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七年级下册中,收录了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指珍珠鸟)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句中的“垂蔓”一词,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读作“chuíwàn”,并且告诉学生这样分辨“蔓”字的读音:当“蔓”字作动词用的时候,读作“màn”,当“蔓”字作名词用的时候,读作“wàn”。从而在学生的期末考试答卷中,也把给“垂蔓”的“蔓”注音为“màn”的判错。这样分辨“蔓”字的读音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2.
江安县怡乐镇麻衣小学张骑:《精彩的马戏》中两次出现“跷跷板”一词。我认为,用“翘翘板”更妥贴些,因为“翘”是抬起、举起和向上之意。主持人(特级教师吕谦):你的钻研精神值得敬佩。“翘”是个多音字,读作二声时是抬起的意思,主要指抬头;读作四声时是一头向上仰起的意思。“跷”的基本意思也是抬起,主要指腿。问题不只在于从两个字的  相似文献   

3.
八十一 策 搀扶,运城人谓之chā。chā即“策”之方音读。策,运城话文读作chē。而据当地文白异读对应规律,zh ch sh文读加e的白读则相应变作a。如窄、摘、仄(zhe),读作zha;车、扯、拆,(che)读作cha;蛇、舍、奢(she),读作sha;故策(chē)相对应读作chā。策之本义为马鞭,又作杖解。如《庄子·齐物论》:“师旷之枝策也”。《释文》:“司马彪云:枝,拄也;策,杖也。”《淮南子·坠形篇》:“夸父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5.
一 在古代汉语中,“性”、“状”各为一个单音词,其义有别。“状”,小篆作,在按构字法原则编写的字书(如《说文》、《类篇》、《康熙字典》等)中,归入犬部。《说文》;“状,犬形也。从犬,声。”桂馥在《说文义证》中阐释道:“犬形者,视犬之字如画狗。”状”的构字体现了取描画狗形得其意,故它的旨意重在强调外形,段玉裁注曰“引申为形状”,正说明了它跳出“犬形”而具有的普遍词汇意义,重在取貌。“性”,从心,生声。《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许慎以古代文化观念阐述“性”字哲学意义,不能看作解字。倒是其它古书的说解反映了“性”字本义。《荀子·正名》:“人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广雅》:“性,质也。”《易·乾》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性”的奉义是指人天生就秉有的素质和本性,它引申而具有的普遍词汇意义则具有强调内在属性和内在涵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三期《既已“漫灭”何又“可识”?》一文,谓统编语文教材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的注释错了,认为句中的“为”应读作“谓”,“为文”就是“谓文”指“标明山的名称的文字”。按,此说甚误。  相似文献   

7.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8.
综观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多音字的考查力度有加大的趋势,如2006年的江苏卷和天津卷的字音题均为对多音字的考查。如何正确记忆多音字,以下方法可供参考。1.据词义,辨多音字一般来说,词义不同,读音也不同。如“殷”,指深厚、丰盛,读yīn;如果表示颜色(黑红色),读yān。“哄”当表示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时,读“hōng”;当表示欺骗意时,读作“hǒng”;当表示吵闹之意时,读作“hòng”,词义不同,音也不同。2.据词性,辨多音字词性不一样,读音也不一样。如“处”,作名词时,读作“chù”;作动词时,读作“chǔ”。3.据语体色彩,辨多音…  相似文献   

9.
1、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前句无疑义。后句文意很明白:很少再有人像《诗经》那样创作了。问题是“抽绪”一词务必训明训确。牟注训“抽”为延引,“绪”指余绪,“指继续写作”;周注“抽绪”为“抽出余绪,指继承”;赵译作“继续写作那样的诗”。训释都不够清晰。“抽”本训为拔,引出。植物发芽也叫“抽”,如《文选》束皙《补亡诗》“木以秋零,草以春抽”即为例,指生发;此处言某种诗体,自应引申训作继续、延续。牟注“延引”是对的,只是未说明来由。“绪”,本训指丝的端头,周训“余绪”即据此。《说文》段注云:“抽丝者,得绪则可引。”这个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一册《诗词五首》中的《过故人庄》有这样一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其中“斜”字是读作 xiá,还是读作 xié,课文没有注音,因此,许多人对此字的读音也就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此字应读 xié,而不应读 xiá。《中华大字典》对此字注音为:“徐嗟切,音邪”,《辞海》对此字注音为:“习耶切,音邪”,《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对“斜”注音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的解释多为:“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新教材作“机杼声”解。作“织机声”解,虽然《辞海》中有,并以此句为例,但笔者认为与下句“不闻机杼声”不相吻合;作“叹息声”解,《辞海》中也有,但“表示赞赏或怜悯”,又与诗中木兰因无人替父从军而愁闷的心情不符。朱声琦先生生前曾提到,虞城县木兰庙中有碑刻《木兰诗》,上面的首句为“促织何唧唧”,并说《古文苑》中的选文与之相同。笔者虽未亲见,但在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找到了佐证:“唧唧:叹息声。这句一作‘唧唧何…  相似文献   

