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选读》的研究,是一块未开垦过的新的学术园地,经过学界八年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学理化的"整理爬梳,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关照《〈论语〉选读》的研究现状,找到有待填补的学术空白,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新的学术起点。  相似文献   

2.
《<论语>选读》是近几年才在高中开设的选修课,不过,无论是从教材还是教学来看,《论语》教学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达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论语>选读》教材为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所编写,基本上是按照内容将《论语》的部分章句进行筛选并组合而成,全书共15课,分为四个部分,即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编者在书的  相似文献   

3.
<正>[学习目标]学习《韩非子》的相关选文,通过对其中“守株待兔”“卜妻为裤”“郢书燕说”等寓言故事的研习,了解韩非子“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法家思想,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研习文本]其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相似文献   

4.
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一名高二学生,现在正在学习《<史记>选读》。以前要几个学期才学得完的艰涩的文言文,如同大山一样压过来,堆积在一起,让我一下子有点跟不上。但老师说这样能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所以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学习虚词、实词和词类活  相似文献   

5.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式的历史巨著。教师在《史记》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摸索出一条充分体现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来,笔者在教学《史记》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和思索,总结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强化积累——感悟思想——把握艺术——突出专题。  相似文献   

6.
<正>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课前已经读过了,如果你想从中找一句话来对今天所有到场的老师说,你会选哪句话?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这句话,表达了我们今天相逢的愉悦,《论语》真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论语>十二章》。读完以后请举手。(学生自由朗读,读毕纷纷举手。)一、哪个字最容易读错?师:你们觉得《<论语>十二章》里哪个字最容易读错?  相似文献   

7.
《陔馀丛考》是清代学者赵翼撰写的一部学术笔记 ,全书四十三卷。内容以诗文和史事为主 ,与《廿二史答刂记》有相辅相成的功效。主要成就在史学方面 ,赵翼以经学考证的方法治史 ,大胆立言 ,如指出六朝重氏族、十二属相起源、万岁演变、明朝重进士等 ,独立见解 ,影响深远。但也存在着粗疏的毛病。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历时性的艺术体式之一,这种传统观念,使人们长期忽视对诗的共时性理解。就《楚辞》、《诗经》的研究而言,运用共时性理解可以解开其内容以及形式方面的诸多谜一样的问题,如《离骚》“求女”、《九歌》“事神”、《诗经·桑中》“思孟姜、孟弋、孟庸三人”的真实内涵,《离骚》一诗的多元隐喻模式、其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诗经》的语言形式特征,以及历史“语境”中共时性要素对解读《诗》、《骚》的意义等。共时性理解法与目前流行的那种逸出文本,并最终导致文本整体性消解的所谓文化分析法不同,它主要是文本分析法,重视文本中各相关要素的互相规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设计说明】新课标背景下,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戏剧大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结合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我将第二单元戏剧教学·设计为9课时:第1~3课时,让学生完整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梳理故事脉络及人物关系;第4课时,把握作品主要矛盾冲突,体会课文节选部分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第5课时,进一步深入鉴赏分析人物形象,写出角色分析札记;第6~8课时,学生自由分组,选择一个作品,排练并演出课本剧;第9课时,以悲悯的情怀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理解三部作品的悲剧意义,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本设计是第4课时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姚娟 《现代语文》2012,(7):159-160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载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即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  相似文献   

