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信体叙事策略是《紫色》里最重要的叙事技巧。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一方面,沃克对书信体叙事策略的运用本身具有鲜明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书信体叙述策略赋予女性声音、传达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沃克在《紫色》里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李春艳 《科教文汇》2009,(20):245-245,270
《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世说新语》的特点:一是其能够抓住人物特征,采用多种方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是其崇尚清谈。追求玄理,标榜名士风度;三是其反映了人们对个性自由、解放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四是其语言文字简约隽永,叙事筒洁,笔调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李斯 《科教文汇》2007,(8S):170-171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和批评家,《美好的工作》是其“校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本文试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和洛奇有关叙事学的理论,从情节结构、聚焦的多维性和元小说叙事三个方面来解析《美好的工作》的叙事艺术,从而把握洛奇小说的叙事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周旗 《科教文汇》2011,(10):75-77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批评语言学蓬勃发展,其杰出代表人物费尔克劳提出了三维框架理论,即描写、阐释、解释三个步骤。本文试图运用费尔克劳的三维框架理论对《校园王》中出现的语码转换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以揭示青年话语中语码转换的特征和青年话语中语码转换的原因。通过揭示青年话语中的语码转换特征及青年话语语码转换的原因,笔者希望能够引起教师对语码转换现象的批评意识,以及人们对青年语言特征变化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5.
奇观电影逐渐成为了消费社会中的主流形式,电影艺术中的传统叙事因素似乎日趋没落。作为一部优秀的奇观电影,《黑客帝国》三部曲的编导通过角色对白成功地交待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塑造了鲜活的角色形象,赋予了影片独特的哲理趣味。即便在叙事性"话语中心范式向图像中心范式的转变"的时代,话语性因素仍然可能在奇观电影的艺术建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黑客帝国》三部曲正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6.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和批评家,《美好的工作》是其"校园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本文试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和洛奇有关叙事学的理论,从情节结构、聚焦的多维性和元小说叙事三个方面来解析《美好的工作》的叙事艺术,从而把握洛奇小说的叙事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左传》和《三国演义》虽然在体裁上不同,但在叙事手法上却有很多相同之处.本文仅从全知叙事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左传》中关于战争的叙述、对事件的时间安排和评论三方面对《三国演义》叙事的影响从而探讨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军旅小说中对英雄形象特征的描写有新的转变,在《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这部小说中,对英雄形象特征的描述有新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入伍动机由高尚到平凡,个人性格与军规的冲突,命运的理想化与悲怆,精神与英雄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我是《发明与创新》的最忠实读者之一。《发明与创新》伴我已近二十个春秋。我不只是阅读《发明与创新》,1988年我还参加《发明与创新》开办的“创造力开发”培训班,在《发明与创新》上也登载有我的小文。1988年1期的《胸表、臂表》,1988年10期的《自动添加洗衣剂洗衣机》,1995年4期的《公线私机电话》,1998年4期的《让飞艇焕发青春》,1999年9期的《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之我见》,2001年7期的《小探宇宙》。我的小文从简单的小发明到探寻宇宙规律的大课题,逐步深化。从这里可看到《发明与创新》给我的帮助和支持。我这近二十年,无论从知识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从《黑暗的心》的主人公库尔茨出发,他从一个才华出众的崇高英雄堕落为一个道德败坏的无耻之徒,成了当时社会的牺牲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而该形象具有的反讽意义赋予了该书深刻的内涵,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小说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杨莹 《科协论坛》2007,(5):233-234