12.
说“鼓”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对于“鼓”字,一般认为是与“钟”并列的一种乐器,即把此句中的“钟鼓”视同《庄暴见孟子》中“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的“钟鼓”。一、先看这句中的“噌吰”一词。《辞海》注:“象声。多以形容钟声。”并举司马相如《长门赋》为例:  相似文献   

13.
淮安话属官话里的江淮方言。多年来,说好普通话一直是淮安人的一大难处。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淮安方言中的声调转换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所谓声调转换,是指词通过声调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含义,词性及用法也随之而改变。它虽然使词性及词义的划分更趋于细致,明晰,却给淮安人学好普通话造成了一些不便。比如说“衴”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一个注音,标为上声,既表示动词,又表示名词。而在淮安方言中,当它作动词用时,读作去声,如“拿衣裳枕头”,“把头枕高些个”等;作名诃用时,则读作上声,如“拿衣裳当枕头”,“用矮枕头”等。所以,它在拿“枕枕  相似文献   

14.
《论语》的“论”字该念什么音?《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Lún(第737页)。一些参考书也强调《论语》的“论”不能读作去声。但查《辞海》,“论”读作第二声只有两解:①通“伦”。②通“抡”,选择。《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辞海·词语增补本》第176页“论纂”条下也引用了这段话,并给“论”注音为去声  相似文献   

15.
“可”字在《上博》中为常见字,用法多样,除了读作本字之外,尚可读作它字,计有以下五种读法:一、读作本字,《君子为礼》:“虚子可亓 也【3】。”:二、惯用通读作“何”,如《季庚子》:“青(请)昏(问)可(何)胃(谓) (任)之惪(德)【2】”;三、通假为“诃”,如《周易·豫》:“可(诃) (豫)[14]”阜阳本作“诃豫”,帛书本作“杆余”,今本作“盱豫”;四、通假为“兮”,如《有皇将起》:“又(有)皇 (将) (起)含可(兮)【1】”;五、通假为“奇”,如《曹沫》:“必 (召)邦之贵人及邦之可(奇)士[29△]”。即就“可”字这五种读法进行讨论,整理出《上博》“可”字的用字情形,尚祈诸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令ling今jin令,古文字作①,②像个屋子,表示人坐在屋子里发号施令。《说文》:“发号也。”即叫、使。让……的意思。本是动词。例如《李没雪夜人蔡州》中的“管今击之以混军声”句;用作名词,作“命令”讲,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句;又引申为“法令”,例如《屈原列传》中的“每一令出”句;再引申为发令人的地位或官职,例如《西门豹治螂》中的“西门豹为螂令”等句;现代汉语中仍然活着“司令”一词。用它作声符的字如零、冷等;含“令”的成语如朝令夕改、令行禁止等。值得一提的是,“令”还含有美…  相似文献   

17.
<正> 《猜名》“断取”的失误,指《猜名》这首诗在运用“断取”修辞时失误。诗只四句,即: 待月西厢寺半空,张生普救去求东; 崔莺失却佳期会,只恨红娘不用工。 这四句所以迷离藏趣,因所隐一字即为作者其名,也就是“徽”字。如第一句取“待”和“寺半空”,为“彳”,隐徽字左部件;第二句隐其右部件;第三、四两句则分别欲隐其中间两部件。 盖汉字常因形似而误用者多。这里我们只稍加留意,就不难发觉这第三句虽意在取“崔”和“失却佳”,为“山”,其实却无所取。因“失却”的“佳”,表的美好义,音jiā,本属“从人、圭声”的形声字,今书写,其右部件为二土,所谓“土重土”。而用来离析的“崔”,字里头并无“佳”。《说文》:“崔,大高也,从山隹声。”就表明“崔”里只有  相似文献   

18.
“鹜,舒凫也,从鸟敄声。”“骛,乱驰也,从马敄声。”(均见《说文解字》)可见,鹜与骛是同声符的形声字,都读作wǜ。鹜的意符是鸟,意为鸭子(凫),如“寨中人又鹜伏矣。”(《冯婉贞》)“将与鸡鹜争食乎?”(屈原《卜居》)骛的意符是马,意为乱跑,纵横奔驰,如“忽驰骛以追逐兮”(屈原《离骚》);引申为急跑,“骁骑电骛”(班固《东都赋》),急、伙,“肝脉骛暴”(《素问·大奇论》)。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卖炭翁》中有这么一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其中“系向牛头”的“系”读作 jì还是读作 xì。我过去一直似懂非懂。记得小时候学习《卖炭翁》,对于教材的注音——教材注明“系”读作 jì——我心存疑惑,曾经问同座,这里的“系”真的应当读作 jì吗?同座回答:“别操那份闲心,书上怎么注你就怎么念!”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由学生变成了教师,一名语文教师。前不久,我在准备《卖炭翁》一课教案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系向牛头”  相似文献   

20.
“传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戏剧体裁之一.“传”读作chuán.与“宣传”的“传”同音,而与“史传”、“传记”之“传”(读作zhuàn)不同.其它“传奇”这个名称,在文学史上不一定都是指戏剧,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就是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明清传奇”是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剧剧本.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简要地作了说明:“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