11.
12.
试析<<论语>>中也子的伦理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所反映,其表现为:第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第二,他主张为国以礼;实行德政;统治者起表率作用;举贤才。孔子伦理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07年在温州新课程培训大会上,张新强教师也说:“教材依然是例子。”这在《论语选读》教材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因为教材本身就是《论语》的一部分节选,我们的教学也就是通过这些节选的内容来让学生走进整部《论语》,走近孔子。所以《教师用书》中也特别提出:“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这篇"后记",是我三十余年所作研究之回顾。细数从研究之初,受学人发现而鼓舞,到后来步步深入,得到意外结果的历程。近两百年来,学者皆视"今本"《竹书纪年》为伪作。但在1979年,我则证实了"今本"《竹书纪年》并非伪造。赞成我之观点的一派中,后来又衍生出两种意见。一种是我的意见,另一种是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的意见。夏含夷的意见,大抵针对我之观点而发(下文括号内数字代表〈后记〉相应各节)。在我看来,"今本"《竹书纪年》完好保存了公元280年左右出土之《竹书纪年》竹简的原貌。该竹简古书,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除结尾几处散乱外,均编排有序。(以"岁"记之日期,乃后人加入,属微调,无碍全局)大体上,我以"今本"《竹书纪年》作底本,重订了夏、商两代的纪年(第1至第3节),并倚赖天文学发现,对简文加以修复,以使其更加准确。经修复的"今本"《竹书纪年》简文,现已数量过半(第4及第7节)。夏含夷与我看法相悖。他认为,竹简出土时,已杂乱无章。晋代学者整理、编辑竹简,必然加以重组、改写(甚或杜撰)。于是,他断言道,我所作之纪年研究,除周代部分,余皆毫无依据,不值一提(第6至第7节)。此处有一关键问题。即,夏含夷发现之错简究竟发生于何时?又为何有人将周代成王纪年位处中段的一支竹简错置于武王纪谱结尾处,致使武王在周克商后的在位年份增添三年?夏含夷以为此举乃晋代学者所为,目的在于使乱简看起来有序、合理。我认为,错简在魏国时期,即竹简古书遭埋藏以前,必已造成。魏国时人之所以如此举动,乃是要支持魏惠成王在公元前335年宣言称王。据我观察,竹简排列有序,且我研究所得结果,亦可拿来与甲骨文、金文作对照(第5及第13节)。夏含夷发现之错简,必在移动前即已存在。且要使错简成立,必得把成王纪年中有关周公去世、丧葬年份往前倒退十年。结果,周公死后所举行的禘祭竟然发生在他去世以前。这种改动,当然也就不可能发生在晋代,而属于魏国专家有意为之(第5、第7及第15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在第11节中解释了夏帝仲康五年九月朔之日食。要对此加以解释,就不得不假设战国时代对远古纪年作错误调整的人采用了章蔀置闰法,并据此要找到一个九月朔日时太阳位置在房的年份。他发现公元前428年恰是这样一个年份,且该年九月朔日为庚戌日。于是,他推断从公元前428年往前推1520年(一纪),即公元前1948年,情形也必相同。除此无法解释他提出的"1948"和"庚戌"的说法。可是若他用此推断法,他必得掌握一千五百年前历史的确切记载。因为他得知道确切的夏朝起始年和确切的日食年份,才能加以推断。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战国时代编写原本《纪年》的人大抵相同:均掌握确切的历史记载,并对此记载加以"修正"(见第3节)。我们必须找到他们的动机和误解,才能对现存的《竹书纪年》加以利用,并推断出远古的真实年代和日期。此乃我写作《〈竹书纪年〉解谜》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江顺诒的小说评论《读<红楼梦>杂记》在红学研究史上颇具影响,许多观点很有新意和深意,为历代学者们所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红楼梦》,悟书也";二、"所谓宝玉者,即顽石",《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三、"为古今人才痛苦不已",江氏对红楼人物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评论。  相似文献   

16.
17.
<论语>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的精华所在.古往今来,人们也在不断地学习<论语>,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在探讨<论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古今<<虬髯客传>>研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料匮乏与研究方法的简单单一、相对落后,制约了对《虬髯客传》的突破性学术研究。在古今研究家所持的三大主要说解中,“文人游戏”说对历史真实与虚构真实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并不成立的“侠义”说起了严重误导作用,“士”之政治人生追求说有待完善。应对古今《虬髯客传》研究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