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中都有严重的英雄崇拜情结,然而这两个时期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这种不同使英雄形象得以重塑。本文以《历史的天空》为媒介,从以战争为背景、英雄身体虐待方面来阐述新时期文学与17年文学的在塑造英雄形象的相同之处;从人物的原生态、爱情洗礼人格、阶级性方面来阐述新时期文学与17年文学在塑造英雄形象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以叙事与问难相结合的对话结构是《公羊传》、《庄子》、《天问》三部典籍的共同特征。具体而言,三者的对话性质各不相同:《公羊传》疑问式问答中引申《春秋》之微言大义;《庄子》在“寓言”的特殊语境下表达“言外之意”;而《天问》则是诘问的语式和借咏叹抒情的有机结合。不同的“对话”结构使三著显示出迥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叙事与问难相结合的对话结构是《公羊传》、《庄子》、《天问》三部典籍的共同特征.具体而言,三者的对话性质各不相同:《公羊传》疑问式问答中引申《春秋》之微言大义;《庄子》在“寓言“的特殊语境下表达“言外之意“;而《天问》则是诘问的语式和借咏叹抒情的有机结合.不同的“对话“结构使三著显示出迥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6—2010年历史文化纪录片叙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呈现上升的趋势,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倾向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6—2010年是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其意义在于主流话题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形态为观众所接受,从而实现了主流话题的普及与再现。本文以2006—2010年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人文历史—纪实台》中播放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为样本,对具有代表性、典型特征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在叙述话语、叙事内容、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影视音乐,通俗来说就是影视剧的配乐,诞生于影视作品之中,但又不完全依赖于影视作品.音乐本身就富有韵律和层次,影视音乐艺术亦是如此.作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音乐艺术演绎方式,影视音乐与场景、光影、画面、台词、人物、乐器等的完美融合,能够将影视作品的效果氛围营造到极致,从而最大限度地呈现影视作品的叙事脉络和故事主题,增加表达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笔者基于传播学视域,结合李静编著的《影视音乐艺术》,分析影视音乐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现状,探索有利于提升我国影视音乐艺术质量的路径,以期推动我国影视音乐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苏文萱 《未来与发展》2023,(10):11-19+28
中国通过官方报告、首脑宣誓、媒体传播等方式展现全方位环境形象,而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广播公司(BBC)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在舆论话语中却传递了另外一种不乏偏见和片面色彩的中国环境形象。中国环境形象存在着“自我——他者”认知上的矛盾与张力,原因在于中国与西方世界非物质冲突的可能,“主我——客我”一致性问题和固有印象的自我强化。文章从中国环境形象互动过程模型入手,分析认为,中国在环境形象的身份管理中要进一步扩大环境治理成果,增强形象管理话语的亲和力,与国际话语接轨,讲述好中国故事,管理好环境身份。  相似文献   

17.
钱海英 《今日科苑》2007,(16):231-231
"西湖小说"是近几年来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明代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是西湖小说中的代表作。本文以其中的女性形象为分析视角,将着重从空间场所和民俗风景两方面来探讨女性形象与地域性紧密联系的特点,试图通过对其女性形象的分析论述,来探寻其中隐约可感的地域文化特征,希为其他类似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邓静姿 《科教文汇》2013,(17):64-65
武者小路实笃是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天真的人》、《友情》及《爱与死》三部作品是其代表性的失恋物语,当中塑造出来的女主人公形象正是武者小路实笃所追求的理想的妻子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三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归纳其共同点,并将之与武者小路实笃的感情生活及成长经历相结合,发现其中的关联,找到这些女性特质的原型和创作的动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我孤独地游荡》及多萝茜·华兹华斯的一首自然诗《浮岛》的对比解读,分析男性自然书写与女性自然书写的不同特征,自然在不同的再现方式中的不同地位和形象,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两性在面对自然、自然价值、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命题时不同的思考和观点。笔者认为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游荡》反映出的水仙的价值是它之于人的审美和精神愉悦的价值,即自然的为我价值。而《浮岛》这首诗则展示了大自然造化于无形的自为的价值,以及诗人对于大自然内在秩序和规律的敬畏,从而表现了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杨柳 《科教文汇》2010,(4):82-84
本文通过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我孤独地游荡》及多萝茜·华兹华斯的一首自然诗《浮岛》的对比解读,分析男性自然书写与女性自然书写的不同特征,自然在不同的再现方式中的不同地位和形象,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两性在面对自然、自然价值、自然与人的关系等命题时不同的思考和观点。笔者认为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游荡》反映出的水仙的价值是它之于人的审美和精神愉悦的价值,即自然的“为我”价值。而《浮岛》这首诗则展示了大自然造化于无形的"自为"的价值,以及诗人对于大自然内在秩序和规律的敬畏,从而表现了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理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