使其具有很强的表义倾向,并形成了与其语义节奏相统一的单调平直的每句韵式语体节奏,从文体内部阻碍了七言抒情诗体的发展。在《楚辞》体中,诗人借助以"兮"字和相关虚词构成的相对独立的情感节奏,较方便地实现了对每句韵式七言诗语义—语体节奏的整合与转化,形成了七言诗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特殊的七言抒情诗体——骚体式七言诗。由此入手,有助于将二元对立式的七言诗起源之争转变为对七言诗发展历史的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九歌》是屈原楚辞中的重要一组诗,特别是它对后世文学影响非常大,奠定了七言诗的基础,《燕歌行》充分吸收了《九歌》的营养,完善发展了七言诗,形成了古体诗的完整形式。  相似文献   

4.
1.“词”与“辞”这两个字(词)在一般情况下可通用。如:辞(词)典,辞(词)章,辞(词)令等。所不同的是:①都可做文体名。但概念不同。辞:汉代常把辞与赋统称为辞赋。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之地而叫楚辞。又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辞。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三言诗或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楚辞》西汉人刘向在天禄阁(汉朝国立图书馆)校书时,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东方朔、荘忌、淮南小山、王褒的作品以及他自己写的《九叹》编辑成一部书,定名为《楚辞》。东汉人王逸为楚辞作注释,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九思》,成《楚辞章句》。宋人朱熹,作《楚辞集注》。“楚辞”这个名词,在刘向以前就有。汉武帝时人朱买臣,能“说春秋,言楚辞”。不过“楚辞”这一名称在当时并不成为这种文体的通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二十之篇”。可见西汉早期称  相似文献   

6.
屈赋拾诂     
论道《离骚》:“汤禹俨而抵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古今楚辞在家训释其中“论道”一语,凡有三说。王逸《楚辞章句》云:“周,周家也。差,过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由是观之,王氏是以“论议”训“论”,以“道德”训“道”的。后世朱熹,刘良等均从王说。另一说以洪兴祖为代表。洪氏《楚辞补注》云:“道,治道也”。汪瑗、聂石樵等均从洪说。还有一说,如马茂元《楚辞选》云:“论道,议论政治上的道理。”陆侃如(其著有《楚辞选择》)等人亦有此说。  相似文献   

7.
关于《楚辞》十六卷的结集,当代楚辞学者在旧有的“刘向结集《楚辞》说”之外提出了“王逸结集《楚辞》说”。在此之前,清季民初的楚辞学者郭焯莹提出了“班固结集《楚辞》”的全新看法,鲜为人知。郭氏认为:以刘向对东方朔人品与作品的了解,他不会将《七谏》编入《楚辞》;王逸《九怀序》所说的“史官录第”是指班固(而非刘向)编录了楚辞作品,但因为王逸不满于班固对屈原的指责,不想彰扬班固,所以将班固的名字隐匿;班固所结集的《楚辞》篇第是《楚辞释文》的篇第。郭氏提出的“班固结集《楚辞》说”可以补证,但也有可议之处。《九思序》所说的“谱录”指的是《楚辞目录》,是班固参与撰写的《书部》中的一种,这就是“史官录第”的含义;王逸对班固结集《楚辞》一事并非刻意隐匿;班固结集的《楚辞》篇第应是今本篇第而非《楚辞释文》篇第。郭氏提出的“班固结集《楚辞》说”虽有疑点,但仍有其合理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早期诗歌的表达形式,《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兼有杂言;楚辞以六言或四言加“兮”字为基本句式,亦兼有长短句。诗歌进入汉代而有五、七言,到东汉末,五言发展为“诗坛正宗”(郑振铎);魏以后,七言代替了杂言。诗歌一经定型为五、七言,便产生了诗歌的格律。由不定型到定型,由定型到格律化,是诗歌表达形式发展变化的轨迹。 五、七言诗是什么时候兴起的?近世学者多说:“五言出于乐府,七言变自楚声”。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七言变自楚声,大体不错。五言诗具体面论,则人言言殊。原因是,论者多注重“言”,而忽视了“律”;多注重“辞”,而忽视了“乐”,因而五言诗产生、  相似文献   

9.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1504页: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1050页: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246页: “七言诗,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第一句夹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要算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是有贡献的。” 王力《汉语诗律学》14——16页: “至于七言诗,也有人说始于西汉。相传《柏梁诗》是汉武帝和群臣联句。……但也有人疑心是伪作。”(按:顾炎武《日知录》已经证明是后人拟作。) 接着,王力先生举出汉昭帝《淋池歌》:“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凉风凄凄扬棹歌,万岁为乐岂云多” 又举张衡《思玄赋系辞》: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文献学角度,用“内证法”证明,《楚辞》和“北方文化”具有一致性然而又迥然不同,“北方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楚辞》。再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南楚文化”是《楚辞》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最后,从《楚辞》与现实生活中的“楚歌楚声”关系论证,“楚歌楚声”是《楚辞》文化的根。最后得出结论:《楚辞》家者流,主要是出自民间,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北方文化”影响《楚辞》,《楚辞》直接接受“南楚文化”,“楚歌楚声”是《楚辞》直接的来源。确切地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刘向编辑《楚辞》成书及王逸《楚辞章句》的盛行,“楚辞”在汉宋间的篇目与概念基本被《楚辞》限定。而宋代楚辞学则发生了文本(文献)层面的转型,晁补之、朱熹等突破了旧本的思维限定,在更易“楚辞”篇目的同时重塑了“楚辞”概念,还积极拓展了楚辞文献的范畴,实质上完成了一次对“楚辞”的重新构建。宋代楚辞学表现出的文本革新思想,直接促进了元明清时期楚辞学多元化面貌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楚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楚辞·天问》云:“伯林雉经,维其何故?感(撼)天抑地,夫谁畏惧?”两问里隐藏着一个什么故事?人各言殊,谜底至今尚未揭开。自东汉王逸以来,为此提供答案的,大凡有四说: 一、王逸首创晋太子申生说,谓“伯林”即申生,言申生受谮于后母,“遂雉颈而自杀”(《楚辞章句》)。后之学者多附和王说,例如洪兴祖(《楚辞补注》)、王夫之(《楚辞通释》)、胡文英(《屈骚指掌》)等;然南宋的朱熹已表示怀疑;“旧注以  相似文献   

13.
黎昔非《唐以前的七言诗》一文久佚,经长期辗转查找,发现于上海市档案馆。这篇重新面世的佚文探讨了唐以前七言诗的起源和演进,是20世纪30年代七言诗研究的先期探索,在民国学术史上具有史料价值。经过对七言诗研究历史及现状的整理,可以发现佚文中的《饭牛歌》起源说促进了此后民间歌谣说的正式提出;唐前七言诗演进结论的得出得益于穷尽式检索、随文附注按语、数字统计等研究方法的首次使用。  相似文献   

14.
汉赋与楚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代表性文体,在许多方面都是继承和发展楚辞而来。汉赋继承和发展了楚辞“放射性思维方式”、“铺排的修辞手法”、“主客对答的形式”、“纷繁绚烂的辞采”。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赋的许多优点都是对楚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骚体文学即楚辞体文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屈、宋而后的纯楚骚体、楚歌体和骚体赋三种体式的作品,以及楚骚与赋、乐府诗、七言诗、哀吊文、骈文、曲予词、戏曲等多种文体的相互关系,并涉及到文体演变史、文学接受史、文人心态史等多个领域。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当代楚辞学学科视域与学科空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所谓古诗,是指唐代以前不合格律的五、七言诗歌以及唐人用这种诗体创作的诗歌。中国古代学者一般认为七言古诗起源于《诗经》、《楚辞》及春秋时代的歌谣。我们以成熟期的七言诗歌的诗体特征为依据,考查汉代有关古诗的文献,认为尽管先秦时期诗歌中出现了七言诗句,但还未形成七言古诗所应具有的完整体式。作为诗体,七言古诗产生于西汉,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在经历了东汉的发展后,直到魏晋南北朝才逐渐走向成熟和兴盛。  相似文献   

17.
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是什么神?历代注家其说纷云。一说云中君是云神,如王逸、朱熹、胡文英、蒋骥、陆侃如、马茂元等。王逸《楚辞章句·云中君》注:“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马茂元等(《楚辞注释》)亦说:“‘丰隆’、‘屏翳’一神而异名。‘丰隆’是云在天空堆集的形象,‘屏翳’则是云兼雨的形象。因为天雨时,云在太空一定堆集得更厚,以致遮蔽了日光,天显得晦暗不明,所以叫‘屏翳’。”“云中君,犹言云中之神。”并说“云中君指云神,后世注家大多无异词。”似乎云中君为云神已成定论。一说云中君乃云梦泽之水神。如清初学者徐文靖《管城硕记》提出:“云中君犹湘君耳。”以后王闿运(《楚辞释》)、陈培寿(《楚辞大义述》)均持此说,认为云中君就是云梦泽中的水神。  相似文献   

18.
七言诗在唐代蔚成大国,但对于其在此前的发展面貌,人们却很少关注。本文从考察源头开始,详细考察了在自汉到隋的漫长时期里,七言诗是如何从诞生到发展又进一步壮大起来等问题,对其在不同阶段发展状态和发展特点进行仔细地考究和理性地思考。  相似文献   

19.
谈赋     
赋,最早是诗体的一种。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文心雕龙·铨赋》)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情事杂沓,诗不能驾驭,所以作赋来铺陈。《楚辞》是赋的近源,它与赋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七言诗在唐代大放异彩,可谓达到了艺术的颠峰,但它在唐代之前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汉代是七言诗创作的起步阶段,代表作品是张衡《四愁诗》.到曹丕《燕歌行》,可以说基本定制.鲍照的大力创作,为七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梁陈时期,七言诗